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895年3月,中日甲午战争已经进入第八个月份。在日本侵略军相继攻陷辽东及威海卫以后,腐败的清政府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虚弱,决定按日方的暗示,派李鸿章赴日乞和。3月19日,李鸿章到达马关。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马关议和是中国朝野都极其关心的大事。《申报》,这家当时中国最大的一份报纸,对马关议和的动态当然是十分关注的。在短短的一个月中,《申报》天天有关于议和的消息,并几乎天天有关于战事及议和的言论,中日关系成为这一时期《申报》报道的主题。本文即对《申报》关于议和的关注程度及总体意向作以考察,以便于人们了解当时中国舆论界对议和事件的反应。  相似文献   

2.
《申报》1905年改版加强了新闻报道,版面安排有了重大改观;改变了保守的立场,在言论方面开始融入当时主张维新变革的时代主潮之中。此次改版,不仅使《申报》渡过了生存危机,是其本身发展的里程碑,也是当时中国报界整体进步的重要体现。这种进步是政治性报刊与商业性报刊相互促进、融通的结果,在中国新闻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研究《申报》1905年改版有助于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特殊路径"。  相似文献   

3.
中法战争期间,法国侵犯越南之余意图谋求控制台湾,清政府通过“援台”予以回击。《申报》在此期间大量报道台湾战事,旗帜鲜明地支持清政府对台的援助政策,井且针砭时弊,指出援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申报》通过舆论的方式,声援了台湾的抗法斗争,充分反映出了近代因人对台湾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义和团运动期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坐镇武昌.虽未受到义和团反帝洪流的直接冲击,但他不甘寂寞,上串下联,积极替清廷出谋划策,提出了对内主剿、对外主和的主张,镇压了两湖人民的反帝斗争,策划了“东南互保”,参与了庚子议和.张之洞的活动,对义和团运动有相当的影响.本文兹就上述问题作些探索,并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5.
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首先,义和团运动从农民斗争向反帝运动演化,表明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传统。其次,义和团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历程,弘扬和光大了爱国主义传统。再次,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的政策及义和团运动中表现出的局限性,反映出当时人民高涨的盲目的爱国热情,体现出义和团运动的爱国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6.
清政府的政策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义和团运动兴起之初,清政府基于对它的认识,对之采取了消极限制的政策,其表现是“会匪区别”、“惩首解从”、“改拳为团”等。在同帝国主义列强矛盾尖锐的情势下,清政府出于对义和团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双重恐惧,对义和团的方针一直在武力镇压和“以民制夷”之间摇摆,这从客观上对义和团运动的壮大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学术界对直隶义和团运动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翔实的资料对直隶义和团运动三个阶段的特点进行了论述。直隶义和团运动兴起最早、失败最晚、坚持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参加人数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直隶是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清政府的卖国罪行最重要的省份。通过对这些特点的论述,不仅为了引起学术界对直隶义和团运动研究的重视,也是为了成千上万为保卫祖国的主权而牺牲的直隶人民一个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苏报》因宣传革命而触怒清政府,遭至封杀,撰稿人被捕,是为"《苏报》案"。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百科全书"的《申报》对此案进行了全程报道,但它在字里行间与行文的语气上有隔岸观火与落井下石之嫌,表现出了与它作为报界领袖极不相称的立场,在报界同仁遭遇不幸的时候不仅没有表示同情、施以援手,反倒充当了满清政府的应声虫。作为一个幸灾乐祸的看客,它在貌似公正的报道下,让读者看到了清政府勾结洋人戕害革命者的丑恶行径,也真切地感受到外国侵略者对我国司法的粗暴干涉,从而激起了更多的仁人志士走上革命道路,这种结局是《申报》始料未及的。  相似文献   

