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原理,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整个物质生活领域通行等价交换原则的现实历史条件下,等价交换必然会成为人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原则。等价交换作为道德原则的要义,是自主自立的主体在与他人、社会的交换和交往中做到平等互助,互利互惠,力求付出与获取相一致,这作为一种基础性的道德原则,无疑是合理的、必要的。主张将经济活动的原则与道德领域的原则严格划界的“划界说”是不足取的,在道德建设上也必须破除“左”的思想禁锢和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做出新的创造。  相似文献   

2.
一、所有权与产权(经营权)的内涵及其基本关系 先谈什么叫企业。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是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实体,它们通过对经济资源的组织、生产、交换、经营等活动,按照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等价交换的原则,向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劳务,并相应获得与所付出的代价或所贡献的成果相一致的利益享有。组织分配、生产经营、市场交换,满足社会需要,获得自身利益,是商品经济条件下  相似文献   

3.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经济体系中的交换都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然而保险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往往被认为其交换行为所遵循的原则是对价有偿,而否认等价交换这一商品经济普遍原则在保险活动中的作用。运用古典经济理论对保险等价交换原则进行论证,得出保险交换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然后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和市场理论,重新诠释等价交换新的内涵,从被保险人效用最大化、保险人零利润的角度分析保险市场的等价交换原则。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他的经济理论中谈到: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就会在商品生产中获得较大的利益,在竞争中取胜。这就是说,一个企业如能努力提高劳动生产力,使本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同行业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  相似文献   

5.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将变得越来越难以计算,甚至无法计算,由此,必须对传统的与商品价值相关的一些经济范畴进行新的审视。其中,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应表述为“价格尺度”职能。再有,由于无法论证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和全社会范围来看商品的总价格等于总价值,由此,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要求应表述为“等价格交换”。实际上,商品的交换价值才是商品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6.
人类交换生存特征的活动延伸必然是交换活动,交换活动的社会联系必然是社会交换关系,社会交换关系即社会的本质。社会交换关系是交换范围与交换秩序的有机统一。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交换范围的扩大与交换秩序的滞后,表现为社会的基本矛盾。历史就是社会交换关系的逻辑发展史,即在选择能力必然发展的直接推动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定下,交换范围日益扩大与交换秩序不断规范、跟进的历史。商品交换是人类交换本质和社会交换关系本质的基本体现,商品交换中的一切龌龊,都不是商品或商品交换本身的问题,而是交换秩序滞后的问题。社会科学,实质就是关于社会交换秩序的学说,它通过研究和探讨,不断规范社会交换秩序,适应交换范围的扩大,适应选择能力的发展,化解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医疗行业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之一,必然涉及因分工带来的交换,从而使医患关系具有契约性的一面。从医学史的视角看,现代医患关系满足契约的主体要件、标的要件、实质要件及形式要件。但无论基于医疗方的职责还是国家或社会对民众的福祉考量,公益性应是现代医患关系的本质属性。强调等价交换的契约性,与强调患者“得到”应大于“付出”的公益性之间,似乎存在冲突,医患关系契约性各要件不同程度存在背离公益性的风险。但契约性是现代医患关系的表现形式,医疗公益性需在该形式中加以实现。公益性是本质,契约性是形式,要警惕形式背离本质;但如果无视形式或者夸大形式的不良作用,也将难以实现本质。  相似文献   

8.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按照相等的价值进行交换。比如,十尺布包含八小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张椅子,也包含八小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们的价值相等,用十尺布换一张椅子,这种交换就是等价交换。商品交换就是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一切东西都成了商品,劳动力也变成了商品。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庭最低生活的消费品的价值来决定的。工人给资本家干活得到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在这里,劳  相似文献   

9.
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四川民族地区的观念更新应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即由自然经济观念向商品经济观念的转变、由计划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的转变。前一个转变的核心是树立“交换观念”,后一个转变的核心是树立“竞争观念”。更新观念的途径是:以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典型引路,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0.
交换是市场经济的核心。道德是调控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每个生活领域都应有相应的道德准则。由于我国以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的,交换活动尚属新生事物,相应的交换领域的道德准则还未形成。那么,在这一领域应适用、倡导什么样的准则呢?我们认为是“等价交换”准则。下面谈谈如此立论的理由。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曾多次强调,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应用,“有了重大的变化”。对此人们一般认为是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世界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世界市场上的商品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国际价值等价交换。这种理解仅仅把价值规律所发生的重大变化限于一种名称上的改变,是把一国经济简单放大后得出的结论。实际上,马克思所指的重大变化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 (一) 价值规律,首先是商品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然后才是等价交换的规律;因此,要了解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应用发生了什么变化,首先要了解商品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在国际上的应用发生了什么变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解读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集中研究了马克思的交换理论.马克思认为交换的发展分三个阶段,在其中第三阶段,即资本主义商业阶段,劳动力成为商品,因此而开启了一个新的时期--市场经济时期:在这一阶段,交换使资本迅速发展起来,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造成人的孤立和相对独立性,给人类带来了新的自由、平等观念.但交换蕴含着内部矛盾,即形式的平等与内容的不平等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在批判"四人帮"的资产阶级权利无处不在的谬论时,人们往往把资产阶级权利解释为等价交换原则.但是,等价交换原则在社会主义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依然在通行;如果说,等价交换原则体现的是资产阶级权利,那末,资产阶级权利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又是无处不在了吗?这就需要我们比较仔细地考虑一下等价交换原则与资产阶级权利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始终认为,权利关系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经济关系的性质不同,权利关系的性质也就不同.等价交换原则是商品经济通行的原则.然而,商品经济是历史地发展变化的,有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这是三种性质  相似文献   

