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企业性质、政府干预程度以及外部市场竞争度存在差异的情形下,银行长期贷款对企业投资效率有不小影响。研究发现:银行长期贷款的存在弱化了负债对企业投资的刚性约束效应,且在国有企业中,这种弱化效应更加明显,从而使得国有企业拥有更高的投资水平;银行长期贷款的存在弱化了负债融资对过度投资的刚性约束效应,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效率;在政府干预程度强的地区,银行长期贷款不能形成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有效约束,使得企业更容易出现非效率投资;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增强了银行长期贷款对过度投资的刚性约束作用,提高了企业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失业形势和社会保障承受力着眼,我们不能将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前提条件。冗员问题应采取分步排放,逐渐消化的方式来解决。  相似文献   

3.
税收政策作为国家调控经济的一揽子政策工具,评估其经济后果非常重要。关于税收政策如何影响企业投资行为,已有文献缺乏全面梳理。通过梳理已有文献发现,评估税收政策的经济后果可能受资本调整成本、融资约束、公司治理、企业对税收政策不确定性的预期、企业异质性、资本品价格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税收政策不仅影响企业投资水平、投资时机、投资结构,而且影响企业投资效率。未来的研究需要加强税收政策效应评估的精准性,对临时性税收激励政策和税收政策不确定性的经济后果、各种税收工具的效应差异以及不同学科交叉视角的研究等方面做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冗员、政府干预与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买方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不重视技术创新导致经济效益不佳产生了大量的冗员,而冗员严重的企业往往不重视技术进步。其原因:一是政府的目标之一是充分就业,所以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难以裁员或减薪;二是经济效益不佳、大量冗员的存在使国有企业缺乏资金用于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5.
中国工业企业投资的融资约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利用工业企业1997—2004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工业企业投资中的融资约束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企业中年轻企业或非国有企业都存在融资约束。进一步作者利用开工时间和控股权,对融资约束情况作了交叉的先验分类,把企业分成国有老企业、国有新企业、非国有老企业、非国有新企业四类,对这四类企业的回归分析发现,开工时间长或国有控股的企业,不受融资约束,而非国有新企业却明显受到融资约束。这一经验结论准确反映了我国贷款中推行的担保制度对投资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行为金融学理论出发,以2014—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管理层过度自信和债务约束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两者共同对投资效率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管理层过度自信程度越高,企业的投资效率越低;企业的债务约束强度越大,对投资效率的削弱作用越明显;在债务约束程度不断增强时,管理层过度自信对投资效率的反向作用得到抑制,反映债权人对管理层发挥一定的外部监管作用。文章的研究结果可以为企业及相关监管部门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创业板上市公司有强烈的创新意愿,但面临着较大的融资约束,造成研发不足,从而影响R&D投资效率。对2015~2018年创业板上市公司投融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创业板上市公司投融资管理组织越规范、制度越完善,融资约束越小,企业R&D投资效率越高;反之投融资管理越混乱,融资约束越大,R&D投资效率越低。从具体数据分析,企业融资约束与R&D投资效率呈负相关,但加入投融资管理因素后,投融资管理、企业融资约束交互影响R&D投资效率,并且呈倒"U"型,"U"型边界点为投融资管理成本不能高于融资成本,在边界左边三者正相关,在边界右边三者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培育机构投资者是建设高质量资本市场的重点,对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优化企业资源配置起着关键作用。基于2010—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考察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劳动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劳动投资效率,具体表现为机构投资者持股抑制了雇佣冗余,缓解了雇佣不足和解雇过度。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两类代理成本的降低和融资约束的缓解是机构投资者提高企业劳动投资效率的重要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劳动投资效率的影响更显著,劳动密集度则对两者关系无显著影响。因而,吸引优质机构投资者、健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和加强市场化建设是提高企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建立健全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建立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约束激励机制,必须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同时借鉴国际惯例。  相似文献   

10.
在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日趋上升的同时,现阶段我国国企的人力资本投资状况存在弱化的趋势。针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的人力资本投资额不高,人力资本投资效益低下两个突出问题,本论文分析了相关影响成因,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相关措施,以期使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更加理性化。  相似文献   

11.
国有企业在公司制改造过程中,存在着代理阶层激励不足、约束软化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通过设计合理的报酬结构等措施,强化对代理阶层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市场体系的健全,规范对代理阶层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2.
分类治理视角下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企业分类治理是现阶段国企改革的关键举措之一.文章以“国有企业分类治理”为研究视角,基于2010-2014年244家国有上市公司相关数据,检验了国有企业中高管薪酬激励的有效性,进而提出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的设计思路.研究结果显示:总体而言,高管薪酬与国有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但该结果在公益美国企样本中得不到支持,而在商业类国企中结果显著.除此之外,在不同类型国企中,国有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等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国有企业分类治理存在现实合理性,研究结论为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改制之前,国有企业审计一直是我国政府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改制前的国有企业中,政府审计发挥着保护国有资产权益和防范国有企业风险等重要作用。随着国企改制,国有企业的政府审计面临四大问题:(1)政府审计在改制后国有企业中继续发挥作用的法律保障不足;(2)政府审计与其他监管机构职能重叠;(3)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及企业内部审计的关系难以处理;(4)政府审计与国有企业中非国有股股东关系难以协调。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对策:(1)明确职能,重点发挥政府审计对其他政府监管部门的再监督作用;(2)加强沟通,与其他政府监管部门通力合作;(3)正确定位,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两大资源;(4)依法审计,树立政府审计的权威性;(5)加强创新,妥善处理与国有企业中非国有股股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国有企业是一种独特的制度现象,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其制度变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国有企业的行为较之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亦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初期国有企业之间“三角债”的出现和泛滥是造成当今中国社会企业缺失诚信的制度性根源。  相似文献   

15.
国企改革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投资银行参与企业改造与重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难题 ,为此必须发展我国的投资银行业。本文探讨了我国投资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 ,并指出培养一批中国的投资银行家是发展投资银行业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6.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国有企业做强做大,需要合适的理论予以指导.所有权理论是围绕所有者权益展开的理论,对于如何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有着重要意义.介绍了所有权理论主要观点,结合国有企业现状对所有权理论存在问题予以评析,并为其更好地指导实践探索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风险投资过程中,存在着双边道德风险问题。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风险投资家与创业企业家同样面临双边道德风险。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将信息结构与双边道德风险的关联进行量化分析,风险投资家投资价值的实现最终要依赖于创业企业的成功。通过合理的契约设计使契约在不同的利益分享机制下约束契约交易双方的风险行为。相机性控制权安排与可转换证券相结合,才能更好的解决风险投资中的双边道德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视角,选取2006-2013年我国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高管薪酬、企业分红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并将高管薪酬分为显性薪酬和隐性薪酬两个部分.研究结果显示,显性薪酬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激励高管提高企业价值的作用,显性薪酬对企业分红有较积极的影响.同时,隐性薪酬也对企业分红产生积极影响.最后,在协调经理人与股东利益的基础上,对企业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设计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增量资本产出比(ICOR)是评价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制宏观投资效益的常用指标。本文从宏观投资效益内涵、经济增长来源和时滞性等三个角度分析了ICOR指标的缺陷,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ICOR作为宏观投资效益的衡量指标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但根据ICOR值的变化情况分析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长期变化趋势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