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光辉历程中,党一直本着"为人民谋福利"的思想,适时地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不断制定、调整、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社会政策。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更加着力完善新型的社会政策体系,"党的社会政策"也成为理论界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进入城市以后,城市社会发生的变化是一个值得加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诸多的学者从政权、经济、文化、城市规划诸多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解读,本文试图对这些研究成果加以梳理,以期待此问题的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界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建设思想和建国后社会建设内容、发展阶段和经验进行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建设思想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思想和苏联的社会建设实践。因划分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学者们对社会建设的内容和经验展开了多方面探讨。  相似文献   

4.
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进行了不懈探索,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一系列思想原则,包括对中国社会建设模式的初步认识,进行社会建设的方针、条件及目标的确定等.这些思想原则奠定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认识基础,这些思想原则历经半个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检验,至今依然具有现实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必须从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6.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构建起自身文化的实现途径,即以党内思想教育为基础,以新闻媒介宣传为支柱,以文艺形式为精神养料,以典型形象为补充。将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内化为党员和社会大众的个性化选择,为党执政合法性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实现了民众对我党政党文化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7.
社会责任型领导力是在社会改变模型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生领导力,旨在提升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实现积极的社会改变。众多研究表明,要发展领导力,需要关注三个水平的七种"关键价值",即个体水平的"自我意识"、"一致性"和"承诺",小组水平的"合作"、"共同目标"和"以礼相争",以及社区水平的"公民意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能够促进实现积极的社会改变。目前在社会责任型领导力的研究中,考察其过程性发展变化的研究仍比较缺乏,因此,对领导力的过程性描述还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加强政权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了移风易俗、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事业,建立起基于根据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建设的范围、广度、深度及内容等方面比井冈山时期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在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也为建国后社会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社会行为主体的社会价值观规范着社会发展和构建的模式。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的转换,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把公正作为现代社会构建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0.
“政党责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政治话语与基本方位。在这个意义上,借助责任政治“观念—结构—行动”的分析框架,可以从思想力、组织力、执行力三个方面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锚定责任、履行责任。第一,“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责任观念,体现出执政党强大的思想力。第二,中国共产党在强化自身组织的同时延续“支部建在连上”的党建传统,夯实着“党领导一切”的制度基础,是实现有效组织动员的根本保障。第三,“满足人民期待”构建了中国共产党的时刻回应人民群众的行动原则,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关键枢纽。在观念、结构、行动三者协同作用下,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有效地推动着国家治理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民间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社会资源开发的重要对象。当前民间组织与中国共产党之间还存在很多不协调的地方。一方面,随着民间组织的发展,其对中国共产党社会资源开发的冲击效应开始显现,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民间组织的认识、政策、管理体制,与民间组织的发展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它要求中国共产党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民间组织的发展,同时也对民间组织的发展进行一定的引导,以规避民间组织发展给党社会资源开发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形成民间组织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社会资源开发的共振效应。  相似文献   

12.
党的形象塑造是党的建设至关重要的课题。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六对关系”的探讨,即应然形象与实然形象、内在构成与价值功能、形象塑造与形象传播、整体形象与局部形象、历史形象与现实形象、基本经验与现实启示;其铺展了党的形象研究的基本面,但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基础理论研究不足、材料运用固化、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需从厚实理论基础、强化历史梳理、明晰理论定位、开阔研究视域等方面继续深化,为党的形象塑造提供有效的知识供给。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思想对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实现社会和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目前,中国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思想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社会公正思想的研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研究质量和数量难以适应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另外,如何处理作为局部的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社会公正思想与作为整体的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思想也是研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突出地表现在:通过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可以使中国共产党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可以使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社会实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整合与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实现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人民群众又生活在社会之中,因此当前在对执政党先进性的研究中,社会已成为分析中国共产党实现先进性的重要向度。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结构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无论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还是从自身扩大执政基础的角度看,都需要加强对社会的整合。  相似文献   

16.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研究保持浓厚兴趣,对其展开了热烈的研讨,研究聚焦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与要素构成、历史发展与突出特征、生成逻辑与价值意义、时代境遇与应对措施等方面,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已有的理论成果能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但随着时代发展,中国共产党影响力提升,亟需学界深入研究相关问题,拓宽研究空间,将研究推向深入化与系统化,推动中国共产党形象问题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社会动员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动员问题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社会动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本文对近十年来社会动员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综述,以便了解学者对这一问题研究的现况,并期望更好地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乌尔里希·贝克认为“压缩的现代化”既加强了中国的风险生产,又没有给风险的制度化预期和管理留下时间,于是形成了所谓“中国社会风险难题”.中国共产党在破解社会风险难题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洞察到风险问题的若干规律,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防范社会风险的可靠保证,前瞻性机制建设是防范社会风险的实践路径,科技与人的精神动力是防范社会风险的有力支撑等.中国共产党破解社会风险难题的启示在于,风险因素分布于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在实践中学会应对各种社会风险,重视社会风险的预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个具有当代意义和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已初露端倪。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而言,公民社会的兴起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相似文献   

20.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为引领社会变革,提升执政能力,改善党员干部的知识结构,自觉地加强了学习型政党建设。通过对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业务的培训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执政能力。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政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