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提出“四个大力宣传、三个讲清楚”的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为做好新形势下涉民族宣传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迈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扎实做好涉民族宣传工作,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王珍 《中国民族》2024,(3):30-31
<正>近日,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材正式出版发行,填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国家统编教材的空白。《概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解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揭示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梳理了数千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是我国国家层面第一部全面深入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里程碑式教材,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族》2024,(2):7-8
<正>编写出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是完整准确全面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是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是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迫切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以史带论、论从史出,立足中华民族整体视角,超越传统王朝断代史与各族族别史,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维度,展开跨学科论证,宣传阐释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相似文献   

4.
余红艳 《民族学刊》2023,(9):135-144+167
中华民族经典故事具有的民间性、故事性、世界性和文化共通性等特质,赋予其鲜明的国际讲述与传播优势,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传播学是中华民族经典故事研究的重要视角。中华民族经典故事的国际传播优势体现在交流的民间性、故事的传奇性和文化的共通性三方面。从国际传播视角,中华民族经典故事可分为文化同源类、文化共通类和文化相异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经典故事承载着中华优秀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理解中国的重要载体与民间路径。中华民族经典故事国际传播应以提升中国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为宗旨,在国际同类型故事的交流传播史基础上,深挖故事元素,传播中华民族精神;提升转化能力,重视故事比较视野;培育传播主体,创新精准传播模式,从“传播什么”“如何传播”“谁来传播”这三大方面增强中华民族经典故事的文化感染力和文化传播力。  相似文献   

5.
<正>湖北省荆州市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四措并举”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走深走实。举措一:统筹推进,“三级”联动抓宣传建立三级联动机制。荆州市先后下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荆州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传教育实施方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月活动方案》《荆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手册》,省市县三级联动,统筹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这与新时代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局势密切相关,是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富有政策和理论意义。公民层面的政策是充分发挥人民的力量,培育人民主人翁的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民族层面的政策是处理好56个民族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关系;国家层面的政策是在国家主导下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国际层面的政策是建立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上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既有“多元一体”的结构性理论内涵,也有“共有家园”的话语体系内涵,是一个系统、发展和实践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杨小红 《民族论坛》2023,(3):111-120
新时代背景下,民族类高校作为民族高等教育的承担者,以中华文化教育为工作抓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思政课程建设体系,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需要,又是加快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建设步伐的“关键一招”。从民族类高校《中华文化导论》课程建设分析民族类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可以阐释出新时代民族类高校深化中华文化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建设路向。以《中华文化导论》课程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把好课程方向,向共同性聚拢;坚持思想引领,强化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坚持目标导向,创新教学方式改革;坚持系统思维,强化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吴桃 《民族学刊》2021,12(10):23-28, 118
民族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传播高地”和“坚强阵地”,打造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金课”是民族教育教学改革的显性呈现,是贯彻好和落实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推进民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培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金课”,以“科研+教学+田野”的叠加路径丰富课程内容,突破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局限,倒逼教学课程在内容和方式上不断创新和改革;践行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金课”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强筋壮骨”,彰显民族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特色和优势。民族高校丰厚的沃土涵育着56个民族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徜徉,擘画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图景,成为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典范窗口”,为全国高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方面起到了典范引领和示范样板的标杆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周莹 《回族研究》2023,(3):12-18
通过对周汉魏晋“故事”的效法进行政权构建,是十六国北魏统治者施政中的一项重要策略。中华“故事”成为其制度建设的范例、决策制定的依据、凸显政权合法性的思想资源。在十六国北魏君臣的言辞与施政中,相关制度惯例被广泛选择和普遍运用,这既是其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中孕育发展的体现。对十六国北魏重“故事”现象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经验开展研究,可有助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陈立鹏  薛璐璐  范航 《民族学刊》2023,14(4):1-10, 134
民族交融作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一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学界鲜有关于个体民族交融态度如何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学实证研究。本文采用《民族交融态度量表》《中华民族认同量表》《心理距离量表》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对682名参与者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民族交融态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即积极的民族交融态度有利于提高个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同时,中华民族认同和心理距离在民族交融态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基于此提出“保障民族交融政策有序落实,培育积极民族交融态度;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打造中华民族认同社会共识;充分挖掘与宣传历史记忆,重视隐喻对心理距离的作用;积极探索个体心理发展规律,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等建议,以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心理学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11.
彭尚源 《民族学刊》2020,11(1):8-13, 121-122
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调查和原因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等方面都有待加强。因此,要大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条件,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要着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加强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的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从而使其在培育自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担当起国家民族政策的宣传者,担当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的责任,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广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繁荣。  相似文献   

