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气"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春秋时期的自然观用"气"来说明世界的普遍秩序;战国时期以"气"为化生万物的本原.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继承了这些思想,并提出精气养生论和精气感应论,对两汉"气"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吕氏春秋》的"气"思想是秦汉气论哲学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最为复杂、受崇拜最为广泛的神明.对阿波罗起源的探讨,"东方说"与"北方说"是两种重要观点.由于这两家学说相关证据的缺乏,兼顾阿波罗所体现的外来因素和希腊本土文明特征的"多起源说"的提法亦逐渐得到学界的认同,但对于阿波罗这位深刻影响着希腊宗教乃至整个西方思想的重要神明起源的进一步研究,尚有待于更多文献与考古材料的释读与发掘.  相似文献   

3.
陈思和先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把"共名"作为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进行解释。本文对"共名"一说做了考证,发现早在1956年,何其芳先生就在《论阿Q》一文中提出过"共名说"。陈思和先生对于前人使用过的名词,提出一个相同名称、不同含义的概念,并且写进《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而不加任何注释和说明,会造成文学史研究中概念的混乱,作为教材,于后学不利。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哲学视界是从关注"思辨理性"或"抽象自然"回归到关注"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的,它的本体论形态就是"社会存在论".在"社会存在论"中,设定评价尺度的内在根据获得了本体论解释,这种解释本身展示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解释的新的解路,同时也形成了一个超越于"理性存在论"的崭新的解释模式.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对评价尺度的"社会存在论"解释是一种反历史非决定论的解释或一种尚历史决定论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感"这个概念,从知识观的角度来进行解释,数感应是一种内隐性、非结构性的程序性知识.数感对于数学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且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地习得.  相似文献   

6.
利奥达与"后现代"概念的哲学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后现代概念的起源,重点讨论了利奥达对"后现代"概念的解释及其不一贯性,分析了科学的后现代转折的发生过程及其内在原因,揭示了强调分歧的后现代语用哲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圣人体无"是王弼的一个重要思想,传统上对此作认识论上的考察.本文则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作者从体和无两个范畴的解释入手,结合"圣人体无"的具体语境,认为"圣人体无"可解释为"圣人的心体为无",并且指出此解释与传统的解释可以相通.  相似文献   

8.
"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诠释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传统的格义借用本土的概念来解释外来佛学的术语,近代的反向格义是以西方的哲学概念解释中国本土的术语。传统的格义是普及性、启蒙性、工具性的,是权宜之计;而近代反向格义却是研究性、专业性的,是主流的或正统的方法。对反向格义的利弊得失应该进行严肃的反思和讨论。西方哲学概念的体系是对立二分的,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成对的概念体系有重要不同。将物质和精神、实然和应然的概念引入对老子之道的定义或解释,难免陷入困境。在用反向格义的方法来解释中国的哲学术语时,对其困难和局限应该有自觉的意识和说明。此外也不妨尝试用描述的方法来解释古代的哲学术语,从而避免以西方现成概念来对应中国哲学术语时方枘圆凿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公正是司法活动的追求目标和价值标准。在不同的社会中,人们对司法公正的理解有所不同,法律制度对司法公正的侧重也有所不同,有的重视或强调司法的实质公正或实体公正,有的重视或强调司法的形式公正或程序公正。英国历史上的"文书审"起源于"神明裁判",其强调的是司法的形式或程序公正。随着社会的发展,"文书审"逐渐演变为现代文书证据规则,而这也体现了司法公正观念的变化。考察英国的这种发展变化,对于我国当前的司法改革以及司法公正观念的确立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姚配中为例,论述了以"元"为核心的乾嘉易学哲学体系建构.姚氏秉承乾嘉学派易学传统,以郑氏易为宗,会通汉易,从"元为万物之元"论及"元为《易》之原",再到"元为五经之原、周秦百氏之原、《月令》明堂历律之原",建构起内涵象数、义理的"元"哲学体系.以姚配中为代表的乾嘉学者所理解的"元"概念,内含儒道两家意义,既是形上之道,又是未脱离形下的气,抽象而具体,可感可证,与宋代"太极"或"理"概念比较,似乎更为接近"真实"的外在世界.以此建构的易学哲学体系,内含自然属性与道德属性,是自然与德性统一.乾嘉学者所倡导解释易学文本的文字训诂和象数,不仅仅是通达义理的工具,其自身也内含古代名物制度和文化知识,反映古人对于客观外在世界的认知,他们对文本的解释体现的是解释者的学识与修养及其对于外在世界的理解,是一种类似西方的语言哲学.  相似文献   

