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现在很多中学生对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不懂得珍惜,包括父爱、母爱。有些父母为了供子女上学。省吃俭用,四处打工攒钱,但有些子女却不理解父母,不懂得父母养育他们所付出的辛劳和牺牲,不珍惜和感激父母的含辛茹苦,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要手机,要……把家长满足其要求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一旦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便对父母心怀不满甚至与父母对抗,根本无感恩之心可言。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我是父母最小的女儿,上有两个哥哥均已结婚,父母也都80多岁了。哥哥嫂嫂总是借口忙,很少回家看望父母。前几天他们突然来家要父母立遗嘱,要求父母把现住的房子由他们继承。父母听后心里很难受,吃不下睡不着,如果不按照他们的要求立遗嘱,怕他们今后不管,如果现在立遗嘱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父母为孩子用心良苦,处处为孩子着想,而许多孩子却不理解父母,认为父母与自己有代沟,有的甚至仇恨父母.父母永远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我们应该理解他们,用感恩的心去拥抱他们。即使与父母意见不合,我们也应采取正确的方法来与父母沟通,不该让他们伤心。  相似文献   

4.
田野 《社区》2001,(5):73-73
新一代的日本青少年,有人将他们称为“消沉的一代”。他们生活在战后日本经济最衰退的十年之中,这十年已经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变得麻木。他们毕业之后不是马上去发展事业和结婚,而是频繁改变工作,或者根本不匕班,而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旅游。他们要靠他们的父母养活到20岁甚至更大。日本一名经济学家不得不用“寄生虫”来形容他们。东京《时尚》杂志的主编称:“现在年轻人的父母不懂得享受生活。只知道专心工作,有危机感。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欣赏幼儿作品时,常常惊诧于幼儿信手涂鸦的作品中出现的犹如绘画大师般的手笔。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信手涂鸦往往是他们将天真活泼的天性展示出来,当孩子慢慢长大,绘画成了幼儿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心理成长的一面镜子,是幼儿认识世界和进行交流的手段和工具。但是我们同时也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了对绘画的兴趣,他们觉得绘画只是在完成一项教师或父母给予的任务或作业,是父母和教师要求的并不是他们的意愿,只是为了迎合成人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蓉儿 《人生与伴侣》2008,(12):48-50
深圳市的一对小夫妻为了购房,想出了一个似乎两全其美的购房计划.让家住哈尔滨的女方父母卖掉旧房,支持他们在深圳买新房:他们则同意女方父母从哈尔滨搬到深圳和他们同住。谁知几年后,这一家人竟然闹得比仇人相见还要眼红——先是亲家双方无法相容,接着女婿与岳父母成了死敌,最后女儿竟将父母告上法庭,而且逼得老母亲最终跳楼自杀了……  相似文献   

7.
依莲 《新天地》2012,(3):35
时下,有点孝心的儿女都想让自己的父母过得好些。想法是不错,可是必须过得了父母的心理关。一般年过七旬的父母,都经历过困难时期,物质生活对他们没有太大意义,他们只要求生活平安,儿女健康。所以,想要改善他们的生活,让他们享享福,相当困难。比如我们家,我都不好意思让别人来做客,因为实在太简陋、  相似文献   

8.
这就是爱     
仁斌  洪峰  mari图 《新少年》2010,(1):10-11
翰墨小学的孩子,大多居住在凤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每天,他们都能看到城外的青山和穿城而过的小河。当大雁排成行追逐着白云飞过蓝天时,他们的父母也该背起行囊远走他乡,外出打工了。在离开父母的日子里,许多孩子心野了,调皮胡闹再也不怕有人管教了。也有的孩子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了,否则,他们怎会一走就是一年半载不着家?这些孩子心中备觉失落,学习时也无精打采。  相似文献   

9.
黄亦兵 《百姓生活》2010,(11):19-19
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质朴,善良,真诚。自我懂事开始,我就把父母当作一本书来拜读——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读他们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的爱情。  相似文献   

