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唐甄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本文从治世思想、革新思想、对君主专制制度抨击、对封建传统的冲击与未来社会设想五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唐甄社会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在与三大思想家作了对比分析后,得出了唐甄社会政治思想可与三大思想家并驾齐驱、在某些方面独领风骚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素有重民爱民的民本传统,思想家很早就认识到民众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期望君主推行仁政,这种观念成为唐甄直接的思想资源。唐甄继承了这样一传统,以此为基、以三代之治为摹本构建了他的理想王国。  相似文献   

3.
儒家民本思想的积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民本思想是儒学的一个重要政治思想内容。自从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来,历代的儒家学者都或多或少继承了这一民本思想的传统。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应有的积极意义。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许多被后人传颂的清官、好官,就是身体力行儒家民本思想的典范。探讨儒家民本思想的思想内容和历史意义,无疑对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是有现实的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唐甄不仅高度关注现实问题,同时还对军事问题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唐甄努力构建的“全学”,也即“全能之学”,主张同时观照儒学和兵学。他一面依据儒家立场,坚持“仁胜天下”的战争观;一面大量借鉴兵家的治军理论和谋略思想,认为要建成仁义之师,应做好“自固之计”与“内外两权”,并主张“立谋尚诡”与“得机而动”。他的这些思想体现出很强的务实精神,并表现出兵儒合流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民本思想的历史沿革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民本思想发端甚早,在殷周时期就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经过先秦、秦汉唐宋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发展到了极致。文章在对民本思想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做了简要的评价,认为民本思想虽有其进步的一面,但也存在着自身的缺点。一是思想家对民本问题的重视并不是自觉的,而是和农民战争息息相关;二是思想家关注的主要是如何安定君王天下,而不是维护民众的利益,君主仍是万民之主;三是思想家头脑中的“民”,首先是一个集合的概念,作为个体的“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政治合法性是任何一种社会秩序的先决条件。从历史上看,古代社会把政治合法性基础归于自上而下的天命以及与这种天命相应的内在德性。近代西方的政治合法性理论进一步提出了主权在民的“公意统治”和代议民主制的“法理型统治”。本文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民本思想和西方的“基于被统治者同意”的人本思想的理念以及由此导致的制度设计做了比较分析,指出中国传统的儒家民本思想能够为当代中国的政治统治合法性理论提供更丰富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将中国政治思想中“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作一比较,从中窥探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和政治思想的本质特征。是件很有价值的事。“民本”思想的产生,可追朔到西周的“敬德保民”,而“民本”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正式排座,则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际。这以后中国的开明思想家、政治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民本”思想的政治主张。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看,“民本”的思想主要精神不外乎;民众是社稷之根本,天不可畏民可畏,故欲得天下,需先得民,而欲想得民需先得民心。西方民主理论的出现有个过程。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所谓民主,只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原则所理解的多数人统治的形式,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资产阶级民主是以自  相似文献   

8.
唐甄(1630~1704)明末清初四川达州(今四川达县)人,是我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家之一,稍后于王夫之、黄宗义、顾炎武等人.唐甄的政治思想比其他早期启蒙思想家更激进,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十分尖锐,提出了一些进步的政治主张,具有进步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实现王道仁政为目标和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在如何认识与处理君民、官民关系问题上,有一个基本而重要的思想,即世人所熟知的“民本思想”(或“民本观念”)。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再到汉唐盛世以及明清两朝,历代都不乏民本思想的阐述与主张(思想理论层面)、推行与实践(国家政策层面)。民本思想的内容颇为广泛,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教民、富民、养民等。儒家“民本”思想不等于“民主”思想,但在历史上确实发挥过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的一块瑰宝,西汉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贾谊继承了先秦的民本思想,并在总结秦亡教训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民本思想体系,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文章从民本思想的最初产生、儒家的民本思想以及法家的民本思想出发,全面地讨论贾谊对这些民本思想的继承;并从中看到贾谊对民本思想从概念、民本的内容以及对民本的利用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韩愈,元稹、白居易都是永贞革新的经历者.虽然韩愈于贞元十九年因奏论天旱人饥状被贬阳山令;元、白二人官卑职微,没有直接参与革新,但他们都表示了对革新的态度,这就是:同情革新与八司马等人,否定王叔文、王(亻呸).韩、元、白三人的政治主张与革新集团很有相似之处.他们对永贞革新的上述态度,含蓄地表现在他们的诗文中.  相似文献   

