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岳论丛》2017,(12):12-19
金庸的发硎之作《书剑恩仇录》与王度庐的名著《卧虎藏龙》有密切的相关性。所以,研究金庸小说从民国武侠入手更具学理性。王度庐的侠情皆走向"悲",而金庸的侠情以"喜"为主,更符合类型小说和大众文学的创作规律。而在武功描写上,金庸则以武功的多样化、打斗的具象和过程化、武打场景的结构化三方面大大超越了王度庐,他的创新性集大成使其成为武侠世界的主流。  相似文献   

2.
马林涛 《东岳论丛》2002,23(2):59-62
唐代武侠作为一个特定的民间社会群体 ,可分为义侠、女侠、剑侠、道侠等 ,唐代武侠身上表现出浓厚的民间色彩、十足的江湖气息和武功高超、人格独立、行侠仗义、出世思想、文身习俗等特征 ,以及这一社会群体与恶少、商贾、文士等其他社会群体相互交织的关系 ,显示出作为古侠向近世型武侠转折点上的唐代武侠的内在特征。  相似文献   

3.
金庸武侠小说汉译英理论和实践都存在问题:英译本偏少,相关研究的论文数量不多。金庸武侠小说英译不足是中国文学译入译出失衡的一个缩影。从文化特色词来看,侠、江湖、武功等构成了金庸武侠小说英译的难点。从文化交流来看,英译中国文学在英语文学多元系统中的边缘地位、英语世界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诗学、英语文学对英译中国文学的排斥也是导致金庸武侠小说英译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侠"的发展演变史上,有一个从"历史之侠"向"文学之侠"的转换。《史记》首先彰显了侠的社会作用和人格魅力,其"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伦理,与儒家的主张有所不同。文学之侠简单地说,是一种"文化之侠",它是"观念的具象"、"多元的产物"、"文化的建构"。"忠义双全"的侠格改造,是对"侠"的"人格整合"与"文化规训",是"江湖伦理"与"政治伦理"的结合,是人格向度上的"侠"与"儒"的结合,是"游侠"向"任侠"的转变。于是,"侠"便以新的面相呈现于历史与文学的交界处。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界定的游侠特征,只是理想的人格追求,然自侠登上社会舞台始,就走上依附于某种政治集团的道路,逐渐丧失了独立的人格,魏晋以降侠向豪强化转变;唐代侠亦豪亦侠,形态各异,提供了侠的诸性格;宋明时期的侠已世俗化,身处独行侠时,尚具有游侠精神,接受招安则沦为统治集团工具,开辟了侠的悲剧道路;清代侠已彻底官化,秦汉特立独行的侠风荡失.  相似文献   

6.
魏思妮 《学术探索》2012,(1):149-151
明清侠义公案小说中的侠和传统的侠最大的区别是他们大都投身朝廷、投靠高官,研究者把这时期的侠称为"官侠",而清官如包拯等则是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侠是官化的侠,官是侠义的官,官、侠结合成为明清侠义公案小说的一大特点,学界对于官、侠结合有不同的声音。本文以包拯和展昭为例分析侠义公案小说中官、侠的特点及结合,力图对"官侠"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并探究官、侠结合之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漫长的历史积淀和现代承传过程中,侠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积淀于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和文化心理深层,逐渐形成民族性中的侠性心态.新文学作家的侠性心态呈现为两大鲜明特色:一是以侠性和人性交融为特征的人格楚构思路;二是以大小传统沟通为潜在意旨的文化建构理念.  相似文献   

8.
从侠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明杂剧中侠义题材的作品在与侠历史、咏侠诗词、侠义小说的交融互动过程中扩大了古代侠文化传播的领域,拓宽了侠文学生存的空间。叶宪祖杂剧《易水寒》在这一方面极具代表性,该剧不仅重塑了侠者形象,弘扬了侠义精神品质,而且作品援诗入戏,大量采用咏侠诗句,对于侠文化在明代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古代咏侠诗的传播与接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论唐代豪侠小说与咏侠诗之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豪侠小说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唐代咏侠诗为其提供的文学和文化积淀。一方面,侠主题在初、盛唐时由诗歌先期引入,当咏侠诗达到高潮之后,侠主题又在中、晚唐由诗歌向小说转移。另一方面,咏侠诗为豪侠小说确立了侠的观念,丰富了侠的形态,为豪侠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参照和启示。当然,唐代豪侠小说在对唐代咏侠诗作大面积的继承时,又表现出一定的超越和流变。因此,唐代豪侠小说与咏侠诗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与侠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侠”生长于春秋战国之际,途经秦时明月汉时风,蔚为壮观地形成、积淀为民族的精神结构和文化心态。行侠仗义、劫富济贫、尚力崇勇等侠性精神铸就了多少英雄人格。文人墨客的抒怀写景也呈现出对豪侠勇性的真切而炽烈的倾慕,郭沫若亦是如此。他赞颂历史上的侠性英雄,如荆轲、高渐离、夏完淳、秋瑾等,自觉地与英雄们发生精神联系从而形成自己复杂而鲜明的侠文化观,并以审美形式塑造、建构起他丰富复杂的精神人格和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1.
牟发松 《文史哲》2011,(4):64-85
两汉士风及其主体历经数变。尚武、犯禁的战国卿相之侠,以聚养私剑、藏匿亡命为特征,见养、见匿者渐亦被称为侠,非徒因见养、见匿者亦有所养、所匿,主要还是因为养者、匿者与见养、见匿者已结合成一个利益相关的社会群体。秦汉之际及西汉前期,闾里布衣之侠成批出现,根源于社会、政治结构的剧烈变化。当时的职业游侠以外于体制或反体制为其基本特征,体现为一种自我牺牲的英雄主义人格和行为方式。西汉中后期,游侠群体出现由侠而儒的"变节",过程曲折往复,变节者往往未脱侠质,实为"儒侠"。两汉之际游侠儒教化大体完成,但侠风犹存。肇因于与宦官的权力斗争,深层次根源则是察举制度,致使士林由名节而苦节,形成侠气张扬的婞直士风及其主体——本文号为"侠儒"的党锢名士群体?婞直而权谋,从苦节到诞节,则是魏晋名士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2.
曹植咏侠诗在侠文化渐趋衰微的时候,继承并发展古游侠的人格品性,将实有侠变成精神之侠,在文学领域内大力宣扬侠义理想,起到了振起侠风的作用。曹植的咏侠诗丰富了侠文化的内涵,引起中国文人的心理共鸣;塑造了经典化的侠意象,提供了优秀的艺术范式,为中国古代诗歌开辟了一块新的园地,为文人找到了一条新的情感宣泄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与侠消暑     
编者小记:时值仲夏,热浪滔滔。三五聊友相邀小聚,本纯为消暑,不想由《笑傲江湖》引出来侠文化这样一个话题,且由侠现象的生成而侠精神的文化底蕴、侠情结的民族认同而社会道德建设、侠崇拜而现代法理社会的构建,一发不可收。过后细细品嚼,愈发觉得此番笑谈尽管观点有殊、褒贬各异,但颇有些味道。因之征得诸位聊友同意,整梳以记之,就教于同道,亦期盼更深邃的见地。  相似文献   

