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质疑、辨析了"文化侵略"论,肯定了西方近代在华文化活动的价值,文章的基本观点是:试图厘清文化侵略与国家主权的关系,并与是否存在思想文化之互动联在一起.近代西方在华的基督教文化活动不存在强制个人接受的问题,因此不属于文化侵略.真正的文化侵略、文化殖民是与文化专制、文化强权连在一起的,文化侵略、文化殖民不过是将文化专制推广到异国而已,没有文化专制,就没有文化侵略与文化殖民.  相似文献   

2.
以当代美国文化为中心的西方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多维影响。西方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解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抵御西方文化的侵略;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弱化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在保护、继承、弘扬与发展广西各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做了大量工作,但必须在与时俱进中发展。"承认、尊重、保护、挖掘、整理"这十个相辅相成,"抢救与保护"在当前应该是前提。弘扬民族文化是涉及增强民族团结大业。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先进文化的发展与延续。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的关于道教的态度是在西方话语背景之下对道教的判断,他的文化心态是在西方文化殖民的背景之下对待西方宗教话语的被迫接受和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弱化,其目的是回应西方的政治和文化侵略,以说明中国文化的非宗教性或理性特征,其背后的动机是国家主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客观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旅游发展全球化、现代化的潮流下,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究竟是对文化的保护,还是对文化的破坏?对此各方争论不一.借助西方文化人类学、旅游人类学的舞台真实理论,从民族文化旅游主客双方的心理角度出发,对"看什么"和"给看什么"进行剖析,探索民族文化旅游中文化表演的舞台真实性问题,以期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新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彰显民族文化多样性、实现民族文化认同、维系民族团结与维护本土文化主权等当代价值。针对当前新疆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面临"域外强势体育文化渗透、项目本体文化异化、传承保护后继乏人、现代域外文明冲击、传承保护意识淡薄、传媒资源整合模式相对单一"等困境,新疆应当加强品牌建设,实现本土文化的传承与价值认同;强调与域外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同时,实现"和而不同";培育适宜生存环境,呼吁政府与公众增强保护意识;构建文化传播媒介与平台,引导规范社会参与;推进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扩充练习人口基数;重视民间传承人培养,有效规避民族传统体育跨文化传播的"文化折扣"。  相似文献   

7.
尽管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旅游开发的"第一推动力",但是由于经济落后,认识不够及生产、生活方式突变等原因,民族旅游地传统文化仍在流失,为了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旅游开发中,我们必须坚持"居民第一、游客第二"、开发中保护和整体性保护三原则。  相似文献   

8.
在民族文化保护及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驱动下,民族传统节庆被视为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平台以及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载体.本文以羌族"瓦尔俄足节"为例,探讨依托传统节庆构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平台时传统节庆应具备的文化特征要素及产业结合度条件.  相似文献   

9.
后殖民主义者认为西方在进行文化侵略时,扭曲了东方民族的文化身份。我国作为一个典型的东方民族国家也未能幸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存在民族文化身份扭曲的问题。我们力图结合维特根斯坦的世界图式思想,从对一些观念的误读和社会现实出发,分析我国民族文化身份扭曲的主要原因,以期对我国民族文化身份的重塑、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良好交融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数百年是"西方"向"诸民族"的文化转型过程,而西方启蒙思潮为各民族国家积累新的文化资本奠定了现代思想的基础。17—18世纪以来,西方诸国俗语文学的经典建构既是启蒙思想运动的一部分,也是现代西方诸民族文化转型的重要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民族语言体制化和俗语文学经典化是西方"诸民族"文化转型的重要步骤;而各民族国家的文学经典建构既是民族文化资本的积累过程,也是现代西方文学新纪元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特别是甲午战后,日本侵略者与军事、政治、经济侵略相结合,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其目的在于培养日本侵略分子和“日奴”、蒐集情报、制造侵华有理舆论,以利于“大陆政策”的推进。其主要途径有四:一是通过东亚同文会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二是通过同仁会开展医疗保健活动;  相似文献   

12.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分析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边缘性文化群落的特征入手, 论述了该地区文化力的孱弱及其对民族经济的壁垒性制约。为进一步说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途径决定其未来的民族命运, 文章从宗教现代化、文化多元性及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等三个角度, 阐述了这场文化转型的深刻矛盾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而词汇是反映民族文化的最本质要素之一。准确把握具有文化特征的词汇是推进文化渗透教学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就俄语专业教学阐述了导入词汇文化知识的原则、内容、方法,从而促进中俄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竞争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提升本国的文化竞争力的一项有效途径就是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从而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双赢。  相似文献   

15.
只有根植于本位文化的民族传统,才能思考"花木兰"文化现象的本土文化原型和时空场景,弄清楚来龙去脉和文化变迁。本文以新文化地理学为思考背景,剖析"我者"眼中的《花木兰》历史场景、地理场景、民族场景、后现代场景等。并从异文化角度出发,认为"他者"眼中的《花木兰》有另类文化解读:美国人眼中的花木兰不同于中国人眼中的花木兰,她实际上是男人眼中的女英雄。在以西方国家的优势文化为主导的全球化冲击下,我们需要保持文化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融合,探索文化融合主题和共享,最后实现文化大同。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撞击融和 ,必然带来社会思潮的昂进与嬗变。二十世纪初与末东西方文化的两次论争 ,带来了中国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然而 ,对于“文化”这一概念 ,论争双方始终没有统一的定义界说与逻辑前提。文化之间的比较论争 ,由于民族文化所给定的价值取向、思维习惯、行为预期与个性心理的不同 ,从而形成迥异的文化心态。重塑民族新的文化人格 ,端正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取的文化态度 ,是消除学术争执与解决民族现实问题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出现的,这是人们意识到文化多样性存在的重要性,同时对自己民族国家传统文化反思及寻根的结果。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际上是不同国家"文化自觉"的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区别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个形而下的、具体的文物,它首先是一种观念,是一种认识,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观念和意识形态是流动的、变化的和活态的,严格说它不是遗产,也不是过去了的产物,而是还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一点,并有意识地去认识它,纪录它,研究它,传承它,发展它,并让它成为当今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当今文化发展的基础,以及当今文化创新的资源,成为中国"文化自觉"中的一种教育方式,那么有关它的保护工作就有可能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一个起点,也可能成为中国创意产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近年日本右翼势力公开宣称日本在东北的殖民教育统治促进了“东北教育现代化”,这种“侵略有功论”抹煞了历史的真实,日本帝国主义在伪满洲国实施的文化教育是一种思想渗透和文化侵略,目的在于建立以日本文化为本位的殖民地文化,培养忠于日本侵略者的顺民和为其掠夺资源的劳动力,使中国永远成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它摧残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造成了中国一段时期内文化教育的落后。反思这段历史留给我们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当具有静守性、中和性的中国文化遭遇具有攻击性、开拓性的资本主义文化时,我们应采取纵、横交叉式的中国态度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批判性的交流和融合,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争夺中建立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发扬光大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