12.
李良品  葛天博 《民族学刊》2022,13(3):5-11, 138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是各民族的权利,也是各民族的义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的物质文化基础,为之提供法治建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中破解民族问题、推动各民族地区从“自我意识”转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法治建设。《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有利于规范、强化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巩固精准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的法治关系、法律维度与建设进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根脉和基石,历史上不同族群的自由迁徙促成了民族交融共存的局面,而民族多元性又是中华民族认同的现实基础。我国是拥有独立统一的国家主权和治权的现代民族国家,《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为中华民族奠定了法治基础,同时,“中华民族”和“国家认同”入宪,高度确认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国家认同和国家统一奠定了宪法基础,是对国家共同性纽带的维系和强化,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里程碑。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调适,坚持执政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阿苦有色  罗庆春 《民族学刊》2022,13(9):144-152, 16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直是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主流意识形态叙事的精神主脉和审美旨归。第十二届民族文学“骏马奖”获得者彝族作家吕翼的中篇小说《冤家的鞋子》和《马嘶》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彝汉青年乌铁和胡笙在乌蒙山区的个体生命经历与情感恩怨变迁,及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投身抗战洪流,抛弃前嫌、团结一心抵抗敌军,成为生死之交的感人故事。小说通过书写乌铁和胡笙的故事展现了彝汉人民从族际交往到生死交融的生命历程,在“恋歌”与“史诗”的交汇中实现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在内蕴上的共融性,集中体现出作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审美精神诉求。小说丰富和补充了少数民族文学的抗战叙事,赞美了我国各民族普通百姓伟大无私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族》2023,(2):4-5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同印发《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  相似文献   

16.
乔姗姗  党垒  张继焦 《民族学刊》2021,12(6):11-18, 116
文章基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三个维度:“民族-民族”关系视角、“民族-国家”理论视角和“国家-民族”理论视角。 三个维度各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要求,且彼此联系,相辅相成,显示了以“56个民族-中华民族-国家”为主体的不同研究层次:基础层次的民族关系发展;中间层次的中华民族构建;目标层次的现代国家治理,三者共同构成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体性认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持续推进并走向完善,提供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正>上海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家园。上海围绕“家在上海”民族工作品牌,自2023年3月起开展民族团结故事讲述活动,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向全社会传播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全市各族群众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张淑娟 《民族学刊》2021,12(11):1-11, 120
中国共产党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努力始终伴随其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整个过程。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思想形成、确立和日趋成熟,逐渐形成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为核心理念,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话语体系,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年培育的实践与上述过程相呼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成效又进一步促进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思想的成熟和话语体系的完善。百年培育史可划分为初步尝试、局部开展、全面铺开、再次被强调和成为民族工作主线等几个阶段。经过百年努力,具有内在关联且各具特点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重意涵生成;对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伟大祖国、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渐次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日趋成熟,成为具有普遍价值和意义的理论体系。百年培育的基本经验可概括为: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统一;二是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同时保持理论与政策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三是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相结合;四是用中华民族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目标从两端框定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机制,审视凝聚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努力,从而正确评价百年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族》2023,(10):28-29
吉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从青少年教育引导、城市社区机制建设、民族村寨规划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多个层面,实施筑基和提升系统工程,将其纳入《吉林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通过打点、连线、铺面的方式,实现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根植于各族干部群众心灵深处,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吉林实践。  相似文献   

20.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为在当今百年之未有大变局的视域下,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力指明了方向。基于此,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力,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凝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导引,就必须牢固树立各民族休戚与共的价值理念、荣辱与共的价值理念、命运与共的价值理念;升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信仰,就必须涵养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之“源”,引导中华民族文化的感召力之“流”,延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力之“势”;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家国情怀,就必须弘扬守护边疆的忠诚担当、大爱无疆的深厚情怀、共同发展的无私奉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