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近年来,民族地区农村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济形态。但随着民族地区农村特色农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等问题。例如,特色农业发展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残留地膜;农村生活源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及特色农业发展所导致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民族地区农村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可通过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建立立体生态农业和循环发展的模式、建构"政府—企业—科技"一体化统一防治链条、"合村并点"等措施来加强民族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安徽循环农业模式与生态功能区的耦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农业模式注重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碳排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已经显现出优势。然而,各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别,决定了循环农业模式的区域性和局限性。在研究安徽省现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安徽循环农业模式与安徽生态功能区耦合的崭新理念和运作方式,在不同的功能区内,因地制宜地选择使用不同的循环农业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种循环农业模式的内在机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发展冬季农业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农业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通过文献查阅、知情人访谈和个别访谈等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部分县(市、区)的冬季农业现状进行了综合调查,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冬季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如政府不够重视;发展冬季农业的内容比较单一;产业化程度比较低等。并提出了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冬季农业的对策:巩固冬季种植业面积、抓好冬季种植业生产;发展冬季农业要因地制宜,在类型上要有所创新;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等。  相似文献   

4.
南充市顺庆区国家生态示范区循环农业建设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农业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策略,它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本文从南充市顺庆区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人手,结合区域农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顺庆区循环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以及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循环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热点话题。如果单纯按照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我国的农业会面临人均资源量不足的瓶颈,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问题的出路。在循环农业的实践探索中,我国已经成功发展出诸如"鹅—草—鱼"、"牛—沼—牧"、"菇—蚯—鱼"等多种模式,这对农民增收以及改变农村环境起到了重大作用。与发达国家的循环农业相比较,我国的循环农业还需要在内涵上做文章,循环农业的意义不仅在于构造"环",还在于在当代人与未来人之间实现循环。我国的循环农业需要在坚持生态经济原则的基础上,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相似文献   

6.
从分析马克思生态消费观的内涵出发,阐述了当前我国农村生态消费的现状及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的现实价值,指出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应以马克思生态消费观为指导,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生态消费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农民生态消费力;完善消费制度,为农村生态消费提供制度保障;创造生态消费环境,引导合理消费。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建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终极目标的生态消费模式。生态消费是包含着理性消费、安全消费和健康消费的新型消费模式;我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群体,建构农民生态消费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分析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其影响;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构当代农民的生态消费模式:包括培养农民的生态消费理念,促进其消费行为转变,提升其消费结构,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生态消费能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农民生态消费物质基础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从农民理性的视角出发,采用在荆门市X镇“二村一社区”的调研数据,研究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认知、农业清洁生产和农民绿色生活状况,分析农民在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所体现的政治理性、经济理性、社会理性、生态理性等特征,探索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当前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认知水平总体较高,农业清洁生产并不理想,农民绿色生活方式有待改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尚不明显;政策认知、清洁生产分别与绿色生活正相关,政策认知、清洁生产、绿色生活各自与建设成效正相关。据此提出提升农民生态文明政策认知水平、形成生态意识行为自觉,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清洁生产进程,发展农村绿色文化、培育农民绿色生活方式,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格局等提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生态循环农业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产业发展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许多县市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农业发展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必须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制定发展规划、突破技术瓶颈、完善激励机制等途径,进一步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对徐闻调研的基础上,探讨生态农业经济"公司-生态文明村-农户"双轨道运行的发展模式;并形成以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为中心,生态文明村为依托,保证农民最低生活保障三者互动运行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模式;就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资金的筹集、用途、运营及管理,提出"四条保障线"、"双系数"方案、"妇联协助管理法",体现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内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有丰富的农业教育内涵。他在农政思想上主张"德政";在经济上强调"富农";在教育上实施"仁义"教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提倡"生态保护",其内容涉及农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挖掘其价值,旨在为当今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吴满有方向”是学习吴满有运动中的口号和目标,即经济上是要努力成为劳动和发展生产的模范,政治上成为拥护革命和公私兼顾的模范。“吴满有方向”不仅是一场农业领域的学习劳模运动,更多的是从政治、社会文化视角对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的探索。边区党和政府关于充分发挥劳动效能、发展多种经营、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村“冒尖户”、普及农业科学知识等体现“吴满有方向”的富农举措与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许多理念不谋而合,对当前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民的致富也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非常关心中国普通老百姓,关注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状态下的中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她把对中国农村问题的种种思考,形象地写入到小说《大地》三部曲中,通过王龙及其家人的故事,进一步反思小农经济下的“造反”和等级制度等问题,探讨农村和农民中存在的问题及出路。赛珍珠的思考给现今的“三农”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武陵山区生态条件相同,产业发展水平相近,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任务紧迫而艰巨。以恩施州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为案例,提出武陵山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政策建议:坚持生态优先,突出绿色发展;立足本地实际,切实因地制宜;培育主导产业,促进效益提升;突出农民主体,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倾斜扶持,改善生产条件。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并对其起到重要促进作用。鼓励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助于培育新型农民、缓解就业压力、保证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长远而重大的现实意义。各级党委政府应以严肃而客观的态度对待农民工返乡创业这一新的社会现象,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不足之处予以改进和完善。因此,对鼓励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山西省永济市栲栳镇是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一个真实缩影,其农民工返乡创业实践具有普遍的示范作用和启示意义。通过对栲栳镇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的详细分析,客观指出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有利与不利的环境与因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鼓励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措施,可以为在全国范围内更好实施这一政策提供科学的现实参照和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湖北“三农”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破解之难是理论界的共识。跳出过去就“三农”论“三农”的有限思维,从系统视角下的县域经济来研究“三农”问题尤其重要。浙江“三农”问题解决得好,主要是县域经济发展得快。目前,湖北“三农”问题的“瓶颈”是县域经济弱。湖北只有依靠大力发展县域民营经济、工业经济,走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非农就业之路,才能破解“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农民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农民问题处理得好坏关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败.毛泽东一生始终关注农民利益,所以在他领导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发挥.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我们能否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关键看“三农”问题能否理顺,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民利益问题,分析了毛泽东惠农思想的内涵,以毛泽东惠农思想为基点,指出这一思想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民办公助”模式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小型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一种主要方式。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通过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民办公助”模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原因分析指出,农村基础设施“民办公助”模式的历史演变实际上体现出其客观内涵的逻辑回归,只有准确把握农村基础设施“民办公助”的含义,将“民办”真正落实为农民自主兴办、“公助”真正落实为政府适当资金与技术的扶助时,“民办公助”模式的实施绩效才能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不可免地要涉及"三农"问题。因此,要在理顺和谐社会和"三农"问题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探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从"三农"问题的现实状况看,应该从建设村级经济组织,促进农民增收和统筹城乡发展三个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家财政支农与农民增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1978-2005年的国家统计数据,对我国财政农业投入与农民增收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支出、农村基本建设对农民增收具有促进作用,其中长期内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支出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短期内农村救济支出、科技三项费用支出没有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结合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的现状和特征,提出了促进和优化财政农业投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