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的需要是主体一切活动的源泉、动力和出发点,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主体的需要是价值形成的前提,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统一,是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实践是价值的基础,其在价值关系中的作用表现为促使主、客体发生关系,并导致价值的产生和创造出新的价值.价值是实践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它规定了实践的目的性,丰富了实践的选择性.需要、价值和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指出:“人的每一种本质活动和特性,每一种生活本能都会成为一种需要。从心理学上讲需要是有机物、人和社会的一种摄取状态,它是有机物、人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依据和各种积极形式的来源。如果把个体的人作为需要的主体,需要则是指维持个体生存、延续种族和参加社会生活的客观条件在人脑中的反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欲求状态。在哲学意义上,需要则是有机体或主体对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内在的自觉的指向。需要作为一种贯穿人类生存和发展全过程的社会存在,近几年已引起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普遍关注。但是,从哲学的视角观察与研究需要却明显不足。本文试就需要在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中的客观必然性问题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需要·价值·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需要、价值与利益三个范畴,是人类生活中三种既密切相关又有本质区别的重要现象在观念上的反映,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三个基础性范畴。需要、价值与利益都是反映主客体关系的范畴,需要侧重的是主体对客体存在着某种要求的矛盾关系,价值侧重的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存在的客观上的一致关系,利益侧重的是客体属性对整个主体生存与发展的积极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4.
人的需要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的结构和内涵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发展,现实的需要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生活方式是人的需要的表现方式。需要视角下当代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虚假需要的普遍、发展需要的缺失、生态需要的匮乏。需要维度绿色生活方式内涵包括:绿色生产方式是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前提、绿色消费方式是绿色生活方式的必要环节、绿色生态理念是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保障。基于人的发展的需要构建绿色生活方式,应当引导人的真实需要,崇尚绿色消费,普及人的生态需要,树立生态理念,突出人的发展需要,促进文明生活。  相似文献   

5.
认知需要是Cohen等人最早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是否愿意从事周密的思考,以及能否从深入的思考中获得享受。它反映人们愿意思考和探索真实世界的倾向。文章介绍了认知需要的概念与测量以及认知需要在判断决策、态度说服、法律健康等领域的热点研究。认知需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解释各种心理现象,有助于研究者在应用领域关注个体差异,从而更好地预测控制人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人的各种活动行为,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大学生社会主体地位的不断提高,对大学生需要结构的研究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对于需要的界定、类型的划分见仁见智,通过分析大学生需要结构的测量工具、研究现状等内容,整理出大学生需要结构研究的主要结论,以便对后续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在人的需要结构中 ,不仅存在着马斯洛所指出的那个需要层次 ,还存在着由个人需要、家庭需要、职业集体需要、公共生活群体需要、阶级民族国家整体需要、人类全体需要六个层面所组成的人的群体需要层次。这两个需要层次及其内在的关系 ,可以通过XOY平面坐标系来进行描述 ,我们将这个具有特定意义的平面称为人的XOY需要系统。人的XOY需要系统是由人的双重主体性所确定的 ,是主导人的动机行为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人的需要与其他生物的需要具有本质区别。人的需要的实质是,人以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为内在的、自觉的指向.通过对马克思和马斯洛需要理论的比较,指出无论人类群体或个体,其需要都是多层次的,需要的发展规律正体现在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的不断增长之中.  相似文献   

9.
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社会生活条件和需要的反映。社会生活不仅产生各种问题即法律需求,还蕴藏着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资源。因此,每个国家的法律发展都是一种本土化的创造性活动。法之理也在社会生活中,在社会生活中思考、发现、检验和证明法之理,是促进法律发展和法学进步的方法。在社会调查中思考法之理,北京理工大学法学理论硕士点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人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提高普法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人是有各种需要的综合体,人的需要是人一切行为的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为指导,普法教育要在遵循和满足人的需要基础上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普法的社会价值,增强法律的社会认同,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普法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人的需要具有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对劳动者的激励也应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着手.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现在各行各业利用工资、奖金等物质手段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清,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已成为普遍做法。本文试通过对激励理论的考察、分折物质刺激的局限性,使管理者对物质刺激与精神鼓励并重。一、对激励理论的考察所谓激励,美国心理学家贝雷尔森与斯坦纳是这样认为的: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一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激励的实质是对人在各种自愿活动选择过程中的一种干涉行为,即对人的内在潜力进行…  相似文献   

