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先秦哲学形而上的取向不同,汉代哲学将老、庄的道论下降为元气自然论,将孔、盂、荀的心性落实为身体的有机构成,这种哲学思维的“堕退”是其价值长期不被肯定的原因:但是,汉代哲学以一体之气贯通天人,却为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命题提供了最具现实感的形式。对人自身而言,它以对人体的构成性认知取代先秦关于人性的抽象思辨,认为人的存在就是形、神、志、气等多种要素的有机凝聚。这种“身体-整体”和“身体-主体”观,不仅有效弥合了人体内部身、心、灵、肉以及人性善恶的对立,而且为后世中国哲学和美学对人的阐释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像魏晋美学的形神问题、宋明理学的心性问题,均无法脱离汉代哲学关于人体认知的背景。  相似文献   

2.
科幻电影的后人类图景不仅满足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也为日益技术化的现代社会提供审美反思空间。在科幻电影中,赛博格身体跨越人与机器、现实与虚拟的边界,实现审美主客体的交互合一。后人类场域也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融合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元宇宙成为后人类现实。从“赛博格身体”到“元宇宙”,后人类打破人类与非人类、身体与意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壁垒,走向超人类未来。后人类伦理主体凸显、人-机交互、虚实融生等特征,改变了身体感知世界的方式,有助于建构一种以身体为原点、实现人与万物交融互通的后人类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3.
现象学语境下的空间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客观空间,它不是"位置的空间性",而是"处境的空间性"。现象身体对人的空间性存在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它建构方向、确定位置、扩展空间,因而决定了现象空间的三种典型表现形式:定向的身体空间,定位的身体空间以及扩展的身体空间。通过对现象空间的分析,以下三点成为了理解现象空间的重要维度:进入现象空间入口的"身体",通向现象空间桥梁的"知觉"以及感受现象空间扭结的"体验"。  相似文献   

4.
元宇宙生态的逐渐成熟为跨媒介叙事的感知维度研究提供了可能。这表现在:跨媒介叙事不只呼唤意识沉浸,同时还是以唤醒全感知为目标的身体活动;跨媒介叙事对身体全感官的召唤先后经历了“诠释学情境”和“具身沉浸”两个阶段,后者主要得益于元宇宙技术的成熟;在跨媒介叙事中强调身体感知的重塑,并不意味着对本就存在的意识活动的否定,而是提醒我们要明晰跨媒介叙事的审美意义也与身体的具身感知相关联。  相似文献   

