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先秦时期,“周书”屡见称引,此名不能视为对某部著作的专称,不能将其等同于《尚书·周书》或《汉书·艺文志》著录的七十一篇《周书》。从《左传》《国语》等所载春秋贵族引用,到战国诸子书引用,都可以说是指称一类文献,一般来说指的是周王朝官方训诰誓命等。但在墨子等引用者那里,周诗也被包括进来,因为诗、书皆脱离了贵族官学原有的礼乐情境,官学中学习方式、实践场合的差异不复存在,仅被作为记录前人事、言的文本学习、使用,而文本形式又不足以将两者严格地区分开来。战国晚期,见于《逸周书》中一些篇章的语句较多地被在“周书”名义下称引,应可说明这些文献在受到关注。从公元前四世纪中段到前三世纪中段的这一期间,相当部分在此之前尚未流传于世的一些王室档案文书,因为周的分裂、动乱和最终破灭,流出并得到邻近地区士人的首先关注,在秦国以及后来的秦朝被整理编次,很可能就是《汉志》著录七十一篇《周书》的原型。  相似文献   

2.
《飞跎全传》是根据清代说书艺人邹必显演说整理而成的一部白话小说,约四万余字。该书富有浓郁的口语色彩,保留了大量的扬州方言词汇,对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选取数例,略加考释。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作为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极为重要的语料,能很好地体现中古汉语的词汇使用状况。完整搜集该书中18个表示概念"哭"的动词词项,通过对各词项属性的穷尽式测查,探寻其表现的词汇复音化现象,以此来观察其在语义属性、组合属性和使用属性方面体现出的复音化特点,以及在语音方面形成复音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作为第一部以当时北京话口语为对象的描写语言学巨著,《语言自迩集》对北京话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所作的记录与分析,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语言自迩集》在词汇研究方面的价值与贡献在于:一方面该书收集、记录、整理了大量的口语材料,生动、真实地记录了19世纪中期大量鲜活的北京话词语,为清末北京话词汇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词汇材料,是研究近代汉语晚期词汇的重要文献资料;另一方面该书作者运用当时已相当发达的西方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对词汇现象进行描写分析,具有极高的词汇学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叶德辉是湘学中的重要学者,《书林清话》是他在目录版本学方面的代表作,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该书汇辑了宋代以来历代私家藏书的目录,并对唐宋以来历代的刻板刻书情况进了资料整理和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  相似文献   

6.
“散文”、“对文”为传统训诂学中的常见术语,它们主要是针对文献语言中同义词使用状况而言的。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广泛地运用此术语来研究同义词。我们描述了《周礼正义》中“散文”、“对文”所涉同义词的各种动态演变关系。并将其与之性质相似的“通言”、“析言”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同与异。“散文”、“对文”为考查词类系统提供了参考,并启示我们,汉语词汇研究.必须结合词语运用的具体语言环境,.必须考虑汉民族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晚清汉文西书中,民众或个体层面的"自主"和国家层面的"自主"是浑然一体的。因受时局和文化传统的影响,由晚清中国人撰写的出使日记、奏稿奏议和时务汇编,过于强调国家之"自主"而忽视民众或个体之"自主",由此呈现出二者疏离的态势。这种疏离态势,不仅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而且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日益扩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833-1895年主要汉文西书的较为全面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从议会术语变迁的角度而言,“公会”、“巴厘满”、“衮额里士衙门”等意指不确或音译的术语,逐渐为“议院”、“议会”和“国会”等意译术语所取代;在此三者的竞争中,“议院”这一术语逐渐占据优势地位,展现出强大的生命活力.从议会内容变迁的角度而言,这一时期的主要汉文西书对西方议会的译介基本上停留在议院职能、运作程序等表面现象;对议会“自主”精神虽有所阐发但并未引起国人的注意;因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又致使译述者往往运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资源来解读西方议会文化.因此,这些汉文西书所描述的议会,既不是西方原有的,也不是中国传统的,而是一种在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语境下重塑出来的文化影像.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释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疑难和易生误解的语词凡 19条 ,旨在疏通该书文本 ,并调查该书词汇面貌。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有关文献对《诗经》的论述 ,并参考其他古典文献 ,对高亨的《诗经今注》进行了分析。在肯定该书的前提下 ,认为它有几点不足 :没有与民俗学研究相结合 ;脱离诗歌形象 ,刻意求新 ;改旧说中的“比”“兴”为“赋” ;使用通假主观随意性强。此外 ,该书还有贴阶级标签 ,附会政治内容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明茅维本《东坡先生全集》所载苏轼篇题《泗岸喜题》,宋本原貌应作《闻骡?试笔》或《骡?驿试笔》。所谓“试笔”,既指试写行为,也指在书写准备阶段所自由书写的诗文。以“试笔”为篇题,滥觞于晚唐郑谷的《试笔偶书》,并在宋人如范仲淹、欧阳修、苏轼、陆游等文士那里蔚然成风,《欧阳文忠公集》甚且专编《试笔》一卷。试笔作为日常书写情境,深度参与了宋人的日常书写与文献生成。试笔具有“书以自识”的个人化特点,承载着作者的生命意识,并被作者用来自抒情志与自述身世。以“试笔”为篇题的诗文大抵冲口而得,信手而成,初不加意,有着“偶然欲书”的舒展和自由,因此也最大限度地释放着试笔类诗文的文体自由,为诗人检点身心行止提供了宽松的文本空间。  相似文献   