12.
人生需要是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要求。它表现为人的一种摄取状态,反映人与客观世界的特定联系。 人的一生,是分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不同,人的需要也不同。幼年时期特别需要父母的慈爱和社会的关怀;少年时期特别需要好奇心的满足和个性健康发展;青年时期特别需要职业的自由选择和爱情的称心如  相似文献   

13.
论审美需要     
审美需要是人所特有的功能和权利,因而是人的真正社会需要。它渗透、表现存人类生活各个方面,应该是文艺学、心理学、美学、人体科学和经济学共同研究的对象。可迄今为止,谁也没有把它作为自己的专门对象来加以研究。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它首先应当担负起这一工作,把审美需要作为一个重要范畴来加以考察。就象经济学不研究消费需要便不是完整的科学一样,美学不把审美需要作为重要的对象来研究就不可能是完全的美学。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认识论研究在两方面发生了转变:第一,在内容上,从主要偏重于对客体的研究转向对主客体关系的研究,而对主体的研究尤其引起人们的重视。第二,在认识形式上,从反映论转向了反映论、选择论、评价论的统一,从而突出了主体的能动性质。但是,在这种转变的研究中,没有将“主体需要”这一重要问题特别提出来加以讨论。我认为,主体需要在认识论中有它应有的地位。例如,认识和实践的目的是什么?认识的选择性何以可能?评  相似文献   

15.
一个社会发展生产力和完善生产关系都不是最终目的。人们不是为了效率而提高效率,也不是为了公平而追求公平,在公平和效率背后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这就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展开,显现为效率、公平及其关系。反过来,效率和公平关系的实际处理,必须以是否有利于人的本质的实现和人的各种需要的满足作为最终判据。  相似文献   

16.
审美需要是人类一切审美活动的潜在动因,是唯人类独属的一种高级的精神需要,更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的审美需要繁杂多样,具有多层次性。正确地划分审美需要的层次,对挖掘不同人的审美内在动力,提高大众审美需要层次及审美素质等,都具有重大的价值。以往,学术界对审美需要层次的研究颇少,即使有人涉及,对审美需要层次的划分也欠确切。如:有人参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将审美需要划分为  相似文献   

17.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生活中必需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与人的活动密切联系着,是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基本动力,激励着人们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由于“需要”具有重要意义,所以需要理论是多学科研究的课题,世界各国的许多学者都在从不同角度研究需要的有关问题。为了使需要理论应用于实践以指导社会经济生活,试对我国社会消费需要的发展趋势与引导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成才与就业》2024,(3):52-55
<正>很多人都说“生活需要仪式感”,普通平淡的日子常因仪式感而变得更有趣、更鲜活。这里,7名同学分享了各自生活中的仪式感,一起来看看吧——学会独处生日,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会在10岁、18岁、20岁、30岁等年纪隆重庆生,邀请诸多亲友相聚,我以前也这样过生日。但在20岁生日这天,我告诉自己要学会独处,于是没有选择与亲友一同庆祝,而是用一天时间,享受一个人的“孤独”时光,给自己一种特定的生日仪式感。  相似文献   

19.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从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出发,即从人的需要以及求得满足的方式———生产方式出发来理解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成为合理理解现实的人和各种社会现象的基础。人的需要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而人的本性在马克思那里展现为三重生命的存在,即:"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人的本性的需要,实质上是主体人的内在价值的尺度,这通过人的经验事实可以得到合理说明。  相似文献   

20.
需要是人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贯穿于人类活动中,并决定着人们活动的性质和方式。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就是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出发的: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而首先必须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可以说需要以及对需要的解释,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具有关键的意义。在人的活动中,需要作为主体发起对客体作用的内在动因,作为激发人的意识活动的基本动因,它是价值意识的深刻基础。意识到的需要是评价活动的出发点。在价值哲学中,需要及其解释也具有关键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