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学说从人类实践论出发,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把社会发展与人的活动、人的自由、人的解放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发展的持久源泉归结为人的活动的展开,把社会发展的一般状态规定为人的自由的获得,把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定义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在历史本体论的层面上认定,社会发展是人类为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所采取的存在形式与所经历的活动过程。这样,就为社会发展确立了以人为核心的历史逻辑,突出了社会发展本质上的主体性与属人性,强化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二重性意义,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灌注了浓重的历史感,从而建构出了关于社会发展的严密体系。  相似文献   

2.
社会的发展是为了人 ,人本身的发展构成社会发展的主体内容。马克思在创立科学共产主义学说时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 ,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把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这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的发展是为了人 ,人本身的发展构成社会发展的主体内容。马克思在创立科学共产主义学说时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 ,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把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这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理解和把握人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推进党和人民的各项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思维运动主体不是人脑,而是从事社会实践的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人脑看作是思维运动的主体,虽然肯定了思维运动主体的物质性,但却忽视了它的社会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理解现存世界和人的思维,把实践看作“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将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确立为思维运动的主体,从而在思维运动主体上实现了物质性、实践性和社会性三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信念作为人的精神支柱,能产生现实的力量,鼓舞人的斗志、激发人的潜能。人文价值信念是信念的一种,体现和凝聚了人的公共诉求,为人的价值存在方式确立了合理有效的坐标,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信念。确立这个主体信念的路径,具体为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求理论支撑、大力开展人文教育公共实践活动和切实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探求与开掘这些路径,可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象从根本上确立人文价值信念,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的主体性”是当代哲学中一个极重要的基本范畴,关于人、主体的理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哲学发展的中心问题。近20几年来的5次世界哲学大会都是围绕这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而展开的。而且,无论是现代西方各种哲学流派,还是苏联、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发展,几乎都把确立人的主体性及说明其在各活动领域中的实现当作理论支柱,把弘扬人的主体性作为自身理论社会功能的目标。其实,理论思维这一主旋律早在马克思创立实践唯物  相似文献   

7.
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和空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是培育个人的主体意识、类意识和劳动意识,确立个人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于“现实的人”开辟了自己的哲学路径,历史上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对社会发展主体——现实的人的理解应该走出过去的误区,人的全程参与、发展的为我性、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等都在表明:理性和非理性是人作为社会发展主体同时具备的精神属性、存在状态和认识能力,不能有所偏颇,厚此薄彼。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把“教人求真 ,学做真人”作为培养人的根本目的 ,主张用开放的育人环境 ,按生活的本来样子育人 ,注重培养具有独立思想 ,有真知识、真本领 ,能承担社会责任 ,适应和改造社会的为真理而奋斗的全面发展的“真人”。其核心是“教学做合一” ,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主体意识 ,通过认识和改造社会来提高完善自己 ,强调师生之间的民主关系 ,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确立培养“真人”的教育目标 ,从根本上育人、立人 ,改造乡村社会。对陶行知教育理论中蕴含的主体性思想予以解读 ,为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互为条件 ,相辅相成。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文明的发展 ,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部分 ,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得到了高度发展的社会形态中 ,作为创造“两个文明”的主体的“人”才能得到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中共三代领导集体为这一崇高理想的实现 ,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存在着深刻的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包括"民为邦本"与"君为邦主"的矛盾;"民本"思想与实践中的"官本位"意识的矛盾;"为民请命"与"忠心事主"的矛盾。这决定了传统"民本"思想不可能真正实现"以民为本",而是君本位论,是治人者的理论。江泽民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民本"思想的这些内在矛盾,形成了包括人民本位论、人民主体论、人民利益论、人民民主论为主要内容的"执政为民"思想,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  相似文献   