12.
古代日本人在阅读古汉语文献时基本采取训读方式。时至今日,现代日本人已经难以继续古人的训读方式,因此采用了现代翻译。本文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中出现的相关例句为依据,从比较语言学的视角考察并分析多重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的“于”字的现代日译状况,以期从中探索出日本人对古汉语“于”字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详细分析了王念孙的《释大》的著述渊源和著述动机,指出王氏曾先后从韵部和义类、声母和义类角度整理过汉语雅诂词汇,有着全面整理汉语词汇的企图。从汉语语源研究史的角度对汉语语源的研究进行分期概述,把《释大》训诂理论作为这一历史的一个环节看待、详细探析了《释大》训诂理论的源与流。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地理学汉文西书为中韩两国引入了西方地理学的新知识点 ,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 ,仅仅在很小的学者圈子里形成了最初的“世界意识”,而远远没有使新知识成为中国人的地理常识 ,学者们也未能充分认识到地理学汉文西书的意义及其价值 ,没有学者能对西方地理学的新知识作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应战 ,从而建立起破除“虚幻环境”的“地理台阶”。而在清代中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处于低潮的时期 ,以洪大容为代表的韩国学人却通过对地理学汉文西书的钻研 ,以自己独创性的地球观念和对世界的认识 ,回应了西方地理学的学术挑战 ,使 1 8世纪地理观念的变革对于朝鲜文化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意义 ,而中国学者对西方地理学作出学术回应则已到了晚清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了。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黄泰岩教授的新著《美国市场和政府的组合与运作》一书已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他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系近三年的研究成果,并在回国后又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对初稿进行补充、加工和整理。可以说,它是作者潜心研究的结果。该书不同...  相似文献   

16.
《越绝书》被誉为“地方志”鼻祖,书中记载的吴越两国历史,为罕见的宝贵史料。该书反映的语言包含三大语料特点,具有三大语料价值:语料来源驳杂,与先秦汉魏典籍中语料多有重合,致使语料年代层次极为复杂,但通过相似语料中词汇的比对可以探求词汇演变史;语料具有地方性特色,掺杂古越语词汇及吴地方言词汇,可提取这部分语料作为汉魏时期民族语及方言的记录材料;语料中不见于同时代其他文献的若干新词新义,可为汉语史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材料,同时为字典或词典提供补正用例。  相似文献   

17.
以近年出土的竹简和帛书《老子》文本为依据,结合传统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整理了《老予》中“无”的众多涵义和用法。“无”在《老子》中是一个极重要的形而上的概念,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在宇宙生成论上虽“有”、“无”并举,但《老子》中更强调“无”的重要性;“道”与“无”在某些方面含义相同,但“道”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特征,是《老子》哲学思想最根本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由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胎产书》,是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15种古代医书之一。该书首篇虽仅400余字,但对理解该书全文和研究古代社会学、哲学、语言文字学都有参考价值。文章针对《胎产书》首篇在标点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该书在内容、结构和用韵等方面的特点,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9.
最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德育环境研究》一书,是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戴钢书博士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的最终成果。也是人民出版社编辑的《新世纪学术文丛》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该书中的德育是广义的,既包括道德教育,也包括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在对这种德育环境的研究中,该书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拓展,体  相似文献   

20.
范晔在《后汉书》中增设《党锢列传》并以之为核心对东汉的“党人”群体进行了记载。对于“党人”的编纂,范晔在《党锢列传》传首用长序、采谣谚来交代“党锢”的起因与经过,并以之提携全传,又择“三君、八俊”等核心“党人”为传主,以此展现“党锢之祸”的全貌,对于其他“党人”,则以类(德性)相从进行合传。范晔对东汉“党人”的这种编纂方式使其在《后汉书》中形成了以《党锢》为核心的“党人传”记载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党事”始末之主次线索清晰,“党锢”人物之行事编排严密,东汉后期之历史发展面貌丰富。同时,在相关传记中范晔又以大量史论表达了他对东汉“党锢之祸”影响东汉历史走向,以及东汉“党人”出处进退及其精神的看法。范晔对东汉党锢事件及人物的记载,最能体现他的历史编纂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