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刊讯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段超研究员撰写的学术专著《土家族文化史》已于 2 0 0 0年 9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著对土家族文化的生成机制、土家族文化的特点、土家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土家族文化发展的动因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 ,在吸纳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 ,在不少具体问题的研究上又有所推进。该著征引史料丰富 ,运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的方法 ,对土家族文化的发生发展进行了清晰地分析 ,是研究土家族文化的有益参考著作。《土家族文化史》出版发行@思慧  相似文献   

2.
说“巷”     
词义训释和字典辞书中义项的分立,都离不开对前人训诂成果的继承,但若不能正确理解前人研究成果,曲为之解,会导致误立义项。赵小刚先生于《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训诂锥指》一文,认为“巷”字在《诗.郑风.叔于田》中应释为“屋子、家宅”,历代释“巷”为“民居中间的道路、街道”,是由于错注义项致误。笔者以为对“巷”的释义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从词义发展线索看,“巷”本来指里中道路,后来又可用来表示里中道路连同两旁房子在内的整个狭长的生活区域。而《汉语大字典》“巷”的第一个义项“街里中的道路;胡同”没有反映词义发展引申的线索,将两层不同的意义并立于一个义项里了,应该分开立项;第二个义项“住宅”实为误立之项,应该取消。故“巷”的前两个义项宜改为:①街里中的道路。②胡同、巷子,指街里中的道路连同两旁房子在内的整个狭长的生活区域。  相似文献   

3.
曹毅(1954-),男,土家族,湖北来凤人,湖北民族学院教授,民族学硕士生导师,省级重点学科民族学学科带头人。出版《土家族民间.文学》、《土家族民间文化散论》等专著,并获湖北省民族学会“优秀著作一等奖”。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了《土家族原始意识形态的原点:生命意识》、《土家族的白虎文化》等论文70多篇,其中1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完成了《中国民族文化大观》、《土家族民间文化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4.
《月令》是一篇重要的先秦文献,以往学者大都注意于从经学、礼制、民俗、文化等角度进行研究,而忽视了语言研究。文章即尝试对《月令》中的两个词语“总至”与“鲜落”进行考释,纠正前人的词义误释和文献误校。  相似文献   

5.
要研究民族教育问题,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二十五种民族,因而它的情况就更为复杂。本文就解放前的一些资料记载,介绍一下当时的民族教育状况。 云南的民族教育最早可追朔到汉晋时期,当时,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就已开始了本民族的文字教育,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是时云南的少数民族(“种人”)中就存在着一一种“夷经”教育,其教材也称之为《夷经》,其教师则称“耆  相似文献   

6.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由于土家族没有文字,古代社会生活,一直没有记载下来。汉文献的记载又零星分散,特别是音独提到土家族名称,史书上一直没有看到,直到宋代和宋代以后的史书上,才把居住在湘鄂川黔边境的土家族人称做“土人”、“土丁”、“土民”或所谓“土蛮”。所以,土家族的族源问题,至今还议论纷云。众说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一种意见认为:是以居住在湘鄂川黔边土著居民为主体,融合了巴人和乌蛮中的一部分而形成的人们共同体;再一种意见认为,是古代乌蛮的后裔。这里,我就土家族的族源问题,谈点自已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苏联学者О.Ф.阿基穆什金在1984年出版的《东突厥斯坦与中亚》(论文集,李特文斯基主编)提出了一张新的《察合台兀鲁思东部统治者年表(秃黑鲁帖木儿汗系)》(以下简称《年表》)。这是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新的穆斯林史料,多年深入研究的成果。它不仅修订和补充前人的东察合台汗国统治者年表的错误和空缺,而且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叶尔羌汗国统治者的世系和年表。但是《年表》所依据的穆斯林史料对年代并不太注意,或不精确,或无年代,而由作者推断。这样,《年表》也就不可避免地有些不确之处。汉文史料对这时期的西域情况的记载,虽不系统,但据公文档案写成,年代月日相对准确,可以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具有直爽、强悍和豁达等诸多性格特点,这些特点无论是在土家族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有着明显的表现。本文仅就这诸多特征中的“悍”略加论及,以就教于学者。 1 土家族性格特点中的“悍”,在鄂西土家族地区的有关史志中,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记载。如《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有“隶土籍者,悍而直”的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其族源,众说不一。主要有:一说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二说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一部,三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公元910年前后)由彭瑊率领的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 笔者认为,“南入”、“东来”都不能成其为土家族族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任何民族不可能不与其他民族交往和互相影响,甚至有一部分融合于别的民族,成为另一个民族的成员。“南入”、“东来”的因素不能说没有,但研究某个民族的族源,把加入的部分作为主要成份是不适合的。特别象自称“毕兹卡”(本地人)的土家族族源,应该从这个民族  相似文献   

10.
本札记校释了《荀子》的19条词语,其中有的是对前人的校释提出补充材料,有的则是纠正前人的误校误释。  相似文献   

11.
生活在湘鄂川黔边区的土家族历史悠久,土家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神话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家族的神话传说中,族源神话占了一定的比重,很有特色。 土家族族源神话丰富多彩,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一)老虎与人结合的后代,成了后来的土家人。其代表作是《虎儿娃》。它的基本情节是:虎与人结合后,生下一个孩子。那孩子脸上半边人形半边虎形,既有人一般的聪明又  相似文献   