5.
文章回顾了认知考古学家马拉福瑞斯的共时的物质能动性论题,并尝试构想了一种历时的物质能动性论题.前者基于可供性概念,主张技能活动源于环境可供性的引导,而非人类的意图和规划;后者基于元可塑性概念,主张人类心灵与文化环境在演化和发育过程中是相互塑造的,外部环境具有对认知演化和发育的能动性.通过对能动性条件的界定,文章论证了物质能动性的共时版本并不成立,它承诺的物质能动性更多是旨在破除人类中心论的修辞策略,而历时版本承诺的物质能动性则有可能在字面意义上是成立的.物质能动性论的历时版本不仅打破了心物二元的笛卡尔式图景,还进一步打破了基因完全决定的达尔文式图景,展现了一种更具动态性和建构性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6.
现实的我们无法真正体验甚至想象未来元宇宙技术的真实效果,但是关于元宇宙的叙事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照现实世界自然态度以及审视心灵哲学疑难的批判性视角。尽管许多设想仅是猜测意义上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个隐喻或者模型的元宇宙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考察现实经验得以产生的可能性条件,以及现实得以作为现实呈现在我们意识面前的视域及其界限。对于元宇宙技术前景的未来展望不仅可以使现时代的人们以某种哲学为思考工具来思考元宇宙,并且关于元宇宙技术前景的可能性空间的叙事本身可能也可以激发出全新的思考心灵哲学问题的维度。在以“终极模拟机器”为蓝本的元宇宙中,玩家意识的意向性建立在技术设备的基础上,相关技术设备和玩家的自然意识一起构成了全新的“先验”构造形式。“终极模拟机器”对直接感知的意识经验的整合与重塑所可能开启的实验形而上学或许将使得心灵哲学中的许多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可以通过技术化的手段加以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7.
薛涛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展现的心灵世界令人惊叹。虽命运不济,沦入乐籍,并没有改变她的清俊高洁;在战乱的时代能够关注现实、思考时事确为不易;对于爱情有自己的理想和坚持,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8.
当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是哲学的伦理化,即哲学经过古代的宗教化和近代的科学化之后而进入道德和伦理之域。哲学发展的这一重要趋向给当代哲学提出的首要和根本任务是"合理的现代性"的塑造和构建,特别是重建价值观和整个价值体系,为人自身的需要和欲望立法,从而有效解决科学性与价值性这一现代性的根本矛盾和悖论。这对于当代中国哲学自身的发展以及对于"中国现代性"的塑造和中国现代化的实现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灵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身心发展突变,导致学生内心产生各种"冲突"。而作为最具情感性的语文教学,除了传授语文知识和能力外,更应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灵变化和感受,采用多种策略促进他们心灵的积极健康发展,让他们在忙碌的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引导他们获得知识和人格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随着社会的转型和西方自然科学理论的涌入,中国传统的身心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思想界逐步形成了以身为本位的身心一元论思想,让身体由"虚"入"实",成为有血有肉的物质实体。而尚武、人种改良、新民运动等思潮,一方面希望通过改造个人身体来改造国家,另一方面也强调通过完善国家制度来解放身体,以此形成个人与国家的双向互动。但是,在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身体刚从封建礼教的控制中解脱出来,旋即又陷入了被工具化的境地。  相似文献   

11.
梅洛-庞蒂作为与萨特同时代的法国著名哲学家,其哲学主要观点是引进了身体作为桥梁,弥补了二元论与纯粹的经验主义的缺陷.人与世界接触后,便是人的身体所反映出来的表现性.身体的表现性在对外界的反应,以及人的表现性在绘画艺术创作时所起的作用,是很值得探讨的,在梅洛-庞蒂的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元宇宙”的横空出世不仅伴随数字经济发展和内容技术革新,随着其生态版图的扩张,文化帝国主义也开始尝试掌握并控制“元宇宙”拟态环境中的“信息真相”,从而进行文化侵略与渗透。基于“元宇宙”技术媒介创构的拟态环境,文化帝国主义依托其虚实交织的时空场域得以隐蔽地“野蛮生长”,本质上是超越技术又附着在技术之上的价值观、领导权、话语权等西方意识形态输出。这种文化“同质性”输出一方面不断削弱民族国家的主流文化认同,另一方面,它加剧了社会分化和人际隔阂,特别是青年社群作为“元宇宙”的主要受众,沉浸式体验与“无限制”自由正在宰制青年核心价值认同异化趋向。因此,必须高度警惕“元宇宙”媒介拟态环境中的文化帝国主义倾向,辩证看待其带来的经济利益和文化风险二者间的关系,构筑文化安全的防护网。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学术界首次系统地研究和评析了当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梅洛-庞蒂的“含混哲学”──他在重大哲学问题上调和与折衷的方法,指出他将物质与意识、主体与客体平行起来,貌似处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上,实则已倒向主观唯心主义;他的知觉论错误地认为世界与主体是互相投射、互相印证的关系,错误地认为只有为主体所知觉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存在,远离主体的客观事物则毫无内容。他的辩证法虽然有科学的因素,但由于过分强调动态性,容易陷入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走向辩证认识的反面。  相似文献   

