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决定命运,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在探索自身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积极吸收西方先发国家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主动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但最根本的则是坚持“场域自觉”,即自觉认识并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和基本国情探索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不断变化的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的特殊场域,这一场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从场域的视野看,新时代的中国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关键在于,认清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增强坚持的自觉性,促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完善发展,在不断彰显道路的比较优势中夯实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学知识效应生发于法治中国的建设实践之中。在知识论语境下,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学知识效应的发生机理、实践进路和法治现代化功能,是对法治中国实践成就如何由经验形态知识到原理形态知识转变的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学知识效应涉及法治中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促动知识转化的主体、知识生成的逻辑、政理和法理的联系、新概念到新范式的升级、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塑造、社会主义法学体系的构建和中国法治话语的生成等一系列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对于有效沟通法治中国的实践成就与法学知识体系、破解法学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促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场域"和"惯习"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场域-惯习"论是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布迪厄不仅阐述了场域和惯习的基本含义,而且分析了场域与惯习之间的多重关系;布迪尔的"场域-惯习"论在社会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征程中,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建构原则上,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坚持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的有机统一,坚持挖掘历史、把握当代、面向未来的科学思路。在建构方法上,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吸收我国优秀法治文明成果,借鉴国外有益法治经验,要将法理学与部门法相结合,将法学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此外,还要以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为关键抓手,以自主性、原创性和创新性作为重要着力点,以法治实践作为知识体系建构和发展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法治中国"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个重要政治概念,其提出本身有着学术上的基础和脉络。通过对一元普适主义的西方法治观的反思和批判,法治中国话语的兴起,就构成了"法治中国"概念的思想基础和学理脉络。其中,邓正来的"理想图景论"与其他法治中国话语的重大区别,就在于它在反对一元普适法治观的同时,主张一个实质法治的概念,代表了中国法治话语的一种实质转向。其主张的实质性"法治中国"概念,又跨越了实质法治概念可能面临的两大陷阱,得以避免实质法治概念存在的"反法治"悖论,即通过方法论个人主义路径,拒斥提供一种同质化与整全性的实质法治理论;通过主张一种对话的普遍主义,从而超越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对立,避免由于否定法治的规范性内涵而成为一种特殊主义的法治观。 相似文献
6.
论和谐的概念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根华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70-75
概念是命题的基本元素,是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元和形式。准确厘定和谐的概念域,是开展和谐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和谐的概念域,主要包括和谐的价值境域、存在境域、运动境域和状态境域。其中,"人"是和谐的价值境域,和谐是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导向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的存在境域,事物都存在于关系之中,关系规定着和谐;"实践"是和谐的运动境域,人类的实践活动既是和谐问题产生的前提,也是和谐得以实现的场域;"共赢"是和谐的状态境域,不同主体间的共生共荣,是和谐表现出来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7.
8.
崔群颖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3,(6):24-28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精准诠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位、核心特征和本质要求。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凸显中国式现代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在讲清中国式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可以从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和理论维度三个层面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相关内容。为了取得良好的融入效果,讲授时要把握系统性原则,寻找二者最佳契合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相关社会实践,让中国式现代化丰富深刻的内涵切实融入学生心灵,为学生的思想成长、全面发展赋能。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同质化的消解",20世纪90年代以降的诗歌场域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与其他时代相区分的某些现象和特质。通过诗歌场与政治场、经济场等"权力场域"关系变化的分析,可知20年以来的诗歌场域经历了三个方面的变迁:诗歌场域空间的缩小与诗人的失重感、关于失重的反思和诗歌场域自主性构建的努力以及自主性构建的失败和诗歌场域的江湖化。 相似文献
10.
司法过程在不同的场域中遵循的是不同的逻辑:在学术场域中,司法过程是一个发现真理的过程,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是追求法律真理的手段;在权力场域中,司法过程事实上是各行动者之间的权力话语斗争,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是法官根据特定权力场域的权力关系所利用的一种策略。两种相互冲突的逻辑必须在司法过程中达到完好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为司法过程中的权力关系提供合法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彰显鲜明的法治向度,蕴含丰富的法治内涵。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国特色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性质、体系化的规范和实践形态三大方面,凸显对法治现代化的意义构筑,并赋予法治现代化以多重意蕴设定。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展开,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构成与整体状态的总结和表达。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设计为法治现代化确定了目标指引和价值导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规划也为法治现代化明定了发展步骤和演进路线。 相似文献
12.
城市/乡村小说几乎涵盖了小说艺术观照社会生活的全部,但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时期,小说普遍存在着重乡村、轻城市的倾向。为此,以场域为视角探讨现代城市/乡村小说理论与创作上的流变及互动关系,对于总结现代城市/乡村小说的创作特点,分析其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形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的广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与"实践"是双向互动、双向建构的辩证发展过程。通过"场域"思想对这两个关键概念进行重新定位,马克思成功"去蔽"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启在场与不在场间的出场逻辑之思。"场域"的客观性的四个基本特征由马克思对"历史"的四个基本前提分析所规定,同时使得"场域"的"实践"也具有相应的特征。正确理解马克思对"历史"和"实践"概念的新解是理解其哲学革命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4.
作为学校剧社,复旦剧社从1925年创立到1949年的二十多年间,上演了数十种戏剧。该剧社处于诸种不同“场域”中,或受影响,或受益处,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剧传统:因“学校场域”而形成注重导演的表演传统,因“剧坛场域”而形成内外结合的操作传统,因“喜剧游戏场域”而形成侧重喜剧的风格传统,因“社会场域”而形成因时而变的内涵传统,而其本质是“自由传统”和“进步传统”。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从现代话语建构的角度看,“新女性”一词是在1910年代末到1920年代初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出现的。晚清时期的“准新女性”话语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女性”话语虽同为以女性为能指的现代性修辞,但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新女性”话语的发生联结着不同时期新知识分子在现代化想象方面的范式嬗变,即从晚清新知识分子的国家主义现代化想象到五四新知识分子的个人主义现代化想象的范式嬗变。立足于全球视野,结合概念史分析方法,重新审视“新女性”话语在中国文化场域的发生逻辑,有助于理解启蒙现代性框架下个人主义论述在中国社会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也有助于从思想史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个人发展理论所展现的积极前景。 相似文献
19.
现代爱国主义源于一种历史记忆基础上的信仰构建。"祖国"的符号、国家的象征、纪念的仪式是承载记忆的意义单元,它们可以通过物质、理念、空间等形式构成民族—国家的"记忆之场"。由此形成的象征体系又是滋生爱国心的"情感场域",既包括象征符号所营造的当下情感体验,又汲取了文化遗产与历史记忆中的情感资源,继而形塑了一种过去—当下—未来、场所—区域—全国之间的"共情"。它不仅担负着再造记忆与形塑认同的政治社会功能,还致力于培育信仰与实践上的情感共同体。如果说民族—国家的集体记忆补充了传统爱国主义的历史叙事的话,集体情感则存储和展示着一种国民信仰,它攸关当代国家治理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是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的共有新场域。中国式现代化新场域是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得以打开的现实场景,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价值目标和道义规范的呈现场景。在此场域下,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都是目标和进程,二者在政治价值、制度价值和人本价值基点上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新场域下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互促提升的现实呈现为:以推动共同富裕促进公平正义,通过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来助推公平正义、以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共同富裕彰显公平正义;以强化公平正义助推共同富裕,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价值观念的强势引领助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强化公平正义的道义规范提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伦理支持和规范准则、强力发挥公平正义形塑制度机制的作用保障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