10.
映雪 《山西老年》2013,(2):15-15
过年回家,我就是要为父母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向父母表达关爱和孝心。我要为他们洗洗澡,让他们干干净净过年;我要坐在母亲的身边,轻轻地拥着她,听她没完没了地扯东家长西家短;我要为他们做一顿味道可门、容易消化、容易咀嚼的饭菜;我要为他们整理乱七八糟,  相似文献   

11.
颜之推 《社区》2013,(26):14-14
人之所以要读书求学,本来是为了开发心智,提高认识能力,以利于自己的行动。对那些不懂得奉养父母的人,我想让他们看看古人体察父母心意,按父母的意愿办事;轻言细语、和颜悦色地与父母谈话;怎样不怕劳苦,为父母弄到香甜软嫩的食品;使他们看了之后感到畏惧惭愧,起而效法古人。  相似文献   

12.
有一个少年。他兄弟姊妹七个,父母虽努力工作,但日子过得还是非常艰辛。没办法,父母决定带着他们回老家生活。没想到途中渡船遇险沉没,少年全家获救了,可他们仅有的那一点财产却都化为了乌有。他们一贫如洗。  相似文献   

13.
辛静 《百姓生活》2010,(5):23-24
追寻音乐梦的男孩不想做“啃老族” 倪相湘1984年2月3日出生在浙江温州一个商人家庭,父亲倪健孟和母亲郑俪荣是做电器生意的。他5岁时随父母和姐姐从温州来到上海定居。父母希望儿子能读大学,将来和他们一道发展家族产业,可倪相湘从小喜爱音乐,尤其喜欢弹吉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探讨父母教养行为、教养类型对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结果发现,父母采用矛盾型、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大学生更害怕失败,为避免失败,他们不敢冒险,因此具有较低的成就动机水平。  相似文献   

15.
吴佳 《百姓生活》2013,(4):73-73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当婴儿哭泣时,不要急着去安抚他们,而是应该让他们哭一小段时间。这样有助于减少父母及婴儿的焦虑,而且父母及婴儿都可以睡得更安稳。  相似文献   

16.
罗树 《社区》2014,(8):34-34
父母从国内来到巴黎,语言不通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许多麻烦,在父亲三番五次要求回国后,我决定去给他们请一个菲律宾保姆。  相似文献   

17.
章睿齐 《社区》2010,(18):54-55
心理学家和医学专家发现,不少孩子的心理问题跟家庭有关系,孩子们的疾病是他们的家庭不健康的一个身心方面的结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的好坏以及态度是否一致,父母本身的素质和修养如何,父母关系的好坏,以及家庭结构是否稳定,是儿童心理问题中最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李红  钱江 《社区》2014,(30):18-19
项目名称 “福彩有爱”小候鸟活动项目 项目背景 在浙江省德清县,每年都会有很多留勺叫L童来这里与打工的父母团聚,人们称这些孩子们为“小候鸟”。“小候鸟”到来,虽然能看到父母,在父母身边生活一段时间,但父母要工作,没有太多的闲暇时间照顾他们,“二次留守”成为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他们原本就对环境感到陌生,无法很好地融入新环境,  相似文献   

19.
千里尽孝心     
程天明,原籍山西岚县。1948年他调往当时的绥远省(今内蒙古自治区)工作,为了解除父母思念之苦,他和妻子除了每月给父母写信之外,每隔一两个月总要从自己节俭的生活费中给父母寄一次钱。老人除吃、穿用花销外,手头经常有大几十元富余。逢年过节他们不忘给父母亲邮寄糕点糖果;怕父亲冬季外出拾粪、打柴受冻,他们又寄回轻便暖和的滩羊皮。1960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他们担心老人生活困难,把父母接至内蒙古居住数月,渡过了难关。多年来夫妻俩几次回家探亲,妻子金素忱虽从小生长在北京,但不怕苦,不嫌脏,一旦回到老人身边总…  相似文献   

20.
在亚洲新兴国家,下一代将和他们的父母一样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