14.
为了孩子的生存和福利,制定保障儿童/青少年利益的社会福利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儿童/青少年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成人如何想和如何做的体现。英国儿童/青少年社会福利政策可以为理解福利本质提供一个分析框架:身体和心灵、牺牲者与威胁者以及投资三个视角。1880年代到1940年代英国儿童/青少年社会福利政策主要有两组二元论叙述,一组是从关注孩子的身体(1880—1914)转换到关注孩子的心灵(1914—1940);另一组是牺牲者与威胁者叙述,重点是在保护儿童的立法中,究竟有多少是将儿童/青少年看成威胁者而不是遭受痛苦的牺牲者,把孩子看作威胁者的想象决定着他们成为牺牲者的现实,也决定着国家采取怎样的儿童福利政策。两组二元论为分析和理解儿童/青少年福利政策提供了分类依据,并成为当代学界基本认同的分析框架。进入20世纪中叶以后,这两组二元论的话语渐渐地转化为投资的话语,那就是儿童/青少年社会福利政策的目的既在于一般意义上保护国家的未来,又是对家庭亲职的积极倡导。  相似文献   

15.
笛卡儿为近代自然科学明确了新方法,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笛卡儿的形而上学却像一个不可破解的谜团,后人甚至无法确定他的根本立场到底是革命的还是保守的。深入分析比较了笛卡儿与亚里士多德在物质观、空间观上的根本区别之后,本文得出结论:笛卡儿的方法论革命其实包藏了一场深刻的形而上学革命,他重新描画了宇宙图景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重新确定了人的本质、重新赋予了哲学使命。但是,天生胆小谨慎的笛卡儿为了自保而刻意地掩饰自己哲学的革命立场,这才导致他的形而上学像一部难解的密码。  相似文献   

16.
网络数据信息安全、网络法治化规范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索网络传播规律及网络交互本质是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网络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信息媒介,在融媒体时代愈发突显其“元媒介”特性,是整个人类生产交换、经济交往、文化交流、人际交互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此时代背景下,厘清网络的“元媒介”效应及其对文化主体的重塑及异化,有利于筑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网络的“元媒介”特征及其对主体的重塑和异化主要表现为网络对主体认知、行为产生的整合和重构效应。这些异化与重构现象的根源在于三组动态反应链条的交互作用:数据表象与表象思维、定向数据与主体行为、数据霸权与资本逻辑。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进一步探索破解网络“元媒介”异化与重构的现实出路,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时代加强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体论变革是当代心灵哲学的一个主流.取消主义借鉴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取消心理语言、抛弃常识心灵观念、排除心理实在等激进主张,成为这场变革的"急先锋".本文分析了取消主义的基本成因、演变历程、主要论证、遇到的驳难,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取消主义对深化心灵哲学本体论研究的启示意义和需要克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教师权威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然而在当下师生冲突频发的学校教育中,教师权威正遭受着挑战与质疑,逐渐旁落。一方面教师权威的滥用容易引发师生冲突,另一方面教师权威的旁落也加剧了师生冲突。既然师生冲突不容易避免,教师就应该在师生冲突中重新审视教师权威,并从"情"、"德"、"才"、"能"四个方面重塑教师权威。  相似文献   

19.
人本来就是具有“道身”的人,因为自私或因为被欲望所蒙蔽而极力离开道、违背道,成为拥有“肉身”的人。拥有“道身”的人,得到道的保护,长生久寿,幸福自然,远离祸患;拥有“肉身”的人,被道所惩罚,不得善终,痛苦恐惧,与祸患同在。脱离“肉身”回归“道身”,需要遵从道的旨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这又需要在效法道的属性的前提下守雌、修身、虚心,需要个体的主动自觉,乃至圣人的引导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20.
元宇宙是媒介的革命,其带来的虚拟和现实交融为人类构建了新的发展场景,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维度空间。元宇宙空间特殊的社会形态和技术形态对版权的生产与消费产生多重影响。从创新价值上看,元宇宙促进了数字版权公共服务政策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数字版权的有效保护和利益的合理分配,从而优化了版权的生产与消费结构。但也面临虚拟现实作品类型定性难题,针对文本与数据挖掘、临时复制等是否构成合理使用的制度不确定性,以及虚拟现实空间作品来源认定难及其引发的侵权风险。当前可以从确定虚拟现实作品为视听作品,对文本与数据挖掘、临时复制适度扩张为合理使用,采取包容审慎的数字版权监管原则三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法律规制,促进元宇宙下数字经济的发展,落实“以虚促实”的国家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