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拙文《论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在《求是学刊》1990年第4期刊发后,唐克俭同志曾经撰文批评。鉴于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这一题目的现实价值和内容的复杂,本文无意在有限版面内就批评提出的问题予以逐个具体答复,倒想继续探讨以前未及澄清的两个问题:马克思从抽象主体性向科学主体性转变的逻辑关键何在?与此相关,马克思的理性精神对其主体性昭示了什么?1 正如卢卡奇所谓,自康德以来的“现代哲学”“拒绝承认世界是某种已出现 (或例如由上帝所创造的)与已知的主体无关的东西,而情愿把它想象为它自己 的产物”①。从主体性角度理解外在世界是“现代…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的后期著作中是否还存在着一种哲学的批判精神?如果有,这种批判精神与实证化的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处于何种关系?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将实证科学改造为一种批判的理论?正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柯尔施在《卡尔·马克思》一书中,对社会学、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马克思哲学所具有的客观描述与哲学批判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3.
立足时代问题,用马克思本人的方法重读马克思,用《资本论》本身的方法呈现《资本论》的当代价值,对推动马克思哲学与《资本论》走进当代、走进城市社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紧扣时代主题,努力解答时代重大问题,是马克思哲学及《资本论》的根本方法论特质.城市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城市哲学是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新领域.《资本论》对城市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资本论》处理概念与对象关系、概念史与社会史的策略,对城市哲学形成合理的概念与概念群具有方法论意义;《资本论》对时间与空间、历史性与空间性关系的处理,对城市哲学确认合理的历史观具有方法论意义;《资本论》对精英主体与世俗主体关系的处理,对城市哲学形成合理的主体性原则、价值立场具有重要意义;《资本论》处理不同理论、思想之间关系的策略,对城市哲学处理城市批评史与城市发展史的关系,探索面向生活和未来的城市智慧具有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体系是站在物质本体论立场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解释,这一解释系统从根本上掩盖和曲解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论精神实质。近年国内许多学者站在实践活动论的立场上重新解释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力求建构一种既忠于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论基本精神又能体现当代人类新的实践的解释系统。王南提博士的《人类活动论导论》则取更加宽厚的人类活动论的立场,更全面地突破了传统解释系统,更深入地揭示了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实质。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着重对王著中有关人类活动论和人的活动与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实践问题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也是哲学史上的古老话题.早在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就曾多次使用"实践"一词;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把实践作为与理论相对的范畴提了出来;德国古典哲学家针对实践做了很多有价值的论述,特别是把实践纳入认识论尤为难能可贵,这成为马克思实践主体性哲学创立的理论契机.马克思在对前人的批判继承基础之上,通过不同时期的著述逐渐完善了自己的实践观,从生存论的意义上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实践观所追寻的目标在于人是目的性的存在而不是作为手段出现.前马克思实践观导致了近代认知主体性哲学主客二元分裂的思维方式,并进而导致了工具理性与主体价值世界的分离,这是当代西方发达社会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所在.马克思的生存论实践观从根本上是对认知主体性哲学的超越,因为,实践哲学是以现实的人的现实活动为基础的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改变了以往哲学脱离现实的抽象性,能够使人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对世界的改造,从而实现哲学的批判的、革命的作用,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这对当代中国具有极大地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如何建立一门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想性政治哲学的现实性政治哲学,是一些学者近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从哲学基础理论层面入手,才能够解决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可能性问题。南开大学哲学系的部分学者认为,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于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基本上还停滞于青年卢卡奇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之中,至多再加上一些海德格尔式的点缀,而这不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流声音。正是这种黑格尔式的基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绝对唯心主义之前提的理论思路,将理想性与现实性轻易地连接在一起,造成思想的"短路",妨碍着理论对现实生活的关切。20世纪中期以来,阿多尔诺、阿尔都塞、哈贝马斯等人的理论活动其实都是试图走出这一理论思路的重大努力。中国哲学界现在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理论困境,而要走出这一理论困境,就须另觅出路,即思考一种对于马克思哲学作根本上不同于黑格尔式阐释的可能性。本刊约请南开大学哲学系的几位教师撰写一组文章,主旨就是想通过对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黑格尔主义传统从不同方面的批判,来探讨一种超越黑格尔主义阐释方式的可能性。其中,王南湜的文章《卢卡奇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主要分析卢卡奇哲学及黑格尔主义传统的起源、意义、理论上的缺陷等;谢永康的文章《从"自在之物"到"非同一物"——论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中的有限性要素》从阿多尔诺的"非概念物"概念入手,在"物自体"问题上对黑格尔主义传统展开批判;王时中的文章《"思维"与"现实"的理论界划及其实践取向——评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主要从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非常规解读入手,讨论一种不同于黑格尔主义的阐释马克思的可能性与意义;许恒兵的文章《论西美尔的历史规律观及其对理解马克思历史观的意义》则是基于对新康德主义者西美尔的历史观的考察,来探讨一种非黑格尔主义的对于马克思历史观的阐释问题。  相似文献   

