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认错     
先哲 《快乐青春》2014,(3):60-61
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子贡和颜渊到海州游览。孔子听到“隆隆”的声音,对子路说:“山那边在打雷和下雨,我们为何还要赶过去?”子路说:“这不是雷雨声,而是海浪拍岸之声。”  相似文献   

2.
诚实的孔子     
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有一次,他们一起上街游玩,看到两个小孩儿在激烈地争论。孔子很好奇,就跟子路说:“咱过去看看他们在争论什么。”子路瞅了瞅那两个小孩儿,撇撇嘴说:“两个小孩儿能说出什么正经话来?”  相似文献   

3.
王恩来 《理论界》2008,(8):116-117
《礼记·檀弓下》有这样一段记载: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相似文献   

4.
《论语》中有四处孔子对于管仲的评价.关于四处评价之间是否一致,学界多有争论,而最大分歧则在集中在孔子是否肯定管仲为“仁”.单纯从字句本身,以及整书的行文特点和孔子的言语习惯,都很难对此做出完全合理的判断.只有将孔子仁学的多维性特点一并纳入,形成三位一体的考察,方可对孔子的评价做出正确的解读.孔子并没有直接肯定管仲为“仁”,他是有意向弟子传达仁学多维性的理论特点.当然,四处评价之间也并无矛盾,他承认管仲的功业与才能,但至于“仁”,孔子进行的则是多维评价.直接认为孔子肯定或否定管仲为“仁”,都是简单化和呆板的.  相似文献   

5.
王恩来 《理论界》2007,(10):180-181
孔子的学生在《论语·述而》中记录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在鬼神观念浓重的上古时代,孔子何以不随俗谈鬼神?这确是一个诱人深入探寻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孔子所倡导的“孝”,十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真诚的热爱、尊敬之情,强调子女对父母奉养的责任,强调“事亲”方面的推己屁人。“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玳弃士会里,“孝”精神的倡导与弘扬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论语》以孔子为中心,成功塑造了孔子的完美形象。《论语》中孔子以学者形象、师者形象以及知者形象展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展示了孔子作为一个学者、师者和知者所拥有的博大、仁爱的精神和儒雅的君子风度。从《论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这是孔子对当今的意义之一,更是我们应珍惜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从“义”的本义来看,义者,宜也,它是指人们行为要遵循和符合“礼”的标准。义是仁之断制,是利之规制,也是君子之质,它是《论语》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德目。  相似文献   

9.
《琼州学院学报》2017,(3):49-53
林语堂《孔子的智慧》一书描述了一个立体的孔子形象,其改写、编译、回译历程构成了一道孔子思想的"输出——本土化——回归"的跨语言、跨文化传播的中西文化互动风景。通过显示民族文化生命力,儒家经典成为西方世界的东方智慧代表。《孔子的智慧》于全球化与本土化交汇中孕育了新的文化视野,这一互动过程也为研究如何使中国经典适应当下语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的“仁”字不是孔子的创造,以仁学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却是孔子建立起来的,是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伟大贡献。本文首先探讨了仁的产生,继而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文化背景等,阐述了孔子的仁学思想的建立;然后又以《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有关仁的言论为依据,分别从仁的基本含义、仁的历练、孔子本人对仁的态度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从而论证了仁不仅是孔子的道德理想,也是其社会理想,是二者的统一,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内圣外王特征。  相似文献   

11.
孔子提出慎言观的原因,从内外多层面去探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孔子在早期的历史文献记载中得出谨慎言语的历史教训;其次,作为"放言"和"邦无道"的时代背景的应对策略孔子提出慎言;最后,基于语言的标准、技巧、社会功用及儒家的伦理规范等方面的认识孔子提出慎言观。  相似文献   