14.
鲍德里亚的交换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早期关注现实层面的价值交换,以马克思对商品本质构成的分析为参照,批判了等价原则;中期探究符号性的象征交换,以此颠覆现实原则;晚期思想极端化,形成了基于不确定性原则的不可能的交换,以“无”来重构世界存在的要素和背景,形成了荒诞玄学。最终鲍德里亚将自己的哲学思考和对“无”、“无中生有”的体悟投射到艺术之思当中,阐释当代艺术现实的真相。这一转向是鲍德里亚交换观念的现实推衍,显示出他抛弃理论生产,重铸艺术精神的探索和努力。  相似文献   

15.
等价交换固然不适用于道德领域,它不能实现道德的社会功能,不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然而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否定等价交换行为在伦理道德上的正当性意义,也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对等价交换行为的价值判断和伦理提升,更不意味着等价交换可以无须一定社会伦理道德的规约和辩护。其实,“任何一种经济制度都需要一套规则,需要一种意识形态来为它们辩护,并且需要一种个人的良知使他努力去实践它们。”1更何况,社会生活的“总体性”原则也使我们无法对经济行为和伦理行为进行适用范围的客体划分和绝对剥离,任何一方都无法摆脱另一方对它的影响、牵制和渗…  相似文献   

16.
商品经济是一种市场经济。在商品经济中,一切物质的劳动产品都成为商品。这些商品只有在流通领域经过交换才能进入消费,包括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消费。在商品交换中,都实行等价交换,即都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价值相交换,这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尽管在现象上商品交换不一定都是等价交换,但从长期的趋势来考察,不同  相似文献   

17.
"文理结合"即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结合与素质结合,是高等教育提出的理想目标,然而长期以来却难以为之,其根源在于哲学观念滞后。交换哲学观为"文理结合"提供了逻辑上的解决途径。自然科学作为选择能力,社会科学作为交换秩序,必然有机地统一于人们的交换实践,但是分科制客观形成了文理结合的技术壁垒。哲学应该总结各学科的基本原理,打通各学科间的概念对立,统一概念,破除语言上的技术壁垒。在学术体系的整体结构中,哲学处于观念层次地位,文理处于主体层次地位,数学处于基础层次地位。当哲学向下躬亲,总结文理、拥抱数学的时候,才能做到学术体系的义理圆通,"文理结合"才是无碍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时间”是创造人类历史的劳动时间,是人的物质生产生活的历程。在以资本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中,资本获得了对劳动时间的截流权,通过对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划界,攫取剩余价值,实现价值的无限度增殖。然而剩余劳动时间必定是异化的劳动时间,是一部分人无偿占有另一部分人自由时间的产物,所以马克思设定超越资本、消解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界限的自由劳动时间概念,凿通了通往自由王国的时间隧道。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一个农村的互助体系的田野调查,阐明了互助行为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互助是以互惠互利为基本原则,以人情和关系为文化基础的社会交换.它既是一种利益交换的工具,也是一种表达感情和履行道德义务的方式.互助不仅保障了经济与社会的正常发展,而且加深了人们的感情,创造、维持和强化了人际间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20.
合作民主制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西方民主制度基础的社会契约理论的前提和社会契约概念本身,存在着重大的理论缺陷,被作为典范的西方民主形式也有不当之处,并且社会契约理论无法与非西方的文化传统相融合,难以在非西方的社会中茁壮成长。针对这种局限,需要对民主理论加以拓展,建立一种更为本质的新民主理论,即以"先在合作"观念为核心的"合作民主制"。合作民主制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它包括六条基本原则,即:权力限制原则、无预设自主选择原则、个体平等原则、利益共享原则、拒绝暴力原则、服从理性原则。从合作民主制理论的逻辑来看,在绝对权力所主导的政治形态下,走向民主必须要经历一个道德的重建期,这可以为当前我国的政治现代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