12.
唐甄《潜书》对君民关系的考察是从三个不同层面着眼的。第一个层面 ,从历史上来看 ,唐甄认为君民关系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 ;第二个层面 ,从社会关系上来看 ,认为君民之间处在政治机体的不同部位 ,是心与身的关系 ;第三个层面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 ,认为君民之间是人格平等的。唐甄的政治思想是介于传统民本和近代民主之间的过渡的思想形态———新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13.
儒家人道主义与斯多亚人道主义表面看来颇为相似,实际却有质的区别:前者从君本位出发,论及的人是有等级的社会人;后者从人本位出发,论及的人是生而平等的自然人。儒家人道主义是一种“民本”思想,导致的是专制;斯多亚人道主义是一种“人本”思想,产生的是民主  相似文献   

14.
孔子传承上古民本思想,赋予“民”新的内涵与意义,由此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本思想体系。他的民本思想以“爱人”作为情感基础,以“富民”作为经济诉求,以“为政以德”作为政治理想,以“有教无类”作为教育主张。他的这一思想把殷商的民本思想传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也对后世儒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儒家思想中内涵丰富的政治伦理与政治思想,不但不与当今的政治理念相冲突,还会对当今的一些政治思想起到补偏救弊的作用。徐复观先生以为德治与民本乃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并指出,儒家修己与治人的标准是不同的,两者不可混淆。他认为,民主政治亦可吸收儒家政治思想以期实现其更大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徐先生就人治与法治问题对孟子政治思想作了深入的分析与澄清。通过对儒家尤其是孟子政治思想的分析与解读,徐复观先生架起了一座沟通儒家思想与现实政治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垄断政权,塑造了“选举民本权威主义”的合法性结构,这种合法性结构具有三重权威性:制度上的选举权威主义、理念上的民本权威主义和工具上的政绩权威主义,三者相互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起黏合作用的作为人民行动党执政理念的具有东方色彩的民本权威主义,即民本权威主义来自于中国古代儒家与法家的政治思想,是“好政府”和“法治”混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儒家伦理政治观具有伦理与政治一体化、“德治”与“民本”思想相融合以及注重伦理道德的制度化和政治制度的伦理化等鲜明特色,充分体现出我国古代伦理道德和思想文化的优良传统与民族美德,对我国封建社会乃至当今时代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政治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民为邦本”不是一个空洞的政治口号,它有切实的内容。民贵君轻、民心向背决定政治成败是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理念。他们为提倡民权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并提出了保民、养民、富民、教民为内涵的民生主张。从这些政治理念中将得出一个具有政治实践意义的结论:为政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政治措施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归宿,否则是离民背本,并由此而败亡。  相似文献   

19.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孟子“民贵君轻”论与荀子“君舟民水”论的影响尤深,孟子主要从正面突出“民”之重要性,而荀子则以“民”的正负两面的意义警示君主应该善待民众、以民为本.两者相统一构成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完整形态.“民本”不是“君本”,民本是治国之道不是政治体制,它不仅可以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也适用于当今社会;“民本”也不同于“民主”,但民本存在可以向民主转换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形成,主要与“民”的范围变化和“士”阶层的兴起有关。在上古中国,由于自然环境和生存压力,“养民”便成为政治理想的最为重要的一环。自孔子始,重视教育,提倡“教化万民”又成为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的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得民本思想在现实的君主制度下,既坚持“教民、安民”理念,也形成了对君主进行规谏、监督的内涵。古代中国民本思想的核心原则“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政以民为本”,其发展是通过统治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自我反思和批判、自我认识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