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同志们:国务院第28次常务会议决定,2004年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这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掌握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信息,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及其数据库系统。这样全面的综合性经济普查,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普查工作涉及范围广、参  相似文献   

2.
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情、国力调查,覆盖了除农业以外的国民经济各行业。对于摸清整个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为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科学决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效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都将提供前所未有的大量、有效、可靠的经济信息资料支持;同时,通过对经济普查信息资料的系统开发,为领导决策、制定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科学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状况提供大量的统计分析研容和咨询报告.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决定于2004年在全国进行建国以来首次经济普查。曾培炎副总理在讲话中强调指出:“目前我们对第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的把握还不够全面,了解还不够深入。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就是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效益等信息,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主要行业的基本名录库和统计数据采集系统。经济普查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  相似文献   

4.
《青海统计》2004,(5):11-11
为全面掌握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一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情况,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进国民经济核算与统计调查体系的综合配套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03]29号)要求.现将我省开展第一次经济普查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在进行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融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以及基本单位等项内容于一体的一项综合性普查,与以往开展的工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等项目,在组织模式、技术要求、数量质量控制等方面均无可比拟,而且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近年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发展,国民经济结构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第二产业有比较完善的统计调查体系,  相似文献   

6.
《四川统计》2008,(8):33-34
普查目的及意义 务院决定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目的是为了系统总结和评价经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全面调查掌握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区域布局、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摸清各类企业和单位能源消费的基本情况;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  相似文献   

7.
《青海统计》2008,(5):5-6
同志们: 今天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电视电话会议,主要内容是贯彻《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部署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刚才李克强副总理在会议上说,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每年都超过10%,为了继续保持我国的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国务院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通过普查,对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的一次全面、深入的家底摸底,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决定,2004年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普查目的是全面查清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情况,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为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普查标准时点为2004年12月31日,时期指标为200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普查对象为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普查内容为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以及生产状况等。四川省的经济普查工作,严格按照《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海宁试点动员大会隆重召开,标志着全国经济普查海宁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据初步测算,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对象,共涉及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三产业的500多万个法人单位、700多万个产业活动单位和2300多万个个体经营户,行业门类包括了除农业以外的19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90个行业大类、378个行业中类。  相似文献   

10.
《青海统计》2008,(9):6-7
2007年11月15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决定以2008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进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这是我国开展的又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通过这次普查,可以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  相似文献   

11.
王立辉 《青海统计》2005,(11):12-14
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是我国的发展进入新的时期、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而开展的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依据。这次全国经济普查涉及基本单位普查、工业普查、建筑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四项普查的系统工程,是一次综合性的普查。具有周期合理、调查范围广泛、信息全面,组织协调难度大的特点。所以,加强对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的研究,对于指导和完善下一步我省普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略陈浅见。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是一次重大国情、国力的调查,对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企业了解本地域内的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确定本企业的发展策略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目前,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已经全面展开,试点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5月8日起开始进行入户清查登记。作为普查的主要对象——企业,对这次经济普查如何认识,将直接关系到对经济普查的配合程度。近日,我们进行了企业对经济普查反应的了解。一、企业对经济普查普遍持积极态度企业对经济普查均表示赞…  相似文献   

13.
同志们:国务院决定今年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这是国家统计调查制度的重大改革,通过这次经济普查,可以跟踪产业发展动态,了解产业发展状况,摸清家底,为各级政府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今后开展各类统计调查乃至实行电子政务提供抽样框架和参照系,同时,为今后周期性普查与抽样调查的衔接摸索经验,有利于推进统计信息的互联互通和社会共享。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构成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模、结构等总体情况,深受社会各界关注。如何测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总量指标也就成为统计部门的重要任务。从2004年12月31日开始的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为测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等总量指标提供了比较详细的测算资料。下面笔者就如何利用经济普查资料试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作相关描述。  相似文献   

15.
说说衔接     
第一次经济普查,主要是查清全国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及经济普查数据库。同时,经济普查是对定期统计、抽样调查的校正与核实。因此,经济普查的数据衔接就显的更加重要。通过摸底评估,普查数据与常规统计中的不协调已经显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60号)要求,我国将于2013年底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经济普查是准确掌握经济总量、全面反映经济结构优化、体现转型发展成果、完善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手段。经济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省情省力调查,有助于我们掌握更详实、全面的统计数据、摸清家底、把握省情,客观反映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推动统计工作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经济普查是一项重大国情国力的调查.它能为国家宏观决策,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引导企业正确判断行业发展和市场走向,提高经济效益提供重要的依据.此次经济普查不同于以往的其他普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就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统分动员起来认真搞好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姜春云副总理在全国农业普查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国务院决定于1997年进行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今年要全面做好准备工作。开展农业普查的目的,是为了准确掌握农业生产要素的基本情况,为研究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各...  相似文献   

19.
《浙江统计》2006,(2):48-48,F000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13次全国性的普查工作。其中,人口普查进行了5次、农业普查进行了1次、工业普查(含工矿企业普查)进行了3次、第三产业普查进行了1次、基本单位普查进行了2次,经济普查进行了1次。分别是1950年的第一次全国工业普查,1953年的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年的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85年的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1990年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3年的全国第三产业普查,1995年的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1996年的第一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1997年的第一次农业普查,2000年的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1年的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  相似文献   

20.
普查目的及意义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目的是为了系统总结和评价经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全面调查掌握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区域布局、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摸清各类企业和单位能源消费的基本情况;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库和电子地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