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惟敏在其《海浮山堂词稿引》中提到的《山堂缉稿》一般认为已经佚失,对其面貌也有不同的推测。本文认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珍藏的《海浮山堂诗文稿》,就是《山堂缉稿》。借助这部《山堂缉稿》,我们今天读到的冯惟敏的作品(杂剧、散曲除外)大为丰富。于是,以往冯惟敏研究中的许多问题有了重新认识的可能,对冯惟敏的分析也得以更加深入。《山堂缉稿》为冯惟敏研究、为明代的散曲、戏曲研究提供了更深厚的材料基础和论述空间。  相似文献   

2.
冯惟敏,作为明代的著名曲家,大家多重视他的散曲,而常常忽略他的杂剧.其实,他的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固然堪称有明一代的煌煌之作,而他的两部杂剧《不伏老》和《僧尼共犯》,亦被时人誉为“独为杰出”的佼佼上品.倘若说,冯惟敏的散曲,重在表现一位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正直坦荡的一生.那么他的杂剧,则在更广阔的意义上,反映了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生活追求的悲凉心态,以及社会观念的崭新变化.  相似文献   

3.
冯惟敏是明代著名散曲家,其坎坷的人生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散曲作品<海浮山堂词稿>的出现,在散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无论是体制方面,还是题材内容方面,都突破甚至超越了前代的散曲作品,为散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冯惟敏的散曲成就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4.
冯惟敏(151一1580?),字汝行,号海浮,临胞(今山东省临胸县)人,明代杰出的散曲和杂剧作家。著有散曲《海浮山堂词稿》,诗歌《石门集》,杂剧《不伏老》、《僧尼共犯》。近人散曲研究专家任半塘称赞“冯氏散曲,最有生气,最有魄力,为明曲中仅有之豪放一派”①。明朝洪武初年,朝廷发布命令,山东百姓每三户必须选一丁壮到辽东戍守。临胞冯思忠承担了这一任务,“遂家于广宁左卫”队今辽宁省北镇县)。冯氏家族在此生活了五世,大约在成化十四年(1478),五世孙惟敏的父亲冯格(字伯顺)降生,冯裕尚在年少,裕之父冯振便去世了(…  相似文献   

5.
张可久生平事迹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散曲史上 ,张可久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朱权把他称为“词林之宗匠” ,李开先把他和乔吉并称为“诗家之李杜”。他专力致于散曲 ,不惟作品数量最多 ,而且成就很高。关于张可久的生平事迹 ,前人已经论及。本文拟蹈前辈人之足迹 ,进一步考察其生平、经历 ,并对一些尚待廓清的问题加以辨识 ,提出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张可久虽是元代散曲名家 ,但生平仅见于元钟嗣成的《录鬼薄》。如明天一阁蓝格抄本载云 :张小山名可久 ,庆元人。路吏 ,转升民首领官。有《今乐府》 ,盛行于世 ;近有《吴盐》、《苏堤渔唱》。廖廖几句 ,对张可久的生平情况只…  相似文献   

6.
谢伯阳先生所编《全明散曲》是迄今为止收录明代散曲最多的集子,泽惠学林,功莫善焉。然而,明人文献资料浩如烟海,仍有不少散曲佚作有待搜罗。今新辑得《全明散曲》未收小令7支、套曲4套,并对《全明散曲》未及收录曲家之生平、著作等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7.
白朴,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戏剧作家、散曲家和词人。数百年来,特别是解放后的三十余年,有许多专家学者对白朴的生平,创作进行研究,但是对他的籍贯,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我所看到的资料,有四种看法: 其一,真定人。唐圭璋《全金元词》;“白朴,字太素,一字仁甫,号兰谷,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都认为白朴是真定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也认为白朴是真定人,但真定下注解为“今  相似文献   

