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有关高等教育产品问题的探讨,观点不一。引入人力资本理论中的“人力资本存量”概念有助于理解高等教育的产出性质。人力资本存量和科研成果是高等教育的产品,在其投入市场并为社会服务时部分或全部具有了商品的属性。  相似文献   

2.
征信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及其供给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征信产品是不是"公共产品"?如果是,究竟属于"纯公共产品"还是"准公共产品"?如果不对征信产品的属性进行确认,对它的供给方式就很难下科学的结论.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对征信产品的属性进行分析,并借鉴国外的几种征信模式,探讨我国征信产品的供给方式.  相似文献   

3.
精英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属性的变化以及政府供给的局限性,使得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多元化供给已成为一种趋势.而农村精英作为农村中的崛起阶层,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在对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精英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力求对如何发挥农村精英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有所探讨,同时指出农村精英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地理标志的政府营销理论依据和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理标志存在公共产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基本属性,决定了其政府营销是一种公共产品生产行为.地理标志的政府营销应围绕地理标志区域产业品牌特征和社会属性进行,采取依托国家名牌战略下的地理标志推广战略、政府采购战略、区域产业品牌营销战略、产业集群的营销整合战略、政府主导下的地理标志的双品牌战略等.  相似文献   

5.
外部性视野下公共产品供给的经济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公共产品的特有属性,它必然对提供者产生外部性,由此,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成为一种克服手段.但是,政府供给又会对其消费者产生新的外部性.经济法对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外部性的克服手段有:通过直接充当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向消费者征税、界定产权、向提供者提供津贴等克服市场供给中的外部性;通过公共产品供给中尊重市场、适度干预、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纳入法治化轨道等克服政府供给中的外部性.  相似文献   

6.
国际公共产品、地区国际公共产品与东亚供给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恺 《理论界》2009,(6):188-190
公共产品理论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一种重要理论,但是现实中纯粹的公共产品很少,有许多的产品是处于私人物品和纯粹公共物品之间.另一方面国际公共产品由于是霸权国所提供,而具有一些重要的缺失.因此,地区国际公共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国际公共产品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利民 《兰州学刊》2012,(4):128-13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巨大差距逐渐凸显。进而致使农村公共产品结构不协调、供给效率不高。文章全方位解析农村公共产品需求机制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在对农村公共产品界定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和供给之间矛盾的方法,文章重点分析了中国农村公共产品需求构建的影响因子,最终在公共管理视角下确立实施绿色公共管理,健全村民委员会,不断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提高农民文化素养与转变地方政府理念,构建基于民主选举之公共产品需求机制,进而有效化解在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所存在之矛盾。  相似文献   

8.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所能实现的程度。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是既没有完善的与城市类似的公共财政安排,也没建成基于村民自治基础上的私人自愿集体行动的公共选择机制。在实际状态下,公共财政及公共选择两种供给路径各有所长,对有效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大有裨益。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以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的分析视角,文章梳理出这两种供给路径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现状表现,在结合农村公共产品自身分类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在实践中有效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路径选择取向。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产品属性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的产品属性众说纷纭。通过对国内、国外的文献进行考察比较,认为判断教育的产品属性应该从教育的消费特征出发,根据公共物品的内涵来理解,从而判定教育属于混合产品。  相似文献   

10.
语言国际推广:全球公共产品和国家公共产品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继鸣 《文史哲》2008,(3):125-130
语言国际推广最早是为国家的殖民扩张服务的,表现为国家公共产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之间的竞争与冲突进一步加剧,维护语言多样性、文化多元化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选择,在语言国际推广的国家公共产品属性进一步加强的同时,其全球公共产品的属性日趋明显。  相似文献   

11.
非营利组织相对于政府组织和营利组织,是处于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域。非营利组织本身具有的特性决定,非营利组织应成为民生工程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更是民生工程长效机制运行的重要保障。非营利组织参与民生工程的理论依据在于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和公民社会理论。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强调公共产品供给的多元化模式,而公民社会理论则把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作为发育的重要途径。从理论上而言,非营利组织实现与政府组织的合作,参与民生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在中国民生工程建设的实践中,非营利组织的参与尚不充分的。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索非营利组织参与民生工程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是公共物品的天然提供者,政府也是公共物品的唯一提供者.但当信息完全的时候,公共物品由私人提供也会有效率.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是财政学和经济学的难题之一,也是财政学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公共物品都可以由私人提供,公共物品由私人提供是有一定前提的.公共物品理论的这些发展对于我国公共物品提供机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社会产品可以分为公益物品和私益物品。这两种物品的供给是互为条件的,只有均衡提供,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过分重视私益物品的生产而忽视公益物品的供给,不仅妨碍私益物品的生产,也将影响社会公正和社会团结。促进私益物品和公益物品的均衡发展,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论公共产品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照GDP口径核算公共服务的价值的方法存在进一步改进的必要。公共产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表现为私人部门的利益。人均产量除以财政支出占总产出的比例的商是对公共产品价值量的衡量。80年代以来,我国的公共产品的价值大幅度上升。世界各国的公共产品价值有很大差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的竞争的实质是公共产品价值的竞争。  相似文献   

15.
郑谦 《兰州学刊》2007,(8):111-114
制度分析学派所倡导的公共服务多中心供给理论强调通过将公共物品的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志愿供给三种方式相结合,以实现对公众需求的有效回应.此理论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遭遇到了一定的困境.文章以公共性为视角,将公共物品不同供给主体的特点予以分析比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探究了多中心供给理论及实践的困境成因,并论证了政府的职能发挥是多中心供给在实践中取得成效和保证其公共性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论准公共品的本质特征和范围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社会产品按照其不同的消费方式 ,可以分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两大类。过去2 0年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私人产品展开 ,并且基本上为之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当前 ,公共产品领域已经成为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目前倍受人们关注的电信、电力、自来水、铁路运输等垄断行业产品都属于准公共品范畴。因此 ,分析界定准公共品的本质特征和范围变化 ,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而且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7.
关慧  邹丽丽 《兰州学刊》2009,(2):133-135
文章利用1982-2006年的统计数据,从农村教育经费、农村卫生医疗费用、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科技费用、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据此提出加大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亚丽  孙增武 《河北学刊》2008,28(3):125-129
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任何一个社会的公平缺失总是与政府没有实现好其"用于满足社会公平需求,促进社会公平程度提高的那一部分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职能有直接的关系。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能够全面准确地概括"那一部分公共物品"的词汇,也就更谈不上将其作为一个完整概念进行系统研究了。本文论述了提出公平物品的概念和研究其政府供给系统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公共产品供给城乡失衡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缩小城乡差距的深层次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表现出总量不足,基础设施滞后和供给结构不协调,农村居民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巨大差距。针对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为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