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金钰 《社科纵横》2011,26(7):147-149
经典教育总是伴随着人的生命和灵感在闪烁,当教师历经了岁月的磨难而又同心理的愉悦相交融,便催生了一些教育智慧。首先,传承经典教育的两个理念是传承和辩证。其一,人们把社会实践转化为知识(精神的和物质的),由教师传授给后来人,是为传承;其二,传承经典教育的最好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其次,教之道和学之道融合的启示。《学记》所演绎的教之道和学之道,第一次把"学"字从教学中分离出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实现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最后,经典教育的创新理念。对经典教育和历史文化遗产,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抄、照搬,而是为了发展。一要创新理念,二要自我超越。传承与创新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强  Wang Xiaonong 《孔学堂》2023,(3):60-68+153-168
古今学者对孔子之于“心学”的开创之功,一向注意甚少而论述乏人。事实上,孔子之仁学,本与心学不二,《论语》《孟子》中所见孔子论“心”诸说,早已为后儒埋下建构心学之种子。本文从“仁”与“心”的即离关系、《孟子》所载孔子“论心四句”的心学价值、孔子忠恕之道的心学内涵、孔子“用心”说及其余绪四端加以论析,认为孔子论“心”,乃有显、隐二端,显者出之以“仁”,隐者证之以“恕”,二者本同而末异,殊途而同归,对于后世心学之本体论、认识论、修养工夫论之建立,实有先导发轫之功。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9,(2):93-97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和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都是孔子所说。前一句话的意思是士人在天下有道时就入仕,在天下无道时就隐居。后一句话隐含的意思则是士人在天下无道时应积极入仕,改变现状。于是有人认为孔子的入仕观存在明显的自相矛盾之处。实际上,这些人没有从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语境出发,断章取义,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这句话摘自《论语·泰伯》笃信好学章。在此章中,孔子主张士人无论在何时都要以天下为己任,坚守儒家之道。在天下有道时,局势安稳,士人自然应该入仕;在天下无道时,局势动荡,政情复杂,士人必须认真思量,择机而动。在天下无道的前提下,士人在没有找到有道之邦时就选择隐居,避免降志辱身;在找到有道之邦时就积极入仕,救世济民。这才是比较完整的孔子入仕观。如果孔子主张在天下无道时士人唯一的选择就是隐居,那么孔子和那些在乱世中选择冷眼旁观的隐者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相似文献   

4.
“红色经典”现象与大众文化认同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妮娜 《唐都学刊》2005,21(3):103-107
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化转型进程中的"红色经典"改编热,除折射出了国人对信仰缺失、人心不古、道德淡化的消费主义时代的失望和不满,以及为解除精神困顿和信仰焦虑而产生的对英雄、崇高、理想的精神需求外,更重要的是,透过政治话语的参与和大众审美文化对红色改编的关注,发现国人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显现出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5.
梁忠 《唐都学刊》2014,(5):60-63
发展不仅有广泛的社会经济层面的含义,而且还有深刻的哲学层面的含义。孔子作为一个站在时代高度的思想家,立足于其所处的社会现实,从发展理念、发展内容、发展动力到发展目标等多方面阐述了其所在时代的社会“向何处去”等有关发展问题的系统的思想主张,从而建构起足以称之为“发展哲学”的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思想精神基石,成为中华民族自强发展的“中国梦”之源。  相似文献   

6.
陆红霞 《社科纵横》2005,20(3):110-111
由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作为西方道德学鼻祖的苏格拉底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独自的特点,本文试从人本主义、至善理论、教育思想和死亡哲学等方面来剖析其思想,比较其异同。这对于了解中西方人的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7.
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把尊礼看做"正名"的重要手段,并认为"礼"规范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孟子把"礼"与国家的存亡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主张尊礼时要善于权变;荀子认为"礼"对社会的意义是全方位的,礼是为政的大节,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是人与动物区别的主要标志,同时主张礼法并用.他们三人"礼"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礼"关乎国家存亡,都主张用"礼"来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但是,由于他们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各自的思维路径不同,孟子在"礼"论中摆设了"仁政"的前提,而荀予以儒家为宗,同时吸收了法家的营养,以"礼"为纲,以法为纪,主张"礼"法皆用.荀子的思想也许更实用,孟子的思想则富于理想化.但不论怎样,实用的思想自然不会被抛弃,而理想化的思想也没有因为在当时无法实现而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大哉孔子美哉《论语》--纪念孔子诞生255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本命 《唐都学刊》2001,17(1):96-101
孔子是永远值得我们尊崇和纪念的文化伟人.作为政治家,他主张以"礼让"治国,提倡"仁义",对为政者提出严格要求,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思想家,他关于"仁"的学说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影响深远.作为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提出全民教育的思想,开创了民办教育的先河.在教育教学中他特别强调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教育家.孔子的思想言论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与《诗三百》的经典化源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从尘封的历史中现身以来,《诗三百》的经学化过程再一次受到关注,《孔子诗论》的出现为我们探寻《诗经》的经典化源流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推进了《诗三百》的普及,战国诸子的著作中引《诗》、证《诗》比比皆是,《孔子诗论》正是产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孔子诗论》与先秦的用《诗》风气是密切相关的,而《毛诗序》与之是一脉相承的,所注重的都是《诗》的教化作用;《诗论》释《诗》与汉儒解《诗》的方式、内容、思想内涵又有很多差别,对《诗三百》走向经典《诗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玉红 《社科纵横》2005,20(2):141-141
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精神有着某种深层次的契合。  相似文献   

