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列维纳斯致力于他者,认为他者之他异性是绝对的。这一伦理筹划势必影响其美学论述。美善之争弥久,以伦理形而上学为第一哲学的列维纳斯关于美学的论述回应应答其伦理筹划。美学应当在列维纳斯的伦理中占有根本性位置。  相似文献   

2.
列维纳斯是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他提出的伦理学是第一哲学的观点在西方思想界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列维纳斯的思想来观照翻译研究,我们认为翻译具有伦理优先性的特征。而列维纳斯思想较之哈贝马斯的交往伦理更加切合翻译的实际,因而也更加适合作为翻译伦理学建构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德国古典哲学是列维纳斯新形而上学的一个来源,但是前者对后者的启示是有限的,并且这种启示有可能包含着误读。这体现为列维纳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中“异”、“非存在”和“外存在”等思想的借鉴,从而造就了其注重“价值论-伦理学”的独特形而上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西方哲学的主流传统是观念论或唯心论,具有强烈的理论化倾向.作为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延续并强化了这种倾向;而作为德国现象学在法国的传播者的列维纳斯却批判这种倾向.他先是借助于具有一定实践倾向的海德格尔式存在论来读解胡塞尔的认识论哲学,进而批判胡塞尔哲学的强烈理论化倾向以及海德格尔哲学隐含的理论化倾向,在创造性误读胡塞尔直观理论的基础上,最终提出了现象学的实践转向要求.而在政治学和伦理学这两门主要的实践哲学中,列维纳斯主张伦理优先于政治.  相似文献   

5.
传统形而上学以本体论为基础,以追求“同一”和“总体”为导向,但这种形而上学严重漠视了他者不可还原的他性,具有一种内在的暴力倾向。莱维纳斯从柏拉图和笛卡尔身上看到了超越存在和内在性的可能性,在现象学的帮助下,通过对他者的“脸”的分析,建立起伦理是第一哲学的原则。这种伦理的形而上学主张他者优先,伦理先于真理,责任重于自由。在德里达的批判下,莱维纳斯后期在语言的向度上重塑伦理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6.
自现象学练习开始,列维纳斯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走出自我,走出“我思”.在他看来,在自我内部虽可窥见他人,但这并非彻底的“异质性”他人.通过对艺术“异域感”的描述,列维纳斯发现了走向“他者”的可能.他从“异质性”中看到了“他人”,也看到了未来和自由.对列维纳斯来说,爱是朝向他者、朝向邻人的普泛化“爱欲”,它保护他人、保护相异性,“爱”和“欲望”暗示了超越自我和走向他者的可能性.追根溯源,从“直觉”(感觉)出发,列维纳斯发现“异质性”,并最终释放了无限的、绝对的他者.列维纳斯认为,只有“他者”才是真正的自由和未来;他从形而上学中呼唤伦理关系,呼唤无限他者的无限性,呼唤与他人的非暴力关系.  相似文献   

7.
莱维纳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对本体论的批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法国哲学家莱维纳斯认为西方哲学的特征在于本体论传统 ,这种传统漠视“他者”的他性 ,而追求同一性 ,其现实的后果导致欧洲现代的种种危机。莱维纳斯强调他者的绝对性 ,认为与他者关系的伦理学先于本体论 ,是第一哲学。而理解伦理学的首要性要从他人之脸入手。作为本体论的哲学正在趋向终结 ,而当我们学会聆听他者的声音时 ,哲学将迎来它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8.
西方哲学传统中的欲望是对于自我需求的满足,因而是内在性的.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提出的"形而上学的欲望"是对传统西方哲学内在性的抵抗,从而实现欲望的外在性以满足绝对他者.从传统西方哲学欲望概念入手概括思想史上欲望的内在性特征,继而分析列维纳斯的形而上学欲望的外在性特点,最终以爱欲为形而上学欲望典型而实现对于传统欲望内在性的超越,以满足绝对他者.  相似文献   

9.
列维纳斯与德里达是当代法国两个影响广泛的哲学家。列维纳斯是最早将现象学引入法国的学者之一,但他在部分保留现象学遗产的同时渐渐远离了现象学并提出了以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基本构想。德里达在论题、方法和策略方面受到列维纳斯的持久影响。他也通过对列维纳斯的温和批评促进了列维纳斯思想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德里达还运用了自己精心提出的解构策略。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同一"、"他者"、"暴力"和"存在"等概念揭示列维纳斯与德里达是如何相互批评、相互影响和相互激励的。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和存在论本来是一脉相承的,但勒维纳斯通过对“超越”的论述,把二者区分开来,认为存在论实际上是从自我出发的一种权力理论,而形而上学由于是从他人开始的“存在论之外”的思想,因此不仅逃避了权力,而且确立了伦理学的可能性。本文认为,鉴于西方思想长期以来陷入了存在论和知识论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勒维纳斯的这个思想对当代西方哲学就具有了重要意义,并对后现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的动机是克服自笛卡尔以来的现代哲学的“内在化”的危机,试图通过意识的意向性构造特征也克服内在性与超越性之间的分裂和对立,并且提出了“内在性中的超越性”思想。但在列维纳斯看来,胡塞尔不仅没有克服现代哲学的“内在化”的危机,反而将这种内在性的逻辑推向了极端,以至于使得任何超越性都变成意识的意向性构造成就,也就是说,将一切超越性都内在化了。在这个意义上,列维纳斯将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看成是一种否定外在性、超越性或他者的“总体性哲学”。通过对于胡塞尔的“内在性中的超越性”思想的批评和改造,列维纳斯将内在性和超越性严格区分开来,并且提出了一种彻底的超越性或无限性思想。首先,他对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进行改造,将作为内在性从意识和表象的领域改造为一个包含了享受和家政的“自我主义”领域。然后,他将这种内在性的“自我主义”逻辑推到了极端,由此揭示出了一个不能被内在性领域所包容的纯粹外在性、超越性或者他者的伦理领域。但本文认为,列维纳斯并没有令人信服地阐述这种纯粹的超越性或他者的伦理维度如何显现,因为任何显现都是一种内在化。  相似文献   