11.
"空"是佛教大乘空宗的一个核心概念,那么,究竟什么是"空"?魏晋时期,中国佛教界对之有不同的理解。以"六家七宗"为代表的"格义佛教"以"无"来解释"空",或认为"空"是"本无",或认为"空"是"色无",或认为"空"是"心无",总之是认为"空"只是"无",而与"有"无关。僧肇作《不真空论》,驳斥了"格义佛教"对"空"的这些错误理解,认为"空"是"色法"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有无间性","空"不简单地就是"无",而是由"有"和"无"共同构成的。因为构成"空"的"有"和"无"都是"不真"的,所以"空"也是"不真"的,是为"不真空"。  相似文献   

12.
现代哲学史家多将庄子归为相对主义者,但这种解释既与庄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不相称,也与《庄子》的文本不合。本文通过对庄子哲学的中心概念"天"、"天籁"的考察,认为判庄子哲学为相对主义乃出于误读,这与庄子吊诡的言说方式易遭人误解有关,而更重要的是郭象的"独化说"所造成的影响,而郭注对于《齐物论》中"天籁"概念以及"自己"一词的解释是其关键。  相似文献   

13.
遗嘱往往需要解释,在西方关于遗嘱解释先后有"暗示说"和"区别说"两种理论,它们对待遗嘱解释的观点差别甚大,我国目前关于遗嘱解释的理论研究很薄弱,继承法上也只字未提.而司法实务中却大量存在着对遗嘱的解释,且多持暗示说,以致狭义地解释遗嘱或否定遗嘱效力的情况颇多.鉴于此,文中以颇具典型意义的"诗歌遗嘱"案为例进行考察,通过分析,认为凡此类案件应坚持遗嘱解释中的"区别说"理论,以尊重遗嘱人遗愿,充分体现私法中的意思自治.  相似文献   

14.
伽达默尔论"同在":作为理解者的存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在"(Dabeisein)是伽达默尔描述理解者存在方式的核心概念,其基本涵义是融入、参与、分有,它表明理解者的存在方式具有隶属性、真理性与辩证性.通过存在论上的"同在"概念,伽达默尔揭示了理解不仅是理解者的基本存在方式,而且隶属于理解对象即效果历史或语言世界的存在,并据此在诠释学领域驳斥了"现成在手"的存在论偏见,提出了有别于自然科学模式的真理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伽达默尔的"同在"概念既是对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继承与修正,也是对柏拉图"分有"(Methexis)概念的复活与发扬.  相似文献   

15.
《燕歌行》是高适集中的一首名作。对于这首诗的题旨即所谓针对性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或云为判张守圭,或云为讽安禄山,或云为泛写边塞战事,等等,令人莫衷一是。这首诗的题旨何以会出现如此众说纷呈的现象呢?我以为是研究者们对《燕歌行》诗序中所涉及的有关问题未弄清楚所致。为讨论方便,兹据四部丛刊本《河岳英灵集》所载《燕歌行》诗序抄录如次:  相似文献   

16.
论"二级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识别是国际私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首先从"二级识别"理论的提出开始,通过对识别制度的分析,从概念、目的及对象等方面,论述了识别冲突的根源,并揭示出识别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法律事实的定性,第二个阶段是对连结点的解释.并得出结论识别的第二阶段是存在的,而且非此不能正确的适用准据法.  相似文献   

17.
"近取诸身"是中国古人许慎提出的,"Me-First Orientation"是当代英国人Cooper&Ross提出的,是认知方式,也是语言现象."近取诸身"的认知方式主要是隐喻和转喻,"Me-First Orientation"主要是以典型人物作为概念参照点;"近取诸身"语言现象表现为人体或与人体相关的词用于其它事物,因而是词义发展的动因;"Me-First O-rientation"则为解释语言中一些词汇固定的顺序提供了解释依据.  相似文献   

18.
论"竞争稳定器"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水果批发市场合伙企业的考察 ,我们发现促使此类企业稳定发展的真正原因是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竞争 ,竞争保证了经济组织的稳定 ,类似于阿尔奇安的“竞争过滤器”概念 ,我们提出了“竞争稳定器”的新概念。并用它解释了国有企业经股份制改组后依旧难以摆脱困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汉语词汇很早就出现实词和虚词的区分。虚词大都是通过实词转变而来,通常是由于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或者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意义。本文对"却"、"了"两个虚词的语法化作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描写,并从历时的角度对其演变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20.
江蓝生先生在<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解释>(<中国语文>2008年第6期)一文中提到:"果不然"由"果然"和"不出所料"两个同义概念叠加整合而来,"果不其然"则是在韵律习惯的影响下,由"果不然"加上一个指示词"其"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