14.
侠与侠文化的自由理想──中国侠文化形态论之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侠与侠文化的自由理想──中国侠文化形态论之五韩云波历史上的游侠行为与文艺中的武侠文学所形成的中国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下层民间文化有深刻的影响。而形成中国侠文化的文化特质,则主要有正义、自由、兼爱等等因素。本文着重...  相似文献   

15.
从侠义复仇角度看 ,侠的精神意脉及行为风范很大一部分应在《刺客列传》中追寻。《燕子丹》、《聂政刺秦王》将复仇主题从史传中剥离 ,使其充分文学化。而侠文化与复仇意识撞击整合 ,使复仇主题流变为侠义复仇的神化、匪化、御用化与江湖伦理化。其种种衍化倾向 ,丰富了侠文化历史纵深度和侠的多重性格层面 ;作为复仇主体的侠 ,其队伍庞杂、复仇对象也扩大了 ,但他们复仇的正义性动机仍是主导的。  相似文献   

16.
论儒侠文化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文化多元化的网络时代 ,面对殖民主义文化的严峻挑战 ,对民族文化精神进行挖掘与探讨并去粗取精的任务日益显得迫切重要。儒文化以其尚理性、稳定性、富有弹性的优势一直主宰着中华文化 ,这是有目共睹的。近年来 ,不少研究者对侠文化探本求源并极力弘扬其精髓 ,加之武侠小说与电影电视研究的推波助澜 ,使得侠文化精神愈是彰明 ,引起了不少国人的重视。进一步 ,人们开始清理并审视儒侠文化精神的深层结构 ,但意见颇不一致 ,或曰儒侠对立 ,或曰侠出于儒 ,等等。笔者认为儒侠文化共同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层的心理结构中 ,有着其内在的契合点与背…  相似文献   

17.
侠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现象,主要是文学阐释的产物.金庸小说不同于侠的古典阐释,它以现代意识重构了侠的形象和侠的世界.金庸对侠的现代阐释,使武侠小说获得了更丰富的表现力和更深刻的思想内涵,金庸小说也登上了武侠小说的顶峰.另一方面,对侠的现代阐释又摧毁了武侠小说这一古典文体的理性主义基础,造成了武侠小说的终结.这就是金庸小说的独特历史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侠的负面与慕侠社会心理之失──中国古代侠文学主题片论王立侠,不仅是一类历史人物,也是个不断流动着的情感载体、文化意识,其意象凝聚着一个州深流长的侠文学主题。侠的反正统、倡个性、纵放不拘及民间性等等特质,使其固然有着人们多所论及的不为邪恶折辱、以暴抗暴...  相似文献   

19.
在注重事功的盛唐时期,王维咏侠诗将游侠人格中“效功于当世”的理想发挥到了极致,把个人的理想抱负、价值取向与国家民族的大义结合起来,把纵意挥洒的侠义气度与崇高的爱国精神结合起来,大大提升了游侠的精神品质,为侠文学的发展树立了典范。传统的侠义观念也在不断地被改造,越来越向士大夫立身行事准则和道德规范靠拢了。  相似文献   

20.
明代徐广的《二侠传》向来罕见学者提及,却是探讨中国古代侠义观念转变极具价值的一部书籍。《二侠传》分"男侠""女侠"两个部分,在"男侠"方面,尽管以儒家思想为经,将具有一德一行一功的人物,皆纳入"侠"的范畴,虽未必真能厘清侠客的精神与面貌,却确定了"侠"的正面意义;在"女侠"方面,则是首标"女侠"名目,且突破了自《列女传》而下的对女性评价的框架,将富有情感特质、具有道术,乃至青楼女子,都明标为"女侠",可谓开启了一道研究中国古代女性侠客的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