12.
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一直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议题.以法国哲学家埃马纽尔·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来解读《等待野蛮人》中自我与他者的伦理关系,可以揭示出库切向读者传达的伦理启示:只有自我走向他者、承担起对他者的伦理责任,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正义与和平.  相似文献   

13.
勒维纳斯哲学的全部努力是企图把伦理学确立为第一哲学,而在他看来,要建立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首先要摧毁存在论哲学,所以他对存在论哲学的理论根据及其后果进行了清理和批判.他认为,正是他人的出现使存在论置身于可疑的境地,也正是他人的出现,伦理学才得以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4.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阐释王弼的贵“无”哲学。认为王弼关于“德”、“道”关系的论述是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 ;而他的“本末有无”之辩则是“道德”论的形而上学基础 ;“崇本息末 ,以无为本”的观点则是他哲学发展的必然结论。王弼的伦理学为先秦以来的儒家伦理理想摆脱繁琐虚伪的经学 ,开辟新境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上承先秦儒家 ,下启宋明理学 ,是儒家伦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列维纳斯认为,他者的面容作为一种昭示着无限的自我表达者先于并且超越自我,它规定了主体的基本伦理维度并且传递出“汝勿杀”的道德律令。倘若将列维纳斯他者伦理中解构同一化的倾向彻底推进,并进一步清理其理论中人类优先性立场的残余,则可以提出动物面容的问题。思考动物的面容有助于消除功利主义生态伦理以人衡量动物或者生态整体主义伦理观忽视具体生活情境差异性的不足,使生态伦理由“自我—他者”转向“他者—自我—他者”的思考路径,从人赋予非人类他者伦理地位的介入式生态伦理,转向一种人最小限度地干预非人类他者的消解主义式生态伦理,并且使生态伦理建立在以培养人的健全感性为目标的生态美学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主体性是西方哲学研究的主题,主体性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主体实体化到主体性反思的历程。在主体性反思的阶段,休谟、康德以及法国的结构主义者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列维纳斯从存在论角度阐释的主体性反思往往被忽略。列维纳斯运用存在、时间等概念阐释了存在只能置放于主体意识的瞬间,在瞬间中获得肯定性的真正存在。然而这种通过意识置放的存在也陷入了绝对化的形而上学,因为主体、存在、瞬间的结合建构了自身指涉的同一性,限制了主体、存在外在化的可能,因此列维纳斯通过存在论层面的主体性反思揭示出了主体性存在论的局限性,提出要走向他者。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西方哲学中,存在问题一直被当作是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因此存在论也被视为是哲学中的基础部分甚至是第一哲学;但是勒维纳斯却质疑存在的这种优先性,并深入批判了存在作为一种普遍匿名的中性力量对于每一个独一的存在者尤其是作为绝对他者的他人所具有的暴力。与之相应,通过对我们与一个面容相遇的经验的考察,勒维纳斯揭示了作为绝对他者的他人的不可还原性和在哲学上的优先地位,论证了自我如何在其前史中已经成为他人的替代、因此对于他人早已具有一种“无端的”责任。所以,我对于他人的关系首先应当是伦理关系而非存在关系。这样,伦理学在勒维纳斯那里就成了第一哲学,而非奠基在存在论之上的一个哲学分支。  相似文献   

18.
《受害者》是美国作家和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的早期代表作。本文借助列维纳斯的哲学对《受害者》进行解读,从他者作为神秘的存在和责任先于自由两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该小说的主人公利文撒尔是一个具有他者伦理特征的人物。  相似文献   

19.
"二战"以后,法国哲学中最为重要的话题之一就是讨论如何建立新的伦理。在此背景下,列维纳斯提出以他者理论来重新认识言说、责任和主体。语言是自我和他者发生关系的主要场所,言说具有前本源性,是接近他者的运动。列维纳斯主张通过所说向言说还原的方式去认识言说的这种前本源性。在言说中,自我被暴露在他者面前,在对他者的回应中形成了责任关系。主体首先作为责任的承担者出现,其不仅要承担起自我的责任,还要承担起对他者的无限责任。这一思想是对近代哲学主体思想的一次批判,也是对伦理思想的一次重大的反思和重建。  相似文献   

20.
承认问题是当代哲学社会学的重要问题。与黑格尔之后的社会承认理论强调自我通过他人的承认而获得自我意识不同,列维纳斯提出了一种被动的非对称的承认概念,主张自我在承认他人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意识。承认是一次被动的形而上的冒险,其本质是对他人的无条件的尊重与责任。列维纳斯通过对他人的无条件的尊重与责任而将承认概念导向了伦理的至善性与神圣性。承认他人是困难的,但它是人成为伦理性的人(而非理性动物)的必经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