7.
如何建立一门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想性政治哲学的现实性政治哲学,是一些学者近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从哲学基础理论层面入手,才能够解决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可能性问题。南开大学哲学系的部分学者认为,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于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基本上还停滞于青年卢卡奇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之中,至多再加上一些海德格尔式的点缀,而这不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流声音。正是这种黑格尔式的基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绝对唯心主义之前提的理论思路,将理想性与现实性轻易地连接在一起,造成思想的"短路",妨碍着理论对现实生活的关切。20世纪中期以来,阿多尔诺、阿尔都塞、哈贝马斯等人的理论活动其实都是试图走出这一理论思路的重大努力。中国哲学界现在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理论困境,而要走出这一理论困境,就须另觅出路,即思考一种对于马克思哲学作根本上不同于黑格尔式阐释的可能性。本刊约请南开大学哲学系的几位教师撰写一组文章,主旨就是想通过对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黑格尔主义传统从不同方面的批判,来探讨一种超越黑格尔主义阐释方式的可能性。其中,王南湜的文章《卢卡奇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主要分析卢卡奇哲学及黑格尔主义传统的起源、意义、理论上的缺陷等;谢永康的文章《从"自在之物"到"非同一物"——论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中的有限性要素》从阿多尔诺的"非概念物"概念入手,在"物自体"问题上对黑格尔主义传统展开批判;王时中的文章《"思维"与"现实"的理论界划及其实践取向——评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主要从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非常规解读入手,讨论一种不同于黑格尔主义的阐释马克思的可能性与意义;许恒兵的文章《论西美尔的历史规律观及其对理解马克思历史观的意义》则是基于对新康德主义者西美尔的历史观的考察,来探讨一种非黑格尔主义的对于马克思历史观的阐释问题。  相似文献   

8.
如何建立一门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想性政治哲学的现实性政治哲学,是一些学者近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从哲学基础理论层面入手,才能够解决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可能性问题。南开大学哲学系的部分学者认为,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于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基本上还停滞于青年卢卡奇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之中,至多再加上一些海德格尔式的点缀,而这不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流声音。正是这种黑格尔式的基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绝对唯心主义之前提的理论思路,将理想性与现实性轻易地连接在一起,造成思想的"短路",妨碍着理论对现实生活的关切。20世纪中期以来,阿多尔诺、阿尔都塞、哈贝马斯等人的理论活动其实都是试图走出这一理论思路的重大努力。中国哲学界现在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理论困境,而要走出这一理论困境,就须另觅出路,即思考一种对于马克思哲学作根本上不同于黑格尔式阐释的可能性。本刊约请南开大学哲学系的几位教师撰写一组文章,主旨就是想通过对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黑格尔主义传统从不同方面的批判,来探讨一种超越黑格尔主义阐释方式的可能性。其中,王南湜的文章《卢卡奇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主要分析卢卡奇哲学及黑格尔主义传统的起源、意义、理论上的缺陷等;谢永康的文章《从"自在之物"到"非同一物"——论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中的有限性要素》从阿多尔诺的"非概念物"概念入手,在"物自体"问题上对黑格尔主义传统展开批判;王时中的文章《"思维"与"现实"的理论界划及其实践取向——评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主要从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非常规解读入手,讨论一种不同于黑格尔主义的阐释马克思的可能性与意义;许恒兵的文章《论西美尔的历史规律观及其对理解马克思历史观的意义》则是基于对新康德主义者西美尔的历史观的考察,来探讨一种非黑格尔主义的对于马克思历史观的阐释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了一些研究马克思哲学的文章,1995年第6期发表的俞吾金教授的《论两种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一文,通过释义“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涵义来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和本真精神。俞文讨论了马克思哲学的许多重大问题,提高了讨论的层次,把研究的深度向前推进了一步。读后很受启发。我们同意俞文总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哲学创造之所在,马克思并没创立过历史唯物主义以外的任何其它的哲学。换言之,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哲学”。俞文的这些论述加深了我们对马克…  相似文献   

10.
《学习与探索》杂志一九八○年第三期发表了刘延余同志的《评法制概念的广狭二义说》一文,针对李步云在《什么是法制》(载《百科知识》一九七九年第一期)一文中的论点,提出法制只能作广义(即法律制度)一种理解,而不应该再有狭义上的法制概念。刘文提出的反驳意见,我们是不能同意的。刘文提出“不应该再有狭义上的法制”的第一条理由是:“狭义上的法制概念不是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是萦绕与困扰着近现代以至当代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就中国而言,20世纪70年代末开启的意义深远的改革开放,为主体性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在80年代的兴起并达到高潮开辟了道路。进入新的世纪,关于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郭湛的《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以下简称《主体性哲学》)一书就是在这一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主体性哲学》一书对人的主体性问题作了多维度、多视角的论述和阐发,涵盖了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地位,主体性的涵义及其矛盾内涵,个体、群体与人…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超越是一种哲学超越或存在论超越,《资本论》就是马克思的新哲学。这种新哲学建立在对"哲学的两个耻辱"反思的基础上,成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出发点"此在",其所共在的世界依旧是抽象的、无区别的生活世界,从而决定了海德格尔的解决方式只能是一种诗意的形而上学救赎。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现实的个人,是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的个人。因此,其所在的世界是一个生产关系的世界。这样,马克思就把人类的解放诉诸生产关系的改变,其存在论也就突破了形而上学的束缚,成为一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即作为"现实的历史"的存在论。这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所开辟的哲学道路。  相似文献   

