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夜色温柔》中主人公狄克的堕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夜色温柔》中主人公狄克的堕落李冬(一)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作家之一,主要活跃在二十年代的美国文坛上,先后发表了《人间天堂》(1920)、《伟大的盖茨比》(1925)、《夜色温柔》(1934)等极有影响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基度山伯爵》发表于1844-1845年之际,为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连城诀》发表于1963年,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金庸的一部长篇武侠小说。对比《连城诀》和《基度山伯爵》,可以发现两书确实存在某种联系,《连城诀》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与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与《基度山伯爵》非常相似。两书的主人公都曾蒙冤入狱,在狱中都遇到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并从他们口中得知宝藏秘密,后来成功越狱报仇后都和心爱的人远去。当然,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两书也有不同之处。《基度山伯爵》侧重对个人英雄主义和金钱万能的崇拜,而《连城诀》更倾向对人性的挖掘。  相似文献   

3.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1940)是本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之一。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小说家,他一生以自身的经历作为创作素材,写出了不少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经济危机暴发前美国青年一代的“美国梦”破灭的作品。发表于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深刻反映这一主题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之一。它的发表,奠定了菲茨杰拉德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著名诗人兼文艺批评家艾略特称这部作品是“自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①菲茨杰拉德也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会纵乐,最讲炫丽”的“爵士时代”的文学发言人。美国,是一个充满了…  相似文献   

4.
《河内之行》是美国著名作家、批评家苏珊·桑塔格于1968年访问北越后写的纪实散文,该文表达了桑塔格作为一个年轻的公共知识分子在当时环境中的政治信仰,讨论了个人与公共经验之间复杂的关系,也反映了桑塔格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的政治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作家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菊》自发表以来,对其表达的主题各方评论家自始至终都存在争议,有的从性需求的角度分析,有的从女权主义者的角度阐述,有的从精神领域的宣泄解释,这些评论或解释应该都是正确的,但笔者认为仅仅将伊丽莎精神追求的失败归结于上述原因,是不能解释斯坦贝克认为的"说不出的深刻"的内涵,而这一内涵就是20世纪30年代被忽视、被压迫的美国女性所不具备的经济独立性,这才是导致当时社会女性精神追求完全被忽略甚至被反对这一悲剧现实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建议》关于机遇与挑战的提出很好,这方面我们国情课题组也曾做过一些研究,我们曾于今年五月发表第四号国情报告,题目是《机遇与挑战——中国走向21世纪的基本战略和目标》。思路是中国目前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核心思想是从80年代中国进入经济起飞和大国兴起阶段。这给我们在世纪之交创造一个历史难得的机会。然而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历史机遇以及中国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不平衡性越加突出,因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就出现  相似文献   

7.
哈雷特·阿班(Hallett E.Abend)是美国大报《纽约时报》20世纪30年代的重要驻华记者,也是美国新闻界塑造和传播近代中国知识和形象的关键人物之一。通过考察阿班在中国十五年间发表于《纽约时报》上的千余篇新闻作品,分析美国专业记者如何塑造一种历史的、典型的中国形象,并揭示此种新闻话语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文化意涵,同时补充描绘20世纪30年代美国主流媒介有关中国认知的多元知识地图。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田汉、曹禺都是现代的戏剧巨人.他们分别从二、三十年代就拿起笔来奋斗,敲响旧时代的丧钟,呼唤新世纪的黎明,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作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剧作家,他们在担负繁重的行政工作后,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不约而同地致力于史剧创作,为古代杰出的宫廷女性谱写赞歌.作为讴歌新时代的折光.郭沫若于1960年上半年发表了《武则天》,田汉于同年下半年发表了《文成公主》,曹禺于1978年发表了《王昭君》.这三部史剧都是喜剧,其结局或是平定叛乱,或是结为婚姻,体现了国家兴旺,民族团结,从一个方面显示了史剧创作的成果,但其成就是各有千秋的.  相似文献   

9.
杨朔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作家。杨朔30年末始创作,写了不少小说、散文、通讯和报告文学。其中尤以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散文创作成就为最高。这一时期,作家出版了《万古青春》、《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等几部散文集。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如《荔枝蜜》、《雪浪花》、  相似文献   