9.
以慈禧为首的清朝顽固派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腐朽最反动的一个卖国集团,它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总代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代理人。认真剖析它在北京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活动情况,将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顽固派的真正面目及其反动本质。义和团被顽固派招抚利用,不自觉地成为顽固派的工具义和团运动发生在我国北方,它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企图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义和团运动后,一九○二年成立了山西大学堂。一九○五年清政府迫于时代潮流宣布废止科举,兴办学堂,属于近代学校教育的开端。一直到清朝覆灭,山西,主要在太原也兴办起不少学堂。刘大鹏(1857~1943年)在他的稿本《潜园琐记》卷六中有《晋垣学堂》一节,记载了一些情况,可供研究教育史者参考,兹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口个问题:朝阳邓莱峰反洋教是在义和团运动大背景下爆发的,联庄会由保民走向抗洋是由教堂攻击村民所引起;清政府对民教纠纷主张调解.但却偏袒教堂;清政府由调解到镇压是迫于法国领事的压力和惧怕拒洋社会势力壮大;邓莱峰不反清并曾经妥协。  相似文献   

12.
甲午战争使列强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德国挑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对日赔款为列强扩大在华权益提供了条件。伴随列强在华权益的扩大,教会势力日益壮大,中国人民反洋教运动也蓬勃发展,义和团运动应运而生。列强联合镇压了义和团运动,这次联合行动为日后日英结盟提供了绝好机会。  相似文献   

13.
清末立宪时期的《申报》作为一家民营报刊,同其他民营报刊一样,言论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对晚清的宪政进行了客观的评论,打开了国民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舆论效应。文章从《申报》舆论的兴起?舆论的主要内容?舆论的特点等三方面进行了论述,试图折射出清末民营报刊舆论的活跃性,反映出当时民营报刊舆论的特点及舆论活跃的原因,以期对清末思想文化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那拉氏集团与义和团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而告终,没有能够挽救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瓜分危机。此后,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继续上升,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日益发展壮大。与此同时,集结于那拉氏周围的封建顽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也在不断加深,并在“废立”问题上激化起来。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危机下的产物,但它毕竟发生发展于清政府直接统治下的中国社会,那拉氏政府的政策必然与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剖析清政府的政策,也是我们研究义和团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认为,那拉氏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大致可以分为纵容、利用和叛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1900年6月17日七国侵略军攻占大沽炮台的战争,是义和团运动史上的重要事件。战后,大批帝国主义侵略联军由此登陆疯狂地屠杀中国人民。义和团运动进入了以反抗八国联军侵略的新阶段。同时,也是清政府由抵抗到失败,最后签订大量出卖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虽然同为近代中国的农民革命运动,但他们的政治意识即对洋人、洋教、政权和清政府等问题的认识,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1900年的中国,义和团运动风生水起,清政府剿匪心切,与李鸿章思想一脉相承的盛宣怀运用"合纵术",在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首的清廷大臣们中穿针引线,大家一同上演了一幕大剧—即东南互保,议定了《东南互保约款》九条和《保护上海城乡内外章程》十条。盛宣怀的影响不容小视,他不仅要将内部各省的利益调节好,也要将外部的争端安排妥当,此幕大剧才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清朝统一新疆后,为尽快消除潜在的政治威胁,实现天山南路的长治久安,对逃亡境外的萨木萨克实行了招抚—剿除—剿抚—招抚等政策,虽未获成功,但却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新疆政局的稳固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对满文寄信档的爬梳,可以丰富清朝处理萨木萨克问题的更多历史细节,可以发现清代治理新疆政策的种种弊病:回疆伯克体系的难以为继,清政府对伯克家族的严重依赖,对外政策的过度保守。  相似文献   

19.
林华国先生积数年功力而成的《义和团史事考》一书,就义和团的源流、实力、庚子战争中的作用以及清政府内部各派对它的态度等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考证,并对当前近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发表了看法.掩卷之余,笔者觉得本书在以下三个方面作了新的开拓.一、对毓贤、袁世凯与义和团的关系作出了新的界定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并称的三大群众运动之一,其分散性、神秘性和复杂性又使其独具特色.在这次轰轰烈烈的群众性运动中,清政府内部各派人物如既贤、袁世凯等对它的态度如何,自然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义和团…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的《申报》、《时报》等报刊的广告栏目所刊载的小说出版广告中涉及大量关于小说盗版现象和出版商打击盗版的内容,如广百宋斋版《西游记》以及点石斋书局《淞隐漫录》、江左书林《侠女舍身缘》等的被盗版与反盗版现象,以及晚清书局的反盗版措施,对研究晚清小说市场盗版现象与读者趣味及小说市场的有序化进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