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861年俄国农民改革率先松动贵族地产的等级限制,土地占有渐由等级制向非等级制过渡,贵族土地占有关系变化,直接牵动其政治和经济地位升降,并有力地影响着地主经济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2.
试析唐代奴婢和其他贱民的身份地位(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唐代奴婢,居于贱民的底层,是当时社会上身份最低、受奴役最深的一个阶层,却是唐代社会阶级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唐代“良人”“百姓”“奴婢”“贱民”的范围在唐代社会阶级结构中,存在着等级制度。如地主阶级中有士、庶的等级划分,在贵族、官僚集团中有品级高低的区别,甚至法律规定他们在车服、器用等方面都不得任意僭越。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没有象西方国家那样形成封建土地制的等级结构,因而不存在全国土地全部逐级封赐的制度,贵族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不存在土地关系上的有条件占有制,  相似文献   

3.
清代是处在地主封建制社会的晚期。地主封建制社会的土地制度是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土地所有者有自由支配土地的权力(包括使用权、买卖权、继承权)。在土地占有方面打破严格的等级制度,不按百爵的人小决定占有土地的多少,以致形成土地所有权的不稳定。因此凡是货币所有者都有可能成为土地所有者。地主封建社会的土地制自从形成以来已经历了三个变化阶段。清代是处在变化的第三阶段──土地兼并不作限制了阶段。所谓土地兼并是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土地买卖等经济途径引起土地所有权的转移,而导致土地集中与垄断的一个经济过程。但土…  相似文献   

4.
<正> 一、前论道家的正式起源,是在墨家之后,它的创立人是杨朱,杨朱似乎是个隐士,没有著作流传于后世。在《论语》里,我们已经看到春秋后期有许多隐士出现(其实春秋前期已有隐士,如介之推),这些隐士多是自食其力者,帮助他们生产的,似乎只有家族成员。他们多享有小块土地,和自耕农民差不多。在那时候,还没有地主经济,更没有雇工、佃农等等,这些隐士从生活上看,和一般庶人并无甚差异。但是他们的出身大概多是没落的贵族,因此他们的思想和态度,和一般庶人是很不相同的。他们似乎只是寄居在庶人中的贵族,他们对于在朝的贵族当然很不满意,可是他们也看不起一般庶人,他们自视清高,觉得当时的世界是“乱世”,他们因为要避开这“乱世”,所以隐居在乡野。他们觉得自己的隐居生活是最高尚的,他们要拉其他不得志的贵族到他们行列中去,例如他们对于孔子,就是如此。他们的  相似文献   

5.
罗衍军 《晋阳学刊》2008,(4):96-100
在民国时期的华北乡村社会,土地占有关系与以前相比较并没有明显的集中化趋势,而是趋于相对分散;乡村土地资源主要拥有者并非地主、富农等乡村上层,而是处于乡村社会中间阶层的中农。这种土地占有关系的出现,与灾荒对乡村上层土地扩张的制约、乡村上层的分家析产、匪乱对富裕者的冲击、传统伦理道德对乡村社会的影响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春秋中叶“初税亩”之前,禄赏从属于宗法分封,与此相应,在所有制关系上形成了土地王有之下的等级占有制,在分配关系上形成了按封土分割地税收入的等级榨取关系。“初税亩”之后,改用以谷禄为主的俸禄制,赏田逐渐朝赐税的方向转化,领取谷禄的官吏不再对禄田享有经济上的占有权,庶人与土地的关系由疏运转向密切,由暂时使用变为永久占有。本文对学术界流行的“军功地主论”提出疑议,对军功地主兴起的时代、士卒赏田以及军功奖赏在生产关系变革中的作用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情况不明决心大,知识不多办法多”,这是人们对那些不善于把知识、情报与战略思考结合起来的人的讽刺。在新技术革命中,形势要求我们现实知识隋报与思考决策的统一。 (一)奴隶·土地·资本·知识 人们认为,在奴隶社会是以占有劳力作为权力的后盾,占有劳动力就有财富和权利,奴隶主的大小主要是看他控制奴隶数量的多少(土地归国家所有);封建社会的地主是以占有土地作为权力的后盾,有了土地就有财富和权利,地主的大小主要是看他控制土地数量的多少;资本主义社会是以占有资本作为权力的后盾,有了资本就有了财富和权利,  相似文献   