11.
财富差距的代际转移形成了较有典型性的"贫二代"和"富二代"社会分层。基于不同的出生背景和成长环境,"贫二代"和"富二代"们各自表现着不同的行为特征。但共通的是,他们所具有的一些特质潜藏着众多危及社会的隐患,极端化的案例已频频发生。"问题"语境下的"贫二代"和"富二代"们对于社会的危害是双重的,一方面在于他们不同的偏执思想引发反社会行为;另一方面则是源于财富差距的扩大化造成"贫二代"与"富二代"之间矛盾加剧。除了通过合理渠道对他们施以教育社会化等有效措施外,还需从根源处着手化解这种隐忧,即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2.
忠恕关系是体用关系,不是恕涵盖忠;忠恕不仅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的含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包含忠恕两个方面,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达到仁的境界是不对的;忠恕之道在现代社会的贯彻应该注重其本有含义,也就是强调对自我的约束和限制,同时也要注重现代社会的特点,融入人格独立,彼此尊重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君子"是儒家的重要概念,在先秦时期的儒家典籍中频繁出现。近年来,随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公布,一些关于孔子言论的重要儒家文献相继问世,经将上博简孔子诗论和政论两方面言论与《论语》《礼记》等传世文献参照、对读,不仅使传统的孔子"君子观"得到很好的诠释,而且还能发现前所未见的崭新内涵,对于全面、深入研究孔子"君子观"具有较强的发覆、补苴之功用。  相似文献   

14.
许春华  Hou Jian 《孔学堂》2022,(4):49-60+156-165
《论语》与《史记·孔子世家》关于孔子对《诗》《乐》所做工作的记述,显示出孔子诗学思想的两种不同面向:第一,从《诗》之结构看,《论语》“兴观群怨”是对人生意义的全副涵盖,《孔子世家》“四始说”突出了人伦之道与政治教化。第二,从“乐”之功能看,《论语》侧重于涵养君子的道德人格与审美人格,《孔子世家》着重于维系天下的政治秩序与伦理秩序。第三,从孔子师生之间论诗的对话看,《论语》是对《诗》的哲学阐释,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特质;《孔子世家》突出了孔子为天下修道的使命感与担当精神,其政治哲学倾向非常明显。两种文本中,孔子诗学思想的不同面向,是理解孔子儒学与汉代儒学不同旨趣的诗学维度。  相似文献   

15.
王永祥  马忠 《社科纵横》2013,(3):106-109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仁"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以实现"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是其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则涵盖了孝、悌、忠、信、恭、敬、耻、勇等众多道德范畴。孔子的道德教育的成功是同其"言传身教、学思结合"、"克己修身、见贤思齐""、博学约礼、躬行有恒"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思想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6.
杨泽明 《社科纵横》2013,(7):97-100
古代民族的"文脉",蕴含着中国美学的逻辑因子和"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它在历史绵延中逐渐衍生,以文史发展脉络的方式形成了理论体系,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资源与框架。"文脉"体现在文化层面的常规和惯性,决定着不同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古代民族"文脉"的当代传承,是民族文化的特性和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文脉"是人创造和延续的,它具有建设性和规律性的自然辩证法特点,违背它又会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文脉观念",对后人的思想产生着强烈的影响,因此只有创造性地延续和传承,才能体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陈华峰  郑慧媚 《生存》2020,(15):0227-0227
柏拉图和孔子都是各自国家的著名教育家,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度,但是在教育思想方面他们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因此本文将把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和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相似性和差异性并讨论其可行性,以达到对现代教育借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李秋华 《浙江学刊》2003,(4):190-192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仁”为核心 ,建构了以轻徭薄赋、惠民富民、宽猛相济、导之以德、尊贤使能、礼治德教等为主要内容的德政学说。孔子的德政学说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及安邦治国仍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中西方教育史上,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伟大的教师形象,对后世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善于倾听的教师,有值得称道的教学倾听实践。从倾听目的、倾听态度、与言说者之间的关系、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四个维度,对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典型教学片段及相关材料进行比较与分析,有助于深入思考当今教学倾听的若干问题,从中获得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张莹 《唐都学刊》2012,28(6):88-91
回顾新世纪前十年,"红色经典"改编剧的发展轨迹表面上展示了"红色经典"与新的时代语境之间的文化共振,但更多地呈现出"红色经典"的价值取向与当下社会文化之间的不适与错位。以"红色经典"改编剧引发的一系列文化与政治事件为镜像,折射出"红色经典"改编剧对"红色经典"基本价值与理念传承过程中的变化;从主流文化、文化怀旧与商业资本三个维度对"红色经典"改编剧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发掘"红色经典"改编剧对"红色经典"价值判断和情感诉求的继承与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