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过程中,农村社会的家庭关系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家庭关系的主轴已经发生了从父子轴向夫妻轴的重大转变,以情感为基础的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已成为现代家庭成立的基础。农村家庭关系的另一个重大转变是婆媳之间共同谱写着一首协奏曲,婆婆通过观念的变革与担当二度母亲来获得晚年的赡养资源,而媳妇则为了留守在家里的孩子得到好的照顾而与婆婆建立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过程中,农村社会的家庭关系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家庭关系的主轴已经发生了从父子轴向夫妻轴的重大转变,以情感为基础的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已成为现代家庭成立的基础。农村家庭关系的另一个重大转变是婆媳之间共同谱写着一首协奏曲,婆婆通过观念的变革与担当二度母亲来获得晚年的赡养资源,而媳妇则为了留守在家里的孩子得到好的照顾而与婆婆建立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江海 《社会工作》2010,(7):18-1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家庭。因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形成,构建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和谐是以家庭和谐为基础,家庭和谐的基础又是建立在和谐婚姻之匕。  相似文献   

4.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如何有效保障农村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家庭养老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当前农村绝大多数老年人口选择的养老保障方式。受观念转变及制度设计不合理的影响,两种养老方式均产生了代际冲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出对于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代际冲突。要使农村老年人获得有效的养老保障,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化解代际冲突:一是大力弘扬儒家孝道文化,重塑家庭代际关系;二是完善制度设计,提高激励效应,改进新农保缴费补贴和基础养老金补贴,把家庭养老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效联动在一起,促进家庭代际关系和谐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农村老年居民创造一个全面的、可持续的养老保障环境,切实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  相似文献   

5.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只有做到家庭和谐,才能实现社会和谐,而夫妻如何相处是家庭和谐与否的关键。儒家认为:"不学礼,无以立。""礼"是天地之间的秩序,在家庭中,"礼"更是极为重要。在近日举行的首届河北省公民德行教育论坛上,来自黑龙江省的  相似文献   

6.
流浪儿童是失去正常家庭成长环境的特殊弱势群体,他们流落街头,居无定所,已经成为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也是当前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流浪儿童年龄大多在10岁至16岁之间,基本上来自经济落后的地区,尤其是农村。造  相似文献   

7.
张莉琼 《社科纵横》2006,21(9):89-90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家庭的建设。甘肃省地处中国内陆,经济相对落后,在这里构建和谐社会也必须从构建和谐家庭起步。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既减轻了农民对土地的压力,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出现了很多问题和矛盾,具体有农民工参保难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婚姻家庭不和谐与计划生育管理难问题、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农村老人经济收入低及家庭养老负担大等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的这些社会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将产生长远的影响.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国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戴雪红 《浙江学刊》2007,(6):206-210
对性别正义的强调是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所关注的中心议题。本文力图探索自由主义的正义原则对现在中国的妇女权利和利益不受侵犯,以及和谐家庭、家庭正义的建构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当今中国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是,一方面,如何将性别正义的概念整合进女性主义的政治学或女性主义的伦理学的框架内;另一方面,深入分析家庭不和谐的原因和性别正义缺失的根源,以便为构筑和谐家庭和家庭正义提供社会对策。  相似文献   

10.
张红艳 《社科纵横》2007,22(8):91-93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最重要的环境,亲密和谐的家庭是青少年幸福的摇篮、温馨的港湾,而家庭暴力污染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为此,笔者从家庭暴力对青少年的负面效应进行阐述,建议采取各种措施,遏制家庭暴力,构建和谐家庭,减少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