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954—1955年,处于相互隔绝和敌对状态的中美两国在日内瓦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外交谈判,最终就双方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从两国解密的外交档案来看,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的回国问题是当时中美在平民回国问题上外交博弈的焦点。经过多次试探,中美双方在会谈中逐渐形成了等价交换的默契。钱学森的顺利回国是中方在中美日内瓦会谈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美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彼此的贸易关系很为密切.双方都很重视中美之间的知识产权协议问题的达成,取得双赢局面.从1989年以来,中美已经进行了6次谈判,其中的过程极其曲折.双方在一些方面达成了共识,签订了一些协议.总结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如何将谈判进行下去,是双方都要努力的事情.根据多次谈判经验和教训,结合美方谈判的特点和文化,中方又该如何运用三十六计突破僵局,不至于在其中处于被动地位.  相似文献   

3.
1955到1970年这十六年间举行的136次中美大使级会谈,其次数之多、交锋之激烈,在国际关系史上是罕见的。会谈中,台湾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双方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谈判。尽管双方针锋相对的立场使漫长的谈判除了达成一个平民返国的协议声明之外几乎一无所获,但却为中美两个未建交国提供了一个接触和对话的途径。中方的坚定立场也使美方改变了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为后来中美关系走向最终和解以至最后建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美知识产权谈判在去年年底破裂后,今年1月18日又重开谈判。中美两国这种打打谈谈、谈谈打打的做法。已不是一年半载了。时至今日,既然知识产权的谈判对两国的经贸关系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人们必须对这个问题有一长远的认识。 应当知道,中美知识产权的谈判和争执由来已久。1985年5月,中美双方就签署过关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谅解备忘录”。但之后,争执一直不  相似文献   

5.
日内瓦会议是朝鲜战争后国际关系的一次大的调整,这次会议不但对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且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中国与主要盟友苏联、越南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内瓦会议于1954年5月8日起开始讨论印度支那问题,中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虽属同一阵营,但在很多问题上存在着差异,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双方最终达成了一致。  相似文献   

6.
依照《辛丑条约》约定,清政府于1902-1907年与6个国家进行了谈判,并与英、美、日、葡四国签署了《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包括《中英商约》、《中美商约》、《中日商约》等。以各商约的中英对照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谈判期间的外交函电及会议记录等历史档案,再现了缔约过程中双方在语言文字上的较量,通过分析影响翻译策略的因素,揭示出文字背后权力的争夺与妥协。  相似文献   

7.
中美两国代表2月26日在北京就知识产权问题达成协议,从而使双方避免了一场贸易战,也结束了中美关于知识产权问题长达20个月的磋商。外经贸部部长吴仪就达成协议发表讲话说,协议的达成是中美双方共同采取务实态度的结果,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一年多来,社会各界都在注视着中美知识产权磋商,并期待着双方通过平等磋商达成协议,应该说,这是一场关系到中美经贸关系乃至两国关系大局的非常重要的谈判。  相似文献   

8.
布热津斯基相信实力因素在外交中的作用,信奉现实主义的外交哲学。基于地缘政治和中美苏三角的分析,他积极推动中美建交。布热津斯基的访华开启了中美建交谈判的大门,大大加快了中美建交的步伐。他在中美建交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在1951年6月至1953年7月的朝鲜停战谈判中,战俘遣返问题是谈判双方争论最为激烈、耗时最长的议题。美国出于冷战需要,拒不同意遣返所有被俘朝中人员;而朝中方面则依据关于战俘遣返问题的日内瓦公约,要求遣返所有战俘。由于在此问题上僵持不下,致使谈判几次陷于停顿。最终,谈判双方各自做出一定让步,使得战俘遣返问题得以解决,为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消除了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障碍。  相似文献   

10.
《中法会议简明条款》是中法战争过程中双方试图取得妥协的一个和约。由于双方谈判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双方最终兵戎相见,中法冲突再次爆发。这与双方的根本利益冲突有关,但是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一些技术性问题。究其原因,首先,双方的谈判者李鸿章与福禄诺的交涉不符合近代外交的规范;其次,总署和中枢以及最高统治者对于《简明条款》的内容没有进行深入核查,使得条约中的隐患得以延续;第三,双方对于《简明条款》第二款的模糊处理和误解使得中法之间再次爆发冲突。  相似文献   

11.
卢荻 《源流》2012,(12):65-67
国共关系有了新进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方针政策有一个演变的过程。1956年以前,中共对台基本方针主要是武力解决。1955年8月,中美两国在日内瓦开始有了大使级的外交接触,这为中共和平解放台湾创造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到了1956年,中共对台方针政策又有新的发展。1月25日,毛泽东在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相对和平的国际大环境使美日海权角逐以新的形式展开。1919年凡尔赛会议至1930年第一次伦敦海军会议期间,美日在国际体系的制度规范下,通过外交谈判等体制内和平方式争夺太平洋制海权。其间,控制岛屿殖民地与扩充海军是双方角逐太平洋海权的基本内容。在矛盾发展进程中,两国围绕着亚太地区的利益冲突逐渐升级并最终不可调和,从而走向太平洋战争。  相似文献   

13.
华北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的腹地,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民族矛盾急骤上升的形势之下,从国民党“五全”大会到西安事变前,国共双方主要通过四条途径进行了一系列的秘密接触。尽管由于国民党的反共立场以及国际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共双方谈判最终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国共合作也迟迟未能建立起来。但历时一年的国共秘密接触在为抗日储存军备力量、铺垫政治基础等方面仍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价值观对中美贸易谈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中美两国在价值观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中美两国贸易谈判中双方谈判代表的决策权限、谈判风格、对待合同以及对待长短利益的不同态度。培养和提高文化认知能力与跨文化情感能力,有利于缩短中美贸易谈判的差距,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卢荻 《源流》2012,(23):65-67
国共关系有了新进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方针政策有一个演变的过程。1956年以前,中共对台基本方针主要是武力解决。1955年8月,中美两国在日内瓦开始有了大使级的外交接触,这为中共和平解放台湾创造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到了1956年,中共对台方针政策又有新的发展。1月25日,毛泽东在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根据这一精神,1月30日,周恩来在  相似文献   

16.
华工问题是影响晚清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之一.1887到1888年间中美就限禁华工赴美进行了谈判.张荫桓作为当时的驻美公使负责了中方的谈判.虽然双方就该问题签订了条约.但因为各种原因.条约未为双方批准生效。  相似文献   

17.
建国前夕中共和美国都有双方建交的愿望,进行了试探性的外交接触,经历了微妙的转折,但最终由于双方意识形态的差异,而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8.
华祥惠  韩曲 《社区》2001,(3):74-74
日内瓦是欧洲消费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自从1963年国际红十字会把日内瓦选为驻地以来,日内瓦就频频成为国际会议、政府谈判、科学会议和公约拟订的场所。据英国《金融时报》统计,每年在此要举行6000次会议。鉴于驻在该地的国际组织很多,日内瓦已享有联合国第二城市的美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的商约谈判,在几个主要问题上中美相互"接近"的态势非常明显,中美商约的谈判结果,较之中英、中日商约也更有利于中国,从而在客观上促使了清政府外交重心向美国倾斜,推进了中美关系的转折和变化.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言语交际的根基。中美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客观存在,主要表现在语言及非语言文化、思维模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谈判过程受两国文化差异的影响和制约。中美双方谈判人员为达合作目的,必须消除文化差异的影响,尊重和包容文化差异,树立跨文化谈判意识,加强跨文化培训,提高外语能力,善于运用多种谈判策略,最终促使谈判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