13.
雅斯贝尔斯对康德的著名文本《永久和平论》进行了一种人道主义或者说生存论的解释:要实现真正的和平,政治决断、社会理念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革命",即人心的决断。与格哈德把《永久和平论》解释为政治哲学主题和哈贝马斯解释为社会哲学主题相比,雅斯贝尔斯的人道主义解释更有价值,也更易于理解。  相似文献   

14.
薛德震同志在《再谈人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学习与探索》一九八二年第六期)一文中,进一步补充了他在《解放的哲学和哲学的解放》一文中的观点,对我们与他商榷的《也谈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一文,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我们十分赞成把这个讨论继续深入下去,以求得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理解。分歧的焦点在哪里?我们同薛德震同志分歧的焦点,不在于“唯物史观是怎样产生的”,也不在于“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要创立唯物史观”,更不在于人是否历史的主体,而是在于历史唯物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所注页码均见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本)中提出了关于“人化的自然”的思想,这不仅一直为美学研究者所重视,而且也开始为哲学研究者所重视。但是,现在有一种看法,比如赖金良同志在《哲学研究》1982年第1期发表的《试论认识对象的生成和发展》和《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发表的《“人化的自然”是认识的最终源泉》这两篇文章(以下简称赖文)中提出,认识对象只能是现实的感性世界,即“人化的自然”,而不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整个外部自然界,并且似乎认为这是马克思在《手稿》中的观点。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究竟什么叫“人化的自然”?翻开《手稿》,我们可以读到:“因为不仅是五官感  相似文献   

16.
如何评价马克思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后半期的经济思想,对于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四十年代后半期的经济思想的评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见解。一种意见认为,在四十年代后半期,“马克思还完全站在古典学派的立场上来理解基本的经济范畴”(维·维戈茨基:《马克思经济理论在其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成熟标志》,见《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2年第1辑,第32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克思经济学说在四十年代后半期即已形成,例如卢森贝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中说:“《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中的重要阶段,马克思在这里已经完成了政治经济学革命。”(《政治经济学说史》第455页)本文对上述二种观点持有不同看法,并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7.
何建津 《唐都学刊》2014,(3):102-106
青年马克思在大学和《莱茵报》期间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但《莱茵报》期间对社会和政治现实的观察使他意识到存在领域的问题比意识、观念层面的问题更有决定意义;费尔巴哈哲学颠覆了青年马克思在“存在与思维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的看法,而马克思对哲学本体论问题“什么是存在”的理解一开始就不同于费尔巴哈.当他从实践来理解什么是存在时,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就完成了.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使他对什么是存在这个哲学本体论问题、对人的本质、人的解放途径等问题都形成了与黑格尔派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根本不同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8.
论马克思哲学革命性变革的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马克思哲学革命性变革的实质丛大川内容提要文章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认为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哲学进行了革命性变革,它解构并超越了传统哲学本体论思维方式,在批判地接受费尔巴哈哲学主题的基础上,以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为中介,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大变换,建...  相似文献   

19.
东德《德国哲学杂志》1981年第10期报道:1981年4月初,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东德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召开了“黑格尔哲学与马列主义”国际讨论会。讨论会的目的在于阐明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来源之一的黑格尔哲学的意义,批判资产阶级的、修正主义的和社会改良主义的黑格尔研究。M.布尔(柏林)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对黑格尔之后的一百五十年这个主题的五点意见》的报告。他以不同的、特有的批判方式提出了马列主义关于当代黑格尔研究的指导思想:第一、黑格尔死后,虽然没有一位继承者——E.甘斯在悼词中就已正确地指出过这一点——然而有一种继承,特别是有一种“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称之为世界历史作用”的继承。第二、长期(指整个十九世纪)避开黑格尔遗产的资产阶级哲学,在当代已  相似文献   

20.
<正> 《经济研究》1983年第10期所载刘忠民、李长盛二同志的《死活劳动之比能确定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之比吗?——与牟以石同志商榷》一文,对拙怍《试论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公式Ⅰ(v+m)=Ⅱc的伟大历史意义》(《经济研究》1983年第3期)的论点,提出了质疑。刘李二同志认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究竟怎佯才算恰当?仍然一直是争论的难题。牟文为解决这一难题提洪了很好的启示”,“但牟文得出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希望引起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