8.
黎虎 《文史哲》2023,(6):5-27+162
南北朝时期的地主,既指占有或追求大量田地者,也指占有或追求大量钱财者,土地是地主首要的追逐目标,钱财也是其重要的追逐对象。南北朝时期的地主,分为“皇权地主”和“吏民地主”两类,前者由皇帝、皇室地主和官僚地主三者构成,其中皇帝乃是全国最高、最大的地主;后者主要是指“吏民”中占有较多土地或财富的相对富裕者。“皇权地主”是依靠皇权的培育、扶植而形成发展起来的,皇权通过封爵、仕宦等制度性措施和赏赐、聚敛等随意性手段,培育扶植起“皇权地主”群体,因而“皇权地主”是由政治原因所决定的政治性地主;“吏民地主”却得不到皇权的助长和扶植,主要通过扩张田地、增加劳动力、经营管理、利用水利工程等经济手段发展起来,因而是由经济因素所决定的经济性地主。“皇权地主”作为皇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统治者;“吏民地主”同其他普通吏民一样,属于被统治者。皇权与吏民的矛盾是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皇权地主”与“吏民”的矛盾包含在这个主要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9.
法家与韓非     
(一) 法家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国历史发展到战国时代是一个转变时期,这个时期,封建宗法制度逐漸解体。由于生產和交換的發达,推动了社会的進步,并有力地破坏了公社制和氏族制的殘余,也就是破坏了井田制和宗法制。因之許多貴族下降,一部分庶人上升,形成新兴的地主階級。这一階級的人数逐渐多起來,包括大、中、小的土地所有者。在宗法封建制的时代,農民基本上有兩种类型,一种是居于都鄙的農民,他們耕种着井田,是國家农奴性質的農民;一种是居于国中和乡遂的農民,他們耕种的不是井田,采取什一而稅的徹法,是自由身份的農民,他們有当兵的义务,屬于“土”的階层。宗法封建制破坏而后,这些農民的地位都有变动,多数原來的国家農奴,变作新兴地主階級的依附農民,原來的自由農民,有的因战功,而上升为統治階級;有的下降,则出路同于过去的農奴,韓非子詭使第四十五曾经指出这种情况道: 悉租稅,專民力,所以备难充倉府也。而士卒  相似文献   

10.
孙光妍 《北方论丛》2015,(2):158-160
此起彼伏的罗马平民反对贵族斗争,始终围绕债务、土地、政治权利等三个问题展开。这三个问题实际关涉平民的权利与义务是否平衡等问题。面对平民斗争的压力,罗马共和国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有利于平民的法律,逐一解决了债务、土地、政治权利———出任共和国各级官职等等问题,使得平民的权利与义务实现了某种均衡。罗马共和国在平民反对贵族斗争中,实现了由原来的贵族政治向新贵政治的转型,其中各项法律的制定、出台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调查材料来看,20世纪30-40年代,总体上,中南区地主、富农占地约45%左右.但是中南区的土地占有关系是不均衡的,在土地关系集中地区,地主、富农占地超过60%;而在土地关系分散地区,地主、富农占地一般在25-30%左右;在土地关系一般集中地区,地主富农占地一般少于40%.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地主人均占有的土地要几倍甚至几十倍于其他阶层,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史研究中,有些同志认为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已处于较为“成熟”的封建社会末期的历史阶段,有的甚至认为它已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崩溃”的阶段。这些估计似显偏高,本文试图通过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分析,认识它究竟处于怎样一个历史阶段。一、农村土地关系的变化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绝大部分土地仍集中在少数地主阶级手中,但地主阶级的身份、地位已经发生变化,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也逐步松弛。地主阶级身份、地位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贵族地主逐渐衰败,缙绅豪强地主的特权受  相似文献   

13.
试论近代中国的土地占有关系及其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整个近代中国农村土地占有关系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处于统治和支配的地位,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近代中国土地占有关系变化的新特点是:部分地权由地主向新兴的军阀官僚手中转移,土地占有关系中出现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变动,土地占有者向城市移居逐渐增多,南方水耕地区比北方旱耕地区土地占有更集中,从抗日战争开始,土地占有关系总趋势是趋向分散,而不是越来越集中。近代中国土地占有相对集中,这并不是土地自由买卖的结果,而是土地占有者以借债和租地为诱饵,乘人之危压价收买,讹诈骗取,依仗权势等巧取豪夺的恶果。  相似文献   

