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颖 《国际公关》2023,(23):158-160
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法、访谈法收集资料进行汇编,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统计。通过实证调研总结当前党员干部调查研究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找出提升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能力的路径。研究发现,领导干部对于调查研究非常看重,但具体到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可以通过改善各项体制机制加以完善,提升干部队伍的调查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前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基于调查研究提出,目前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问题也非常突出。文章列出了问题的六种表现与五方面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高校是育人之地,高校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引导着大学文化的价值追求,规范着大学文化的生成方向,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质量.对高校党员干部队伍纯洁性建设研究,文化透视不可或缺.文章从文化的视角对高校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内涵进行了诠释;对高校党员干部队伍纯洁性建设面临的文化挑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从加强文化自觉的角度对高校党员干部队伍纯洁性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证;提出了高校党员干部队伍纯洁性建设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4.
1930年党内不良教条主义之风盛行,党的革命进程受到严重阻碍,如何改变当时现状成为毛泽东关注的焦点。他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的思想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初步形成了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独具特色的调查研究观。他以反对本本主义为切入视角,以党员干部为主体,创造性地提出了“四面受敌法”与城乡结合法的研究方法,将社会各阶级的历史及现状作为研究重点,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毛泽东1930年的调查研究观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新时期中共进行调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在国内外新形势影响下农业高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党员干部职工思想活动的新特点 ,提出了加强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邓小平十分重视学习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学习的思想。邓小平的学习观可以概括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三个方面 :提倡大兴学习之风 ;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才能获得迅速发展 ;党员干部要成为学习上的典范。探索和学习邓小平的学习观 ,对于我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将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毛泽东的调查研究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对调查研究的重要作用、态度和方法作了概括介绍,并结合邓小平、江泽民对调查研究理论和实践的新贡献和新发展,阐明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坚守马克思主义信念主要体现在 :从总结历史经验中 ,邓小平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要坚持 ;在纠正极左思潮、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后 ,邓小平提出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特别注意教育党员干部 ,尤其是“新上来的党员干部” ,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这就从组织上保证了永远坚持马克思主义 ;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和行动指南.“三个代表”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新总结;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是新形势下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为此全面论述了这一思想的理论内涵、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发展压力已成为影响员工的心理健康、工作态度和行为,以及组织的整体绩效的重要因素。文章在借鉴前人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互联网企业新员工职业发展压力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验证了新员工在职业发展上表现出了较高程度的压力以及很高的离职倾向;发现企业新员工的性别、学历、工作时间和企业性质分别对职业发展压力存在显著性差异;验证了员工职业发展压力对离职倾向的影响程度,提出互联网企业新员工压力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是国际人类学界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奠基之作,影响力一直长盛不衰,其意义经常被学术界研究和关注。关于《江村经济》的意义,目前学术界已经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如跨过“文野之别”、开创“社会学中国学派”以及社区调查研究方法等,但很少从科学知识的视角研究其意义。从科学知识的视角看,《江村经济》记述的有关中国农民生活的知识是鲜活的、翔实的,应当属于“自然知识”,而不是“规范知识”。《江村经济》提出的解决中国农民贫困、饥饿问题的办法发展现代性的乡土工业,建立在费孝通实地社区调查的基础上,对于社会变迁起着渐进延续、平衡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特别凸显了心性之学的重要性。虽然后来学界对这种过于抬高心性之学的倾向提出了批评,但这并不能掩盖现代新儒家第二代在心性之学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牟宗三早期较为关注政治问题,但中期和晚期的精力都集中在心性之学方面。牟宗三心性之学研究始终贯穿着三个问题意识,即活动问题、流弊问题、存有问题。所谓活动问题是指一种道德学说如何能够具有动能的问题,与之相应牟宗三提出了活动论;所谓流弊问题是指如何杜绝心学走向弊端的问题,与之相应牟宗三提出了形著论;所谓存有问题是指道德之心除决定个人成德成善之外,对宇宙万物能否以及如何发生影响的问题,与之相应牟宗三提出了存有论。为解决这些问题牟宗三付出了一生的努力,提出了很多极有价值的观点,但也留下了一些问题亟待后人解决。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对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最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新形势下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从根本上回答了面向新世纪建设什么样党和怎样建党的问题。努力实现“三个代表”,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14.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广东以调查研究为工具了解国情和省情,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革命之路、建设之道和改革之策,破解发展难题,形成了坚持深植群众、奉行人民至上的工作取向和价值遵循,坚持解放思想、奉行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和工作态度,坚持问题导向、回应实践要求的基本范式和根本动力,以及坚持完善制度、发扬领导示范的根本保障和根本优势等基本经验。这些基本经验对于新时代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民国时期农村教育发展情况及其经费来源,结合时人对于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探讨,对农村教育危机、农村学校师资配备以及农村教育落后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剖析。分析认为,民国时期的教育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村教育经费匮乏;教育经费不足显然与外来侵略、政局不稳、军阀林立、乡绅盘剥和农民赤贫化以及自然灾害频仍等因素密切相关;民国时期农村教育落后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皖北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倒逼机制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党中央提出法治中国、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建设三位一体。三位一体建设与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密不可分,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实现法治中国建设,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必须面临的新课题。中国的法治建设关键在基层,因此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法治中国建设的成败。皖北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倒逼机制建设的关键环节在于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和考核标准,从制度上倒逼党员干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推动发展,化解社会矛盾,以此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从新公共治理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一种由治理主体为网络节点、治理内容和治理工具为网络连结的复杂的社区治理网络。基于这种理论预设,针对社区综合管理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包括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内容的多样化、治理工具的科学化、治理网络的复杂性等,对合肥市望江东路社区和杭州市王马社区的案例展开分析。最后,结合社区治理的复杂网络模型和一手的案例研究访谈材料,提出我国社区综合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建议。根据新公共治理理论提出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的创新之路,即运用新公共治理思想来维持社区和谐、解决社区内部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对于新公共治理理论体系的构建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对于现实中的社区如何完成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社区更快更好地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对于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等也将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藏边社会研究"是近年来藏学界和人类学/民族学界共同提出的一个课题,即研究和关注位于地理-文化之边缘的藏区,考察在整个藏区之中心与边缘的对立与互动过程中,不同族群的社会文化形态及其变迁情况。"藏边"这一概念的生成与发展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其研究范式也经历了从单纯的地理概念向文化空间方向的转变,"藏边社会研究"对于藏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推动意义,同时也启发我们对于民族社会问题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思潮通过对现代性发展观之普遍理性假设的批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新思路。这些新思路对于当今教育发展研究有着重要启迪,集中表现在对发展文本和背景的差异的重视、对教育发展的反思以及进行教育发展研究的思维方式的转变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舆情研究与民意研究的差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舆情研究与民意研究的主要差别有三点,即前者在研究“社情民意”时,其研究对象更为宽泛;前者在研究“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时,着重研究民众的社会政治心理活动,着眼于调查和分析普通民众与国家管理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各种具体问题,显得更加专门化;前者与舆情信息工作直接和密切结合,形成了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理论支撑。文章强调指出,舆情研究的许多新发展有其客观的社会背景,它丰富和壮大了对民众意愿尤其是民众政治意愿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与民意研究形成了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