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22年10月11日,《当代外国文学》杂志、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了“‘双碳’背景下当代外国生态文学前沿研究”高层论坛。本届论坛议题丰富,不但涵盖了“当代外国文学中的气候危机书写”“当代外国生态文学中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书写”等前沿议题,还设置了“当代生态文学研究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研究”“文明互鉴视域下的中外生态文学比较研究”等议题,以期推进生态文学研究中国话语体系构建,为打造中国学派生态批评话语体系贡献学术智慧。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近年来依托学校在环境、生态研究方面的学科优势,积极推进生态文学研究,逐渐形成学术研究特色。2019年12月27日,第四期“生态文学研究工作坊”成功举办。本次高层论坛由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中国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会和南京林业大学智库生态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联办,主题为“生态文学研究前沿选题设计与撰写”。来自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鄱阳湖学刊》《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期刊社,国内生态文学研究领域知名专家、主编就生态文学研究各抒己见,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论坛议题包括生态批评中的植物与动物研究、深层生态学前沿趋势、人类世能源叙事研究、新物质主义话语的生态维度等生态文学研究前沿热点,有效呈现了新世纪生态文学主要研究面向。本次论坛关注的热点之一是生态文学如何在新的话语语境中实现创新。与会专家们从生态文学批评选题拓展、生态批评最新理论前沿、生态文学研究论文撰写等不同层面展开积极讨论,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3.
建设生态文明是当代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追求社会共同福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由之路。为了进一步研究和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同时广泛借鉴国外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经验,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环境伦理学会、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的探索,为其他国家生态文明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文章从意识与思想观念、制度与政策法规、科学技术与行动举措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进行剖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了生态保护思想的解放,开启了对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的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从“保护生态环境”转变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促使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战略的指导下,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的理论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的智慧源泉,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2010年12月11日上午,以"生态和谐与林业发展"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林业经济论坛在南京林业大学开幕。此次论坛由中国林业经济论坛组委会、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主办,南京林业大学承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美国奥本大学、国立台湾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28所高校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中心等科研院所的学者围绕“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全球气候变化与林业”、“集体林权后续改革”、“林业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林产品贸易趋势与对策”等林业经济学界的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智慧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宝贵成果,其不仅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也在生态文明层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出发,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系统论证和科学回答,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和西式现代化道路,在现实的实践领域实现了二者的逻辑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一科学思想指导下开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世界历史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在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面临的生态问题的同时,更是立足于“全人类共同利益”提出了解决全球性生态问题的中国方案,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供参考借鉴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为双月刊,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专业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是SCD来源期刊。本刊以“绿色与发展”为报道特色,体现人文社会科学与生态环境科学交叉渗透的特点,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主要栏目:生态文明研究、环境伦理学研究、生态哲学研究、环境与资源研究、环境艺术研究、环境社会学研究、环境经济学研究等。  相似文献   

8.
2008年12月11日,南京林业大学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镇江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江苏省首届生态文明论坛在镇江举行。  相似文献   

9.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处的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方位,从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转向的总体视角,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和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基础,通过对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超越和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创造性转换,实现了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此基础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作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战略地位,并以“人民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取向,强化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在思想上、法律上、组织上、体制上、作风上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战略举措,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效果和效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求“五个文明”协调共同推进,是一种有别于西方人与人、人与自然异化的“中国式现代化”,必然造就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所实现的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当代价值在于:一是能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美丽中国建设,提升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国际话语权;二是它所蕴含的“中国式现代化”和创造的人类文...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中国社科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文艺研究》编辑部等九个单位发起,由湖南科技大学和湘潭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学人类学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5月13日至17日在湖南省湘潭市举行。自1997年厦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以来,中国文学人类学一直在沉默中潜行,成为文学困境中的一抹亮色。时隔八年,来自全国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五十余位学者又汇聚一堂,回顾和清理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当下一些前沿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议题展开。一、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20世纪后期,…  相似文献   

11.
为充分发挥校内学科优势与人才优势,进一步促进学校科技发展,南京林业大学生态经济研究中心、南京林业大学环境与发展系统工程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湿地生态研究中心于2008年11月正式成立。成立后的中心(研究所)研究人员可跨学科、跨院系联合,充分利用相关学科的科研条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不断推进,当代民族文学的英译成果逐渐增多,呈现出丰富多元的传播态势。权威译者与出版媒介共同促进了民族文学海外象征资本的生成、转化与累积。从接受情况来看,当代民族文学仍徘徊在海外大众读者的视线之外,但民族书写中呈现的地域特色、国族想象以及关于“自我”与“族裔”的身份诉求却引起了西方学者的研究兴趣。在“东方主义”的凝视中,中国民族书写的丰富性不可避免地被西方话语遮蔽和异化。当代民族文学如何突破跨文化交流的困境,是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亟待解决的议题。  相似文献   

13.
森林文学是指以绿色森林世界为表现主体,或以森林作为整个作品的主体性环境背景,表现出浓郁的森林情调与风韵的文学作品,它是依据作品表现对象——森林世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特色——森林风韵与情调而划分出来的文学类型。生态文学指具有生态文化意识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指后工业文明具有自觉自醒的生态思想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生态思索与生态批判而表现强烈的思维倾向性和艺术倾向性。森林文学与生态文学是依据不同的标准所划分出来的文学类型,是一对交叉性概念。由于表现对象——森林的生态典型性、直观性以及中国自然伦理观的影响,我国森林文学的生态意识浓郁,森林文学成为当代生态文学的排头兵,是生态文学与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正> 六月十四日至十八日,由汕头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共同发起的外国现当代文学研讨会,在汕头大学的学术交流中心召开。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探讨外国现当代文学的主流和走向;外国现当代文学对我国思想界、文艺界和学术界的影响;当前在开放改革的形势下高等学校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交流外国文学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基础,它主要包括“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等理念,这些理念包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和当代生态危机根源的深刻反思,凝结着对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经验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它们分别从本体论、发展观、历史观、方法论、保障机制等层面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南。  相似文献   

16.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再一次提升到新的高度,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目标,并对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战略谋划,充分体现了党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也积极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南京林业大学是以林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的高校。  相似文献   

17.
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的发展,对于当代中国生态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将西方文化思潮与当代中国生态文学演进进行对照性阐释,既可以分析文学生态化趋势与当代中国生态文学格局的建立、精神资源的汲取及其审美特征的形成的内在关联,又可以揭示出中国作家对于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的理解状态、接受途径、改造方式及其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经历了三次重大变化: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约50年间,以进化论思潮为核心的西方文明强烈地冲击着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中国文学研究走向了现代化的过程;20世纪中期以后占据主流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又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研究汲取百年精华,从外来文明与传统文明的交融中正悄然经历着第三次意义深远的历史转型。它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中国文学研究如何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理论观念的更新与文献积累的深厚,是促使中国文学研究从“西方化”到“中国化”转变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学的发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上溯源,具有生态文学内蕴的文学作品早在18世纪中期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诞生了。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生态文学处于被遮蔽的状态。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深层生态运动所带来的新哲学观渗透进了文学领域,90年代中国生态文学批评运动兴起。中国的生态文学研究才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创制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向度和自觉。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及其创新发展、对西方现代化目标的扬弃与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的历史演进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文明”战略目标体系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共同富裕的物质文明、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文明、自信自强的精神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互为基础、互为条件、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的有机统一体。而这一目标体系的建构,不仅有利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目标指引,而且有利于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有效经验借鉴,更有利于为升华人类文明确立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