12.
人《论语》看孔子的教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慧芳 《船山学刊》2007,(3):113-115
本文在简论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从注重言传身教、因材施教、提倡启发式教学、善于培养学生兴趣、认真听取教育对象的意见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教师教的方法;从提倡学而不厌、注重实事求是、主张学思并重、鼓励择善从之、提倡不耻下问等五个角度分析了学生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何发甦 《殷都学刊》2010,31(2):10-15
《论语·宪问篇》: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对于"高宗谅阴,三年不言"的解释,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对"谅阴"的解释,一是对"不言"的解释,一是对"三年之丧"的解释。从汉至于清代,"谅阴"之义,存在两种主流的解释,一是指居丧之处,一是指信默。"不言"之义,亦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指不言政事,一是指不说话。对于"三年之丧",则多无异议。由于今古文家所作的结论均有其文献依据,目前史料尚不能断定何者正确。相比较而言,《尚书大传》"高宗居丧时,三年不言政事"的说法显得更合情理。这与孔子的解说相一致,并且也有文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春秋后期一个积极的用世者。但对古代高士和当代贤哲的向往和推重,一生落魄的坎坷的经历,让他对隐逸有一种难舍的情结,并形成一整套有关隐逸的理论。首先,他提出了关于隐逸的原则:一是"邦无道",二是"道不行"。其次,他谈到隐逸存在着不同的层次选择,即"贤者辞世,其次辞地,其次辞色,其次辞言"。再次,他还论及隐居生活的自我人格完善,也就是要保持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这些思想对后世文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名说一向被认为是孔子提出的一种重要思想,但是近代以来也有部分学者对这一点提出质疑,这就使得孔子思想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混乱。陈启云先生曾经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相关怀疑进行了具体驳斥。不过,要想从根本上证成此说,还必须从《论语》的结集成书、正名说与名实说的区别、先秦的学术精神气质以及孔子的推论致思上做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论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为了纪念孔子把他与弟子们的谈话提炼、编撰而成的一部著作。对它的解释多种多样,但并不可以任意解释。孔子的事业主要在于教育,而不是政治。在孔子眼里,即使是政治,也是要通过教育实现的一种伦理境界。他所构想的这种人类交往的方式超越于现代政治学的范畴。从更广的方面说,孔子的教育也不仅限于伦理。学做完人是综合而完整的课程,它覆盖了我们现在所谓文科的全部。在一个讲求实惠、以个人为中心的世界里,追求精神满足的渴求常常容易采取极端主义的和只强调特殊性的方式。而《论语》所表达的孔子的人性学说,对于实现人生目的而言是一条平衡的和敞开的道路,它为认知自我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训练,是一种根基性的智慧,是激发人类作自我理解的永不衰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当今天的中国社会再次掀起儒学热时,仲大军先生撇开人们的跟风,对当时社会的历史和孔子教育集团的内部成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澄清了许多历史错误.将2500年前的一群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这对重新认识儒学和儒家人物具有重大的意义(注意:此文从5月初放到网上后,经过几次修改,以6月24日的这篇为定稿)。  相似文献   

18.
王恩来 《理论界》2009,(8):132-133
孔门弟子记孔子行事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这一记录告诉我们,孔子是喜好渔猎活动的,孔子的渔猎活动是有节制的. 孔子钓鱼而不用网具断流捕鱼,射鸟而不猎击归巢之鸟,这种不尽物取之的行为,旧注常以仁爱释之.朱熹在注释本章时就引洪氏语日: "孔子少贫贱,为养与祭,或不得已而钓弋,如猎较是也.然尽物取之,出其不意,亦不为也.此可见仁人之本心矣.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小者如此,大者可知."此一解说,是符合儒家精神的.  相似文献   

19.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孔子的女性观辨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论语》文献学来考察,孔子对女性是正面肯定和赞颂的,而非歧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为女子鸣不平,并非秦汉以来,尤其是宋明理学家们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或个人需要的故意曲解。为此,应从文字训解、社会思潮或传统文化等多视角加以辨证,以还孔子女性观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0.
王岩 《船山学刊》2010,(3):139-142
孔子注重人生规划,更注重从各方面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道德境界、理想境界、生存境界、治学境界等。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性格、特长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