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的重要谈话中,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主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洋建设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这个重要论断,人们的认识并不十分一致。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  相似文献   

2.
政府是什么?——中国政府改革与建设的前提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中国社会公共性难题的有效解决和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亟需深化中国政府改革与建设,而要深化中国政府改革与建设,需要对"政府是什么"这个前提性问题进行思考.当代中国与西方在政府的产生、对政府的态度、政府权力的认识与处置、政府的职责与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为了超越以往对"政府是什么"的认识,我们需要检讨"政府需要人性理论作为支撑吗?政府奉行的道德准则可靠吗?如何保持对权力的敬畏?如何安排自己的利益?"等问题.只有这样,我们对政府本身的理解,才可能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基点,真正倾听与回应人民的声音.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对百年奋斗历史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的基础上提炼得出的重大论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目标、具体内涵、实现路径等认识的深化中不断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始终坚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在“两个结合”中塑造中国特色、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推进路径、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统一。在历史与现实、本土与世界的贯通中来理解和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内涵、新特征,对于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主流比较法学文献和法学研究中,都将西方法律作为正统,摆在主导地位上。从人类社会法治文明的进程来看,中华文明五千年之久延续不断,朝代盛衰更替,法制持续发展。但大多西方学者认为,法律在中国传统社会不占主导地位,并且认为中国传统法律专制主义、集权主义特征明显。实际上,中国法律在传统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显然是西方传统观点对中国法律地位存在认识偏差。西方社会对中国礼法结合的法治文化少有清晰的认识,对中国法治模式理解不透彻。中国法律只有面向现实与未来加快发展才能消除西方误读。因此,中国应该重视通过比较法学研究,不断提升法制建设的自主性和独创性,重视对内积极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对外重视"加强互信协作、促进安全稳定"的能力,不断提升中国法律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这个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宝库中的真理,它已经为中国人民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证明。当今的中国,如果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改革、民主、科学都将成为泡影。因此,我们现在提出这个问题,十分必要。有两件事可以说明:50年代有人提出中国共产党不是唯一的执政党,执政,就象打“麻将”那样,轮流坐庄;1986年的学潮中,有人提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应学西方的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论断对于我们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正确坚持社会主义,进一步解放思想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要正确理解这个论断,就需要分析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  相似文献   

7.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向我们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就向我们深刻地揭示了解放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来认识和理解这个问题,本文试从南通在30年改革开放中发生的巨变来论证这个问题。看看南通人是如何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冲破阻力和束缚,坚持解放思想,敢于跨越,阔步前进的。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中华世界观不仅认为中国在地理上处于中心地位,而且认为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最高等级的、普世性的文明。然而,随着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列强间对抗的屡屡受挫,国人为了救亡图存而不得不向西方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明观念不断受到冲击,最终使得国人对于西方文明的认识、对于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间关系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颠覆性的转变。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段里,中华文明在国人心目中从中心迁于边沿,成为了居于世界一隅的地方性文明,这一转变过程既是痛苦的,又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9.
今日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和论断 ,正是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 ,在深入思考和进一步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中应运而生的。基于这样的史实和认识 ,由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组编、许征帆和陈聿北教授主编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1 999年版 ) ,从整体上、从主要关节点上、从相互关联的几个层次上 ,深入探讨了社会主义本质论 ,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同时 ,在阐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精辟论断时 ,着力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丰富…  相似文献   

10.
今日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和论断,正是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拨乱反正中,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大半个世纪实践的经验教训中,在深入思考和进一步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中应运而生的。基于这样的史实和认识,由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组编、许征帆和陈章北教授主编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深入探讨并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同时,在阐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精…  相似文献   

11.
从全球化的视角看先进政治文化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必须正确认识西方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辩证性质,从而在对中西方政治文化的双重超越中建设先进的政治文化。显然,在这个问题上还非常需要展开讨论,以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12.
自由在中国古代思想传统中一直被视为一个否定、消极的概念而始终得不到肯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自由与礼教文明牢牢的捆绑在一起,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接触到西方政治文明时,自由才逐渐被当作一种肯定性的精神价值为国人所关注。自由在中国传统思想里经历了被否定--被认可--被呼唤--被误解的艰难过程,这个过程是与国人思维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同步的,即使到现在,我们对自由的理解仍需要不断拓展。  相似文献   