14.
<正> 一、概论庄子生当战国中叶,大体上和孟子时代相近。这个时代是宗法贵族经济开始总崩溃,社会转向地主封建制的时期。宗法贵族制度比较彻底地受到打击,没落的宗法贵族愈来愈感觉没有出路。他们之中有些人,已经到了贫困的程度,所以态度更趋于消极。随着哲学思想的发展,这时候的思想界早已从讨论实际问题进展到讨论抽象的哲理。同时这个时候,  相似文献   

15.
地主田庄经济是指一个由大地主独立经营的、规模很大的、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实体,其经济内容应包括土地占有关系。《四民月令》没有明确反映土地占有情况和经营剥削方式。《四民月令》是一部时令书,其指导对象主要是洛阳地区的“四民”,包括地主和农民的各阶层,而不单是指田庄地主。《四民月令》的具体内容没有完整地反映地主田庄经济,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比较笼统地反映地主田庄生产和生活情况。  相似文献   

16.
地主制经济与庄园制经济是封建社会两种基本的经济形态。地主制经济主要是地主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农民耕种,这样,地主对土地的占有权与经营权就分离了。为了使这种剥削能继续进行下去,地主阶级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统治力量,以保护其对土地的占有权,并强制农民完成对封建国家和地主的义务。而庄园制经济则不同,因为庄园主一般都掌握有武装,他们不用求助于国家政权就可以强制农民完成对庄园主的义务。拙文《地理环境与西藏在园制经济》①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粗放的耕作制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等方面对西藏庄园制经济形成过程中地…  相似文献   

17.
(一) 元代在贵州实行土司制度,封建领主经济居于统治地位。明代随着“土流并存”①政策的推行,社会生产的发展,贵州才开始出现封建的地主经济。明末清初,李定国等人率领的大西军进入贵州,在领导西南各族人民进行反清斗争并限制地主剥削的同时,鼓励民间垦殖,开矿和贸易,给贵州封建领主经济以极大的冲击,为贵州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清王朝统一贵州后,黔省境内的土司、土目仍是本地区的土地所有者,这种土司土地所有制有如下表现和特点: 第一,由于土司职位世代沿袭,使他们比较稳定地占有辖区内的所有土地和山林。如黔西北的“(亻罗)倮族”(彝族),“其巨室尚拥数十百里之地,人民数万,田租万千石,羊  相似文献   

18.
土地问题在英属北美殖民地社会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问题在英属北美殖民地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白人社会在重建时对母国制度既有继承,也有扬弃,这在土地关系的确立过程中得到充分反映;由于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式不同.使北美经济出现类型和地城上的差异,给独立后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强烈的影响;土地的占有状况表明,北美社会存在鲜明的阶级分野,大土地占有者居于社会梯级的顶端,享有政治特权,而拥有基本政治权利的中小土地占有者在人口中居多数,这为北美社会稳定有序的演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正> 西周春伙时的庶人包括国人和野人,国人是居住在都城郊区内的乡人,野人是郊区以外的人,又称鄙人.他们是一般平民,其地位在奴隶之上,士之下.在贵族奴隶主统治的村公社中,兼有臣民和社员两重身分.春秋时期,随着奴隶制衰落与村公社的瓦解,庶人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中的庶人,孔子持有什么观点呢?本文想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法与特权     
特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封建所有制经济的必然反映。封建制的法,就是封建地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巩固封建经济基础,保护地主阶级利益、镇压人民的暴力工具。封建制的法有极其鲜明的等级特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上》)“礼”就是等级名分,“刑”就是刑罚惩罚。“刑”只适用于没有任何权利的“民”即奴隶和农民,“礼”只适用于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内部有人触犯刑律,则享有不受惩罚的各种特权,如“八议”,如“请”、“减”、“赎”,如“当官”等等,皇亲贵族和各级官吏及其亲属犯罪,或赦免、或减刑,或以官职当罪,或用钱赎罪、降级或革职。仅“赎”一条,就坑害了无数赤贫和少地的农民。贪官恶吏巧立名目、敲诈勒索,农民只有呼天抡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