8.
元代文人张鸣善,在杂剧、散曲、诗歌方面均有建树,其文学成就为时人所重。《太和正音谱》以张鸣善词入最上品,并称誉"诚一代之作手,宜为前列。",然岁月既久,被后人遗忘,以至湮没无闻,加之作品大量散佚,对他的考察更属空白领域,只有少数元代书籍略有提及,关于他的个案研究论文目前尚未发现。张鸣善现存作品仅有少量散曲和诗歌,但从中可以大致窥其艺术风格及其成就。文章根据现存的文献资料对张鸣善作一论述,初步考证了他的生平,并对他的作品尤其是散曲进行了详细解读,诗歌则从略。  相似文献   

9.
马致远是元代曲家中卓然一家,他不仅作有人称“元曲第一”的《汉宫秋》,而且散曲创作较杂剧更为丰富。分析研究他的散曲,有助于了解他的生平思想及其艺术创作特色,也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他的杂剧。一马致远的散曲,《全元散曲》收小令一百一十五首,套数十六篇,残套七篇,明抄《阳春白雪》尚有残存六篇套曲。这些散  相似文献   

10.
《词馀选》是吴梅在北京大学任教时配合《词馀讲义》而编发的作品教材。1922年秋吴梅到东南大学任教后,仍以《词馀讲义》(改名《曲学通论》)作为教材,但没有再开讲《词馀选》课程,所以这部书稿没有再印。北大图书馆没有收藏,在各种传记及书目里也从未提及。今从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胡小石教授遗存的图籍中发现此书,可以说是为曲学大师吴梅的研究提供了一份新资料。这是吴梅在1919年至1920年印发给北大文科三年级学生的油印讲义,共172页。内容是元明散曲选讲,以套曲为主。本文介绍了选目和编排体例,与《全元散曲》和《全明散曲》在题目、宫调、作者、字句方面作了些考核,并附有三帧书影。  相似文献   

11.
张养浩是一位博洽多能的文学家。其著述极丰,有政论集《三事忠告》三十篇;诗文集《归田类稿》二十二卷;散曲集《云庄乐府》。作为政论作家,他被时人称道“卓乎有所见,而不杂于权术”、“确乎有所守,而不夺于势利”、“慎举(夹刂)言,人所难言,……虽令尹子文之忠,不及此也”;作为诗文作家,他被时人称为“魁杰”,其作“千载而下,凛有生气”,“卓然可传”;作为豪放派散曲作家,他被后人誉为“博学硕德”,“言真理到,和而不流,诚为治世安乐之音也”。然而,对这样一位名人作家,以往的研究却极为薄弱,解放后出的各种文学史仅提到他的个别散曲,寥寥数行,迄今为止研究张养浩的论文也不过十来篇,且多数集中到[山坡羊]《潼关怀古》等个别散曲的赏析上。  相似文献   

12.
冯惟敏创作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作家冯惟敏 ,在散曲、杂剧、诗赋创作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其散曲成就尤为杰出 ,并由此而成为元明散曲的殿军  相似文献   

13.
昆腔兴起,首先采用的是梁辰鱼。他作剧曲《浣纱记》诉诸场上,作散曲《江东白苎》吟咏推广。他的散曲开创了晚明一派,形成了散曲创作的独特风格,自成一体:"白苎体"。他"以词入曲"的结构方法,典雅绮丽的语言风格,集曲翻调的宫调体式,对后来曲家影响颇大。但他散曲创作中出现的弊病如词藻浓艳、格律不协、意脉阻滞,也多为人所诟病。  相似文献   