12.
文化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形式,有着鲜明的独立性.她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着人们的文化品格.正是这只看不见的"文化之手"的强力作用,才使得近代科学技术没有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缕析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传统文化因素,对于摒弃落后观念、营造符合时代要求的科技文化,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我国重新回到世界科技强国的行列,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人民”始终是党执政的根基与命脉所在、力量与底气之源。从人民至上理念的生成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其奠定理论基础;中华民族传统民本思想为其注入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对于性质与宗旨的贯彻为其提供实践依据。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理念的百年赓续传承,体现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贯彻群众理论;展现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在民主政治建设、国民经济恢复建设、党的建设等全部事业中牢牢坚守人民立场;呈现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共同富裕坚持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代表论彰显人民利益至上、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为人民;从新时代布展来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俱彰显贯彻人民至上理念,牢牢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与造福于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既是对中外思想史的"民本"、"人本"思想的批判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其理论创新之处在于,从时代发展潮流以及中国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深刻阐述以人为本新思想、新观点,紧紧围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崭新理念,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一级文物“东北救亡总会”会旗,向世人展示了东北民众抗日斗争的光辉史迹,也表明了东北民众在抗日斗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通过这面弥足珍贵的旗帜,反映了东北抗日救国会到东北救亡总会成立的过程。东北救亡总会的成立,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积极推动和领导了东北民众的抗日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认知视野中,长于抒情之“诗”与长于叙事之“史”既各司其职,又不离不弃,互通互补。自唐代杜甫诗善于叙事,别开境界,被时人誉为“诗史”以来,后人不断地拿各种诗体与编年、列传、纪事等史传交叉匹配,以增强诗歌的纪实性与叙事性。宋代以纪实性、叙事性为内含的“诗史”说再度辉煌。明代嘉靖年间的孔天胤曾将这种笔法概括为“以史为诗”“情事合一”,尤其是明清易代之际经历社会动荡、天下大乱的那批诗人在继承“以史为诗”传统过程中推动了叙事诗进展。期间,也伴随着关于“诗史”说的质疑和争论,直至清代“心史”说出现。一方面,“心史”说在强调诗歌抒情本质的同时,又兼顾了叙事性能,融合了“诗心”观念与“史笔”观念;另一方面,将以“情”为内核的“心”视为特殊叙事的一种,强调了诗歌叙述“心事”的功能,使之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心态史、心灵史、心事史,其实质是强调“情事合一”。因此,“心史”诗学与“诗史”诗学并行不悖,并影响及史学建构,至今人钱钟书便有了所谓的“诗具史笔”“史蕴诗心”之说。  相似文献   

17.
文章旨在分析美国现代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早期的诗歌《星期天的早晨》中的异教内涵.该诗运用多重意象和富于感官色彩的词汇,表达了现代人对基督崇拜的质疑,以及主张把信仰从天国转向人间、转向自然,充分享受生活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认知视野中,长于抒情之“诗”与长于叙事之“史”既各司其职,又不离不弃,互通互补。自唐代杜甫诗善于叙事,别开境界,被时人誉为“诗史”以来,后人不断地拿各种诗体与编年、列传、纪事等史传交叉匹配,以增强诗歌的纪实性与叙事性。宋代以纪实性、叙事性为内含的“诗史”说再度辉煌。明代嘉靖年间的孔天胤曾将这种笔法概括为“以史为诗”“情事合一”,尤其是明清易代之际经历社会动荡、天下大乱的那批诗人在继承“以史为诗”传统过程中推动了叙事诗进展。期间,也伴随着关于“诗史”说的质疑和争论,直至清代“心史”说出现。一方面,“心史”说在强调诗歌抒情本质的同时,又兼顾了叙事性能,融合了“诗心”观念与“史笔”观念;另一方面,将以“情”为内核的“心”视为特殊叙事的一种,强调了诗歌叙述“心事”的功能,使之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心态史、心灵史、心事史,其实质是强调“情事合一”。因此,“心史”诗学与“诗史”诗学并行不悖,并影响及史学建构,至今人钱钟书便有了所谓的“诗具史笔”“史蕴诗心”之说。  相似文献   

19.
《世说新语》一书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魏晋时期人们的情理世界,其时人们率性任情,蔑视礼法,把"情"抬到空前的高度.魏晋人重情有其思想背景,即魏晋玄学的兴起,促使当时的思想家普遍陷入对"情性"的理性思考,最终改变了前人"性善情恶"、"以性制情"的观念,而这无疑对魏晋六朝的文学理论中的"情志"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文详细分析了从"诗言志"到"诗缘情"所经历的彼此消长的一段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0.
近几十年来关于王实甫《西厢记》思想的看法,基本上众口一词认为《西厢记》是反封建的。这种矛盾、含混的说法显示了人们在《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认识上所处的困境,也透露了人们需要对《西厢记》的主题思想重新认识。在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张珙二人从相爱到结成婚姻经历了一个在"礼"的约束中挣扎、以"义"为支撑冲破"礼"的约束而结合,到最终结为婚姻——也就是回归"礼"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最初的情与礼的冲突"、"婚姻与礼的分裂和婚姻与义的结合"、"义与礼的冲突"、"冲破礼对心灵的束缚,走向情与义统一"、"情义与礼统一"五个重要步骤。通过这些情节安排王实甫《西厢记》清楚地展现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