10.
《驿站长》是普希金以伊凡·彼得洛维奇·别尔金为笔名发表的《别尔金小说集》里面的一个短篇,与该集其它小说一起,创作于1830年,发表于次年。当时正处于沙皇俄国反动统治变本加厉的年代。1825年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之后,起义者当中五人被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青年报》3月18日发表该报记者张建伟、梁长春、卢跃刚撰写的《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考察报告》。报告中说,在1989年掀起的“民工潮”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逻辑观念。 5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的比例是3∶7。这实际是说,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村社会。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一般是以政党体制来划分美国政党制度的历史的,研究的对象是从一个政党到下一个政党的交替的时代规律性。美国政治学家约翰·H·阿德里奇和理查德·内尔米在1999年《美国政治季刊》第二十七卷第一期发表的《在一个关键年代的政党》(1999年1月)中对V·O·基的关键性选举的  相似文献   

13.
杰克·凯鲁亚克美国著名作家。被退稿:《在路上》。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现在被奉为垮掉一代的圣经,它在成书6年后最终于1957年由维京出版社出版。但在1951年,因为其挑衅性的内容和非传统的写作风格,没有出版社愿意碰它。众多出版社的编辑对稿件作了粗略的审阅,批示称该书碰不得。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美国二十世纪杰出的小说家。被退稿:《洛丽塔》。这本书后来卖出了5000万册,成为一个永恒的、受人尊敬的  相似文献   

14.
郑振铎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文化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郑振铎与胡愈之等人发表严正抗议,通电抗议蒋介石的屠杀政策,遭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通缉,不得已于1927年5月背井离乡赴欧考察,途中写下了抒情散文———《海燕》。文中借景抒情,情真意浓,时而实写,时而虚写,由海上看到的小燕子而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从而寄托自己的情思。笔者从写景和抒情两个方面对《海燕》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15.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成名作,自发表以来便受到众多读者、学者的关注,但是鲜有学者从原型批评理论的角度予以研究。“森林之王”作为一个重要原型反反复复出现在巴克这一形象之中,因此笔者拟从费雷泽、荣格、弗菜等文学理论家的原型批评理论的角度,对《野性的呼唤》中的“森林之王”原型作以简析。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魏巍的一篇佳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动了几代人,可谓家喻户晓;而他的一首叫《塞外晚歌》的诗却鲜为人知,这是他专门写给自己的夫人刘秋华的。魏老与夫人刘秋华是1946年结婚的,到如今,夫妇俩已经携手走过了半个多世纪。魏老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女们早  相似文献   

17.
在活跃于今天文坛的一批中年文学评论家中,潘旭澜是引人瞩目的一位。近几年来,他踔厉奋发,辛勤笔耕,陆续发表许多论文,出版了三本著作:《艺术断想》(百花文艺出版社)、《中国作家艺术散论》(江苏人民出版社)、《潘旭澜文学评论选》(湖南人民出版社),另一本专著《论杜鹏程小说》也已完稿,交付出版。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他去日本讲学,应《每日新闻》、《咿哑》杂志之约,撰写了《五年来中国文学随想》、《近年来的中国长篇小说》等文学评论,受到日本读者的重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潘旭澜喜欢引用的一句话。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用来比况潘旭澜从事文学评论的实践。五十年代中期,当他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时,便与文学评论结下了不  相似文献   

18.
出版于1881年的《上海租界及老城厢素描》以及1894年的《上海和周边地区概述及其他》两书收录了英文《文汇报》在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发表的部分文章,为我们今天了解当时开埠近五十年的上海社会日常生活的变化以及西方人的中国观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上海在多方面已经开启了国际化的进程,逐渐成为一个国际商业和经济中心城市,然而在另一方面中西文化之间的严重隔阂仍然阻碍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在普通民众的身上,这一点表现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冰心的《往事(二)》、《寄小读者》、《山中杂记》三组散文,作于1923年至1926年,是她留学美国期间的主要作品。三组散文的主要内容,是对亲子之爱手足之情和自然美的歌颂。然而,二十年代的中国正陷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千疮百孔,苦难深重,迫切需要让它翻一个身。那么,冰心这些散文与时代需要是否矛盾?在当时究竟起什么作用?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三味书屋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著名作家汪曾祺于1997年5月16日遽然去世,在文坛引起震动。当此之时,《汪曾祺传》于7月出版。对于众多关心与喜爱汪曾祺作品的读者来说,也正可借助于阅读《汪曾祺传》寄托自己对汪曾祺先生的无尽哀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