14.
“元人散曲,作者至多,其词清新俊逸,与唐诗宋词可以鼎足。”(《吴梅戏曲论文集》第137页)然散曲研究,起步既晚,诚不若杂剧倍受青睐,更遑论与唐诗宋词并重。之所以如此,要在资科匮乏。元之散曲选本,流传至今者仅有《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梨园按试乐府新声》、《类聚名贤乐府群玉》四种而已,曲之别集而流传者亦仅有张可久、乔吉、张养浩、汤式四家,且后者已属明人。殆至今之治曲名家隋树森先生殚精竭虑编成《金元散曲》,读者始知元人小令竟存3853首,套数457套之多。是谓元人散曲之蔚然大观。然而作者意在“冀得元代散曲之全”,并无注释,一般读者仍难甚解。有鉴于此,不少学者亦曾尝试选注元人散曲,付梓问世者并非罕见。诸如《元人散曲选注》(王季思)、《元人散曲选》(羊春秋)、《元散曲选析》(傅正谷)、《西湖散曲选》(吴战垒)、《元人小令选》(卢润祥)、《元人小令二百首》(王瑛),亦各具特色。对  相似文献   

15.
陈铎是明代中叶散曲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大家,他开拓了明散曲的另一个新视野:关注市井人物及市井风俗。在他的《滑稽余韵》和《秋碧轩稿》两部散曲集中,第一次将手工业者、工商业者、市民阶层等众多底层人物展现于世人面前,可谓是一幅明代中叶的"清明上河图"。试将其分为行业系列、职业系列和绘世系列分别加以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6.
【说明】一、这份“系年”主要依据《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王国华、赵万里编,194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王国维全集·书信》(吴泽主编,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王国维《人间词甲稿》1906年原刊影印件、《人间词乙稿》1907年原刊复印件、王国维《人间词》1909年手抄稿、王国维《人间词话》原稿复印件、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王静安先生著述目录》(载1928年4月清华学校研究院编辑的《国学论丛》第一卷第三号,即《王静安先生纪念号》)、王乃誉《日记》手稿、王高明等编《王忠悫公哀挽录》(1927年7月出版),并参稽王德毅《王国维年谱》、甘孺《永丰乡人行年录》  相似文献   

17.
元代文人张鸣善,在杂剧、散曲、诗歌方面均有建树,其文学成就为时人所重。《太和正音谱》以张鸣善词人最上品。并称誉“诫一代之作手,宜为前列。”,然岁月既久,被后人遗忘,以至湮没无闻,加之作品大量散佚,对他的考察更属空白领域,只有少数元代书籍略有提及,关于他的个案研究论文目前尚未发现。张鸣善现存作品仅有少量散曲和诗歌,但从中可以大致窥其艺术风格及其成就。文章根据现存的文献资料对张鸣善作一论述,初步考证了他的生平,并对他的作品尤其是散曲进行了详细解读,诗歌则从略。  相似文献   

18.
谢元淮年表     
谢元淮(1784-1867?)字钧绪,号默卿,湖北松滋人。他参加了陶澍所主持的淮北票盐改革,后来又主持了淮南票盐改革,有效地解决了清代中期盐政荒敝的局面。道光二十四年,谢元淮将《九宫大成》所收的词乐谱辑录为《碎金词谱》,后来又用昆曲唱词,编纂了新一版的《碎金词谱》,使词得以重新传唱,谢元淮还有散曲、词谱、诗词等著作,于文学、政绩都是一位值得关注的人。  相似文献   

19.
周邦彦的著作,旧有《清真先生文集》、《清真杂著》、《操缦集》等,可惜都失传了。其词集则有《片玉集》,或名《清真集》,又名《周美成词》等十余种,流传较广。他的诗文均有其特殊成就,但为其词名所掩,后人少有知之者,这对研究周邦彦的生平、思想、艺术等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周邦彦的诗,陈郁说它“自经史中流出,当时  相似文献   

20.
元散曲做为一代新的诗歌样式,在艺术上,是与唐诗、宋词“不共时”的“佳味”。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序》把杂剧、散曲比做风味独特的“蛤蜊”,说:“吾党且啖蛤蜊,别与知味者道。”散曲作家王举之,也提出了散曲的“蛤蜊”风味。他的一首[折桂令]《赠胡存善》写道:“问蛤蜊风致何如?秀出乾坤,功在诗书。”可见元人已认为散曲有艺术上别具风味,不同于以前的诗、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