12.
《左传》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都记载了田氏代齐事件,但所用史料几乎完全不同,可以互为注脚。《左传》作者意在揭示遵“礼”爱“民”必兴,僭“礼”失“民”必亡,兴者必遵“礼”爱“民”,亡者必僭“礼”失“民”这两个结论,而以田氏家族史料为其例证之一。《左传》集中选择田氏遵“礼”、得“民”的史料,并记录他人预言以证“礼”“民”与田氏代齐之因果关系,但对田氏遵礼得民以外的史料几乎无记载,忽略了叙事的连贯性,并因预言过多使史料真实性受到质疑。《史记》则注重“通古今之变”之“通”,对田氏家族的发展叙述得很连贯,但对人物活动、语言记载很简略。《史记》没有保存美化田氏的预言,使它在读者印象中更加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13.
南宋度宗全皇后,是宋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后,《宋史·后妃传》记载“氏侍其父昭孙,往返江湖,备尝艰险”。然而其父全昭孙,仅在《宋史》的《后妃传》和《理宗纪》有一两句提及,存世文献没有集中记载。幸而其子所撰《全公墓志》新近披露,然残缺严重,几不可读。利用相关文献直接或间接的考证,终于使墓志得到最大限度的事实复原,全昭孙的基本事迹亦得以清晰。而墓志对《宋史》记载的证误,也再次显示了石刻史料之于历史研究的价值。考证所运用的方法,相信会对类似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涉及到《宋史·后妃传》关于全皇后和全氏家族的辈分问题,前人及今人研究中的理解错误,本文也有辨析。  相似文献   

14.
何剑丽、黄大祥二位先生在《敦煌文献词语辨释》一文中辨释了九则语词,其在语词考辨释义上不乏精当之论.如对“谈许”、“当情/辟情”等语词的辨释。但笔者在研读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辨释还有值得商榷之处,今不揣浅陋.结合敦煌写本原卷影印资料,运用训诂学、音韵学及汉语俗字研究的新成果,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辨正了《辨释》一文中“心点点”、“割缚”、“该论/口该”及“抛敲/抛直/抛挟”四则释义。在汉语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要准确地识读文献,选择最好的善本。就敦煌文献来说,从事研究一定要核对原有写卷,要对敦煌写卷有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分析.特别是做敦煌文献语言文字学研究。黄征先生在《敦煌语言文字学研究要论》中提出了研究敦煌语言文字学十条必须注意的方面,即:1.必须具备深厚扎实的训诂学根底;2.必须具备俗语言文字材料的考证能力:3.必须注意敦煌文献与传世文献的互相证发:4.必须精通敦煌写本的书写、校勘符号系统:5.必须大量阅读敦煌写本原卷真迹资料;6.必须熟悉所涉敦煌文献的基本内容;7.必须掌握敦煌文献资料的目录检索:8.必须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9.不得妄改敦煌卷子原文:10.不得臆测文意随便发挥。这些方面当为我们从事敦煌文献语言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原则,然《辨释》一文或多或少远离了上述原则。因此,我们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特别是运用前人汉语俗字研究的成果,试着从传统训诂学、汉语音韵学以及汉语词汇学理论角度出发,对《辨释》中的几则词语考释予以辨正。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史学工作者在清代厄鲁特蒙古史的研究中,对蒙古文的史料逐渐产生了兴趣。这些蒙古文的史料较为详尽地记载了清代厄鲁特蒙古以及蒙古其他各部的历史状况,对我们研究厄鲁特蒙古史和北方民族关系史有着重要参考价值。这里,仅就我们所了解到的有关蒙古托忒文的《咱雅班第达传》和三种《四卫拉特史》的情况,作一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16.
对清代汉文史籍中有关叶尔羌汗国记载的一些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清代汉文史籍中出现的“吐鲁番国”及其一些统治者,利用穆斯林史料进行了印证和考释,纠正了清人记载上和前人研究上的一些误失,基本上理清了叶尔羌汗国晚期及其亡后汗室的活动情况,特别是他们与清朝的交往情况。  相似文献   

17.
<正>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即土家人的意思)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今天的湘鄂西一带,现约有九十万人,其中六十六万多人聚居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二十一万多人聚居在湖北省恩施地区。在川东、黔东一带也有两、三万土家族人民居住,繁衍生息。我国现在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土家族和全国各兄弟民族一样,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在缔造统一的繁荣富强的伟大祖国的事业中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也创造了极其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8.
试论土家族情歌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智慧的民族,千百年来,土家族人民世世代代在湘鄂川黔边的崇山峻岭中披荆斩棘,繁衍生息,不仅为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也为本民族的觉醒与进步创造了精神财富。土家族情歌便是这种精神财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说到情歌,特别是少数民族情歌,不免会使有的人觉得,那都是一些阿哥阿妹情意长的爱情歌谣,酸溜溜的,没有什么社会价值可言。然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思却对情歌一直持歌颂赞美的态度。例  相似文献   

19.
对“廪君”巴人起源几个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战国以来人世本》、《后汉书人《水经注》、《晋书》、《通典》、《蛮书》等典籍中都见有“虞君”传说的历史记载。在论述“摩君”巴人历史时,学术界一般多根据《世本》中有关“摩君”出赤穴的一些历史传说记载,从而认为“廪君”是巴人的祖先,并且还认为“摩君巴人”就起源于清江流域。不仅学术界十分流行这一说法,而且分布在湘西、鄂西、川东、贵州等地区巴人后裔土家族居民中,人们世世代代都广为流传说“感君”巴人是他们的祖先。那么,“‘摩君”到底是不是巴人始祖?“质君”又是不是起源于清江流域?““廪君”其人究竟出现在中…  相似文献   

20.
《经传释词》的语料断限,王引之自己说是至西汉。人们一般都沿用此说。我们考察后发现,《经传释词》运用了大量东汉的语料,尤其是《汉书》中的语料,对《汉书》中的语料,不仅运用的量大,而且运用的方式多样。由此可见,《经传释词》的语料断限应该是至东汉。这与清代其他一些学者的做法是一致的。王引之所说的“西汉”,可能是“两汉”之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