13.
从诠释学关于"文本"、"经典"和"诠释"这三个基本概念的理解出发,阐明文本并非语言学上所谓传达作者意义的完成了的作品,而是不断要诠释和解读的未完成品或中间产品,经典并非属于过去时代的意义固定的卓越作品,而是其意义需要未来不断阐明的历史性和规范性统一的构成物,而诠释也不是一般科学所谓知识论的客观或中立解释,而是主体不断与文本周旋的经验和实践的参与。当西方经典诠释在近代重Klassische在当代的意义生成时,中国经典诠释却仍着重Kanon原有固定化的经义的施教,因而当西方经典诠释强调认识论的客观解释时,中国经典诠释却强调实践的和教化的理解。中西方经典诠释比较不是以西解中,也不是以中解西,而是中西互解,同样,古今中介既不是厚古薄今,也不是厚今薄古,而是古今不断生命沟通和融合。我们是在与经典作品的不断交谈中获取新生,同时,经典作品也正是在这种不断交谈中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解西方现代文艺美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怎样才能更好地吸取西方的理论精华?这对于中国现代文艺美学理论研究和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于一些重要理论家,诸如尼采、荣格、萨特、福柯、德里达等人的理论分析与评价,触摸到西方现代文艺美学发展的内在脉搏及其特点。本文认为,不断破解旧的思想模式与不断建构新的理论平台,是西方现代文艺美学不断获得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德国汉学家卜松山的中国研究,是一种从西方这个自我出发,以中国这个他者为镜子,为认识、提升自我而以同情的理解的态度看取中国之异的文化研究。他的研究思路与另一位德国汉学家顾彬如出一辙,而与美国学者用西方概念或学术术语对中国作同质化处理的中国研究大异其趣。卜松山不仅提倡与中国进行平等的跨文化对话,而且身体力行,把这个原则贯彻到他对中国的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问题。在很长时间里,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或者说“没有完全搞清楚”。小平同志在1990年12月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时首次使用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1992年初南巡谈话中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重要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是对社会主义的科学界定,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层突破,同时也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主题中的核心,是支撑建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我们应当深入理解这一科学论断,进一步提出自己的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17.
李瑞智 《东方论坛》2010,(1):1-25,37
东方在公元500到1800年这一历史时期远比西方发达。东方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东方影响的来源主要是中国。具有儒道精神传统的民族正不断建立生产和技术上的国际标准,而英美民族似乎无法再与之竞争。如果西方毫不理解东方文明的深邃和博大,那么,当东方的民族从西方的扩张和侵入所带来的震惊和破坏中苏醒过来时,西方就会变得脆弱和不堪一击。西方的方式跟中国的方式相比,存在更大的局限性。西方文明的未来出路在东方。  相似文献   

18.
TRANSZENDENTAL:含义与中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西方近代哲学的理解和把握中,transzendental概念占有一个核心的位置。现在较为通行的“先验”中译仅仅涵盖了这个核心概念的一小部分含义。因此,需要对这个概念的基本内涵做一重新思考,并选择更为恰当的中译。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首先要考察这个概念的原创者康德本人的理解和解释,同时可以参考后来的康德研究者和新康德主义者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而后我们可以考虑这个概念在以后的哲学家那里的传承与变化;这主要是指它在那些以这个概念命名自己哲学思想的重要哲学家那里的传承和变化。整个思考的结果表明,目前更为合适的中译应当是“超越论的”。  相似文献   

19.
弄清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地将"现实的人"、"有生命的个体"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但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现实的人"获得新的规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也需要加以重新理解。这种新的理解不是单纯否定,而是扬弃了马克思最初关于"出发点"的理论论断。  相似文献   

20.
日本大正时期文化界与创造社新浪漫主义思想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造社同人留学日本时正是日本文化界努力效仿西方,追赶西方新的文艺潮流的时期。而西方各种文艺思潮和作家在日本大正时期文坛掀起的阵阵热潮所形成的外界机遇,也在无意中为创造社对西方文艺的选择和兴趣点作了暗示和引导。尤其在创造社建构他们的新浪漫主义思想过程中,日本文化界为他们做了新浪漫主义这个新概念的界定,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上都为创造社认识和理解新浪漫主义提供了引导和学习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