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志怪类小说脱胎于古代神话,到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才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小说类型。与此同时,于汉末传入中国的佛教也逐渐摆脱了道教的附庸地位,开始正式在中国社会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而佛教观念中最基本的因果观,随着佛教的传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在小说中,即是志怪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宣扬因果报应的故事。佛教因果观不仅为六朝以后的志怪小说提供了新的素材,而且其思想还深入到了小说的叙事逻辑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2.
汉末以来“鬼道愈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辑录、编撰之风甚盛,加之宗教大行其道,二者之间往往相互交融。出于广泛流播的需要,宗教借助志怪小说这个通俗载体宣扬教义神理,并跟随世俗社会亦步亦趋,志怪小说也藉宗教故事而熠熠生辉。如道教之仙窟描写、济世救民、服食成仙,佛教之地狱轮回、因果报应、法力庇护等均在志怪小说中有不同的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并未泯灭,甚至辉煌一时,上至统治者下至文人学士都未敢轻视,作为宗教对立面,入世儒家对宗教、志怪小说可谓影响颇深。儒家思想之“孝”“礼”“仁”等伦理道德观、信史传统等世俗思维向度及历史叙事体例与方法在众多志怪宗教故事中多有呈现,是为推进宗教世俗化的又一大动力,这一点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佛教传入后志怪叙事性格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佛教的传入与迅速发展,中国古代志怪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经历了一场潜移默化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形式上,从"史学"的一部分发展为注重故事性、趣味性的"文学";内容上,从对自然世界的关心转变为对人性的关心;结构上,从单线直叙完善为人物复杂,因果错综,情节曲折的志怪文学.这种变化兴盛于佛教在中国迅速扩大的晋唐之间,形成了不同于初期志怪的佛教类志怪,并推进了中国小说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梦境原型或以梦境形式加工而成的文言梦小说反映了作家的显意识与潜意识,反映了社会普遍的宗教文化心理。受原始宗教、佛教、道教文化心理影响创作的梦小说,以其丰富性、神奇性艺术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心灵世界,丰富了我国古代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5.
佛教对志怪小说的影响,早在汉魏六朝的一些志怪小说中便已显露出来。佛教对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主要分三种类型:一是佛经譬喻中精变故事对志怪小说题材来源的影响;二是佛经地狱轮回观念与中国传统善恶报应观念的融合在志怪小说中的表现;三是增伽幻术所寄托的空幻思想对志怪小说意象与理念的渗透。三种形式相互作用,从而构成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基本的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6.
汉魏六朝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以志怪小说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在民间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道教一方面不断吸收民间宗教思想,另一方面又尽量将自己与民间信仰区别开来,正是在这一边吸收一边排斥的过程中道教逐渐成熟,成为了中国的正统宗教.早期道教的成长过程在志怪小说中多有反映.本文以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为主要材料,结合道教经典与历史文献研究早期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神秘主义是儒家建立政治秩序的重要手段。汉代经传中的天人感应、祥瑞灾异、阴阳五行等理论,为六朝志怪提供了知识来源与价值支撑。通过梳理政治神学这条线索,可以看到汉代经传赋予古代"志怪"的叙事逻辑和政治价值。经学对六朝志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志怪袭用经传神学的故事和阐释灾异的路径;经传神学赋予"灾""异"重要的认识价值;经传神学塑造了古代小说道德劝善与"怪力乱神"的叙事模式。儒家的政治神学赋予各类怪异以政治和学术的价值,形成了志怪小说"称述异事""殊怪必举"的特点。后世学者如洪迈、纪昀等热衷于志怪小说,应在经史之学的知识传统中予以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8.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出现了志怪和志人小说的分类,其形成原因表现在很多方面,统治者和上层人物需要小说引导世人服从统治,士人心态发生变化,清谈之风的盛行,佛教传入、道教的发展也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创作元素。这些都为当时的小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志怪小说创作进入高潮。佛教志怪的编撰者,主要是佛僧与信佛的士大夫。而佛教志怪的传布,亦主要有赖于僧侣与士人。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文言小说的宝库中,有一类专门描述梦境,或以梦境片断联缀而成的“梦小说”。这些文言梦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一、魏晋时期的梦小说文言梦小说在先秦两汉可谓凤毛麟角。但运用文学形式反映梦境,以梦境作为一种艺术构思的手段已为不少作家所运用。随着“残丛小语”的逐渐发展,第一部具有梦小说意蕴的《蒋济亡儿》诞生在一代君主魏文帝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人鬼恋故事占有相当比重。此时,风行的道教对志怪小说中的人鬼恋故事产生了重要影响。人鬼恋故事的形成及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情节设置都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开拓了人鬼恋小说的题材领域,人鬼恋故事也因此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清代王权极度膨胀,成为道教衰落的根本性因素之一。雍正视道教的神仙说为虚幻,仅利用道教的“教化”、“治病”等功能,将道教工具化,从而决定了道教衰落的命运。在平息佛道之争的过程中。雍正将道教归入佛教。最后,道教被排挤出“大传统”,遭到“小传统”中众多民间宗教的分解和吸收。  相似文献   

