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在特定的政治、历史背景及区域环境下,姓氏分布对区域文化之特质有着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通过杰出人物(包括地方社会精英)独特的历史作用而实现的.皖江流域上、中、下游经由了历史上不同姓氏族群的文化创造,形成了彼此相异的文化特质,可见区域文化底蕴往往是历史上人口迁移及其基础上的姓氏族群分布使然.而从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惟有不同族群间多元文化的有机交融和有序互动,文化才能保持永久活力.  相似文献   

2.
王成国 《北方论丛》2005,(4):96-100
唐代渤海国姓氏,除王族大氏而外,还有高、张、杨、窦、乌、李等右姓,以及几与汉族姓氏相通的所谓庶姓.从渤海民族姓氏构成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渤海是一个多元性民族,渤海姓氏,是渤海接受中原文化,渤海民俗文化汉化后在姓氏文化上的反映.渤海姓氏文化同中原一样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渤海灭亡后,其民族原有文化特征已经显现不出来了,完全被中原文化所同化.  相似文献   

3.
韩国姓氏是新罗、高丽时期崇尚中国文化模仿汉族姓氏建立的,与选择姓氏相联系的就是一些氏族将中国人作为东来韩半岛的始祖,建构氏族的早期传说与历史,族谱创立与发展过程与此密切相关.朝鲜实行科举制,形成以士大夫为中心的两班社会,是宗族及族谱文化发达的社会成因.韩国的罗氏有罗州罗氏与锦城罗氏两大支,其较为确切的历史都始于高丽王朝末年,两支罗氏在17世纪都修有大同谱与派谱,是朝鲜氏族固有世系记载向中国宗法式世系记载转变的时期,比较全面地接受中国族谱文化,也对族姓的历史进行了建构.韩国罗氏与中国的关系以及早期的历史,需要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4.
“六普”数据显示,以黄山市为主体的新安江流域之姓氏分布与安徽省其他地区呈现出显著差异.历史上,新安江流域这种既远离中原又非边疆的内陆地区是人们、尤其是那些名门望族“寻得桃源好避秦”的理想之所.因而,该区域在历史上可谓人才济济、名流辈出.历史回顾表明,以众多历史名流、名门望族为核心的姓氏分布给新安江流域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综合分析得出:人口迁移背景下的姓氏分布使新安江流域文化积淀呈现为三个“面向”,即经商致富与读书入仕并重;贾而好儒;习俗风尚的宗族性与民俗健讼传统共存.  相似文献   

5.
从藏族的古代传说和文献资料,特别是本世纪初在敦煌出土的古藏文文献看,藏族的氏族部落组织起源很早。藏族在原始社会时期同其他民族一样经历了漫长的氏族部落阶段,氏族起源的神话传说、氏族部落崇拜的神衹和宗教、部落形态下的文化生活,以及部落间的交往和战争,构成了藏族远古史的主要内容。藏文古籍中关于藏族起源于四大姓氏或六大姓氏以及由六大姓氏繁衍出各个支系分布于青藏高原各地的记载,反映了  相似文献   

6.
宁化伊氏与其他客家姓氏一样,都是经历了人口繁衍、迁徙定居,以至逐渐形成宗族社会的历史过程。伊氏的宗族建构开始于明朝,至清朝雍正以后,宗族内部的整合出现了新的发展,各房派子孙联合建祠、修谱,宗族制度逐渐形成。宁化伊氏的宗族文化来源于历史,承载着厚重的中原情结与历史情感;同时又是融合发展的,它以自身的文化融入到当地社会并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7.
赵冬生 《中州学刊》2012,(2):199-201
汉英民族不同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生态环境、宗教信仰和民情风俗造成了其隐喻表达独特的文化负载,从而使隐喻运用的语言风格、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在翻译中容易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造成原文内涵在译文中的严重亏损,也造成了汉英隐喻翻译中特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可译限度。建立汉英隐喻的跨文化映射关系是实现汉英隐喻翻译可译性的关键,对等替换、喻体直译、意象转换和结构扩展是实现汉英隐喻跨文化映射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许晖 《中州学刊》2001,(6):106-108
中西方文化各自生长在不同的土壤中 ,经过历史的洗刷积淀 ,各自张扬着迥异的个性 ,迸发出各自独特的魅力 ,姓名文化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中西方姓名文化丰富多彩 ,姓名不仅是社会成员相互区别的符号 ,也是我们了解不同民族的种姓兴衰更替 ,社会形态千变万化 ,人口繁衍播迁的窗口。1 1姓的形成时间现代英语姓氏大多来自中世纪 ,最远的可以追溯到古希伯来 (圣经姓氏 )、希腊和罗马帝国。英国人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名 ,没有姓 ,直到 11世纪 ,一些贵族才开使用封地、宅邸来称呼一家之长 ,后来世代相袭形成姓氏。民间使用姓氏首先见于伦敦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华锐藏族使用汉姓的现象、原因及其渊源做了分析。指出华锐藏族的姓氏是该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姓氏主要来自统治阶级赏赐姓氏、部落名转为姓氏、部落名译为姓氏、人名首字作姓氏、与汉族通婚随姓氏、以自然物获取姓氏以及崇拜伟人随其姓氏等等。这种文化现象不仅沿用了藏族固有的传统,且汲取了其他民族文化。这是历史的产物,是藏汉民族相互交往、文化融合的见证及结果,也是华锐藏区部落制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陈涛 《青海社会科学》2012,(6):174-176,237
本文旨在考察汉藏文化交流背景下华锐藏族冠汉姓习俗的成因,地区藏族姓名的历史探究,进而分析了华锐藏族"汉族"姓氏的由来和形成,找出了历史上藏汉民族涵化、文化交汇的最好例证。  相似文献   

11.
数字也是一面镜子,投射出多方面的文化层次,如哲学、宗教、思维方式、社会政治、历史、民俗等.本文以数字"一"为研究对象,从哲学层面进行研究切入,运用对比研究手段,对汉英语言的"一"进行比较分析,挖掘其背后的哲学内涵,以促进了解汉英数字文化中的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12.
黎族“三月三”节日民俗,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它的形成是与黎族的历史紧密相关的,形成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就黎族三月三民俗的起源与形成略作探索和论述.一、从黎族三月三的传说中看黎族三月三节日民俗的起源和形成黎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目前确切的考古资料推测,这一民族的先民开发海南岛的历史可追溯到约三千年前或更早一些.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与大自然斗.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它那古老的神话传说和独具特色的民歌等口头文学,就是其精神文化中最精髓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姓氏起源与河南谢钧祥中华姓氏源远流长,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河南是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华姓氏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探讨姓氏起源与河南的关系,不仅是整个姓氏研究中的关键课题,而且有助于海外华人实现寻根敬祖的夙愿,促进省内外、...  相似文献   

14.
<正> 有关姓氏之学的书籍,在目录书上是归入史部谱牒类的。在魏晋隋唐时期,姓氏学——谱学——是与当时盛行的门阀制度互为表里而存在的。门阀制度作为一种反动、腐朽的特权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早已消亡了,当其盛行之际由官方编纂的一大批姓氏典籍,绝大多数也早已不传。因此,我们探讨姓氏学与门阀制度的关系,只能较多地依靠间接的资料。本文试图透过官方姓氏之学的兴衰,探讨门阀制度形成、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三峡考古发现与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将重庆这一区域文化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与会专家就巴文化形成的生态环境及历史条件,巴族的起源、发展与壮大,三峡新石器时代文化与渊源,巴文化考古学特征,巴人的遗迹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从而形成诸多共识:巴文化起源于清江流域,巴文化与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有紧密的渊源关系,巴文化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及博大精深的内涵,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姓氏产生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其总数已累积至二万多条,而我们对姓氏之研究、分类、汇编也经历了一个缓慢而曲折的过程.西周设有掌管姓氏世系之机构,战国时已有掇集姓氏之单篇文献流传.东汉王符率先对姓氏进行分类,使我们对先秦姓氏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六朝因九品中正制的铨选制度,使姓氏与谱牒融为一体,共同发展.唐代虽以科举取士选官,却仍未摆脱世族门第理念,所以自刘宋曾产生一部纯粹姓氏书--何承天<姓苑>后,一直都得不到独立的完善和发展,即使是享誉学林的林宝<元和姓纂>,仍然带有谱系的性质.五代战乱,谱牒散佚殆尽,宋代虽亦大量修谱,旨在收族而不在矜伐门第,故产生了类似于词典的姓氏书<姓解>.伴随着韵书的成熟与完善,姓氏书开始用韵来编排.南北宋之交,郑樵<氏族略>对姓氏的分类与研究,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对姓氏的考证,成为姓氏书发展史上的双璧.  相似文献   

17.
中亚塔吉克族与新疆塔吉克族自古以来就在历史、政治、宗教、语言文化等多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本文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依据,从中亚塔吉克族与新疆塔吉克族的起源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出发,具体地论述其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类同性与差异性,以期给读者一个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王志伟 《学术探索》2012,(10):164-167
本文结合汉英文化的历史传统、哲学传统、修辞学传统、文学传统和研究传统等,对汉英双关语的历史渊源、传统嬗变和使用现状等人文传统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探讨了当代国内外英汉双关语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相似文献   

19.
城镇起源问题研究是未来城镇发展的历史依据.贵州城镇起源特殊性,启示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停留在此前国内外学术界形成的某种理论框架下.贵州古代城镇包括治所型城镇、军事型城镇、通道型城镇三种类型,它们的性质注定了其所经历的发展道路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20.
张光直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得与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以下诸篇文章,以文化基因为核心概念,从不同视角分析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和世界历史地位,并前瞻中华文明在新世纪如何实现现代传承和发展.王东从总体上概括了中华文明万年起源发展史上的五次辉煌,并提炼出了中华文明的五大文化基因;胡孚琛认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奥秘在于传统的道家文化,道家文化在新世纪要发扬光大,须走综合创新之道;刘军则认为中华文明最大的特征是连续性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儒家的生态伦理智慧中;魏小巍将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并从符号学、信息学角度对汉字做了现代解读和阐释;李宏伟从评论张光直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得失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续写马克思文明起源论"中国续篇"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