13.
儒、道、佛思想在唐传奇小说文本中都有所体现。对道家思想,小说或是赞扬,或是贬斥,或是通过道家思想反映其非人情的一面。对佛家思想,小说或是赞扬佛法的威力,或是写佛与非佛之间的斗争,或是宣扬佛教的因果报应。对儒家思想,小说主要展现了门第观念、朋友之义、善恶有报、硬性道德说教和歧视女性等方面的内容。文本中的儒、道、佛思想反映了叙述者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艾衲先生的《豆棚闲话》是明清世情小说中的一朵奇葩,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不容许过于赤裸裸地辟佛老,所以他煞费苦心地施了很多障眼法,艾衲居士、紫髯狂客、天空啸鹤包括陈斋长其实很可能就是同一个人,《豆棚闲话》可以说就是小说版的韩愈的《原道》抑或《驱鳄鱼文》。  相似文献   

15.
儒释道思想对湖湘迁谪山水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湘有着深厚的迁谪文学传统。迁谪山水文学中的儒主要表现于关心现实、借山水景物委婉地表 达情怀,释主要表现于在清静空寂的禅悦境界中慰藉心灵,道主要表现于对天人合一境界的描绘与对隐逸 仙境的向往与追求。这是湖湘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迁谪山水文学艺术魅力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中的宗教思想是明代“三教合一”思潮的产物。所谓“三教合一”并非儒、释、道三者平分秋色 ,实际上有所侧重。具体分析三者的关系是 :小说以儒家的价值取向为评判人和事的标准 ,儒为立本 ;道教修炼 ,虽使孙悟空等超越了自然生命、具有无穷法力 ,却非修炼的极境 ,仅仅是进一步修炼的入门和准备 ;成佛则是小说人物的最高追求 ,佛法无边并统摄一切诸法 ,佛教思想实为极则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中书写崂山的篇目都是关于道教的,蒲松龄通过对崂山人、仙、物、空间的构建,展现了崂山“神异”、“神仙”、“神圣”的不同形象。崂山篇目对道教的强调和对佛教的忽略,显示出崂山本土的“道盛佛衰”以及蒲松龄本人在道教影响下的新创举。  相似文献   

18.
葛洪的《神仙传》在记录大量神仙传记故事的同时,描写了神仙具有的奇妙莫测的道术。这些道术的罗列和描写是道教变化观的形象化体现,展示了神仙具有的超自然神性的宗教特质,既突出了道教神仙的超越现实的宗教品格,也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段,对以后仙道小说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老学在两宋时期发展到一个高峰,当时不但解《老》著作众多,而且学术观点各异,成为与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相伴随的一股巨大的学术潜流。其具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老学与神仙方术发生偏离;老子哲学思想解释出现新突破;儒、道、释思想在老学中得到了融摄与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