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学钧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25-28
"妖"与"魔"是两种不同的观念,前者为中国所固有,后者是随汉译佛经入华的外来观念。但是,《西游记》却按统一的中国世俗女性美观念将女妖、女魔和西梁女王一样想象、塑造为中国式的小脚美女。其中尤对女魔罗刹女寄寓同情,描写她遭受中国式家庭妇女可能遭受的三大根本不幸,赞她在"经藏中万古流名"。由此可证,《西游记》其实是以统一的世俗性叙事观点,借女妖、女魔之名编撰自以为有意味的世俗女子故事,同时也可证作者的佛学常识极为匮乏。 相似文献
2.
褚大庆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
《西游记》中的女神、女人、女妖构成了一组独特的女性形象系列。这一组女性形象系列,又恰好对应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中女性人格的超我、自我和本我。换言之,作者分别以女神、女人和女妖作为形式载体,立体化地营造了别具一格的女性世界。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在明清小说中是罕见的,体现了作者一定的创作高度。 相似文献
3.
陈吉荣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56-61
中西方文学中都有女妖形象的原型,其共同点是既充满诱惑又让人恐惧。《聊斋志异》的女妖形象与《三言》故事中的女妖形象都被称为“中国妖姬”。这些形象形态各异,暗示了一种有别于以被动和服从为特征的新儒学典型的反抗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主义的特点。对这些女妖形象进行英译时。也自然带有女性主义翻译的特点。具体体现于三个方面:场景解读、心理细节和诗性描述。 相似文献
4.
刘志华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5(3):75-77
为了迎合市民的审美趣味和猎奇心理,宋元话本中出现了许多以女妖魅人的烟粉灵怪故事,塑造了一系列摇曳多姿、个性鲜明的女妖形象。虽然这些女妖形象各具风采,但若将她们放在一起考察,就会发现她们的一些共同形象特征和共有的文化内涵,而且从这些被妖魔化了的女性身上还可以窥到男权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娄红岩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3-25
《西游记》中刻画了众多道士形象,其中有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太上老君,有卖弄权术、荼毒生灵的妖道,还有道法高超、气度不凡的地仙之祖镇元大仙.本文通过解读这些道士形象,试图挖掘其中蕴涵的文化意蕴:一是明代道教日趋世俗化;二是明代儒释道合流的大环境;三是明代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6.
李德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5(6):26-29
五行观念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它对古代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西游记》中,从孙悟空的生长环境到其人生遭遇,无不存在五行观念的强大影响。不但如此,唐僧师徒取经队伍的组合次序及各自的性格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参照五行模式而来。甚至在妖魔的世界中,五行观念的影响也是处处存在。 相似文献
7.
落魄文人的白日梦——《聊斋志异》女妖故事中的男性心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世才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5):97-99
<聊斋志异>中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生动、美艳绝伦的女妖形象,是男性视野中充满男权意识而又寄托着蒲松龄无限希望的文化栽体.探析故事所表现的男性心情,旨在更准确地理解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创作动机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王镇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3):28-31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尽管是一部神魔小说,却能直接折射出社会百态,充分反映吴承恩的人生经验和社会感悟。作者的思想意识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作者在书中有意识地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并通过她们表达弱势群体的人生诉求,强调公共关怀和社会和谐,希冀社会变迁,诠释儒家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具有相当的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西游记》和其他三部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一起被誉为四大名著。《西游记》塑造最为成功的是孙悟空的形象。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及这一光辉灿烂的文学形象:孙悟空形象的产生及发展,思想性格特征,审美特质及审美内涵,说明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代表着中国古典幻想小说人物形象描绘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0.
就《西游记》的外在形态及内部特质来看,该小说具有浓厚的狂欢化色彩.小说中众多的狂欢场面,呈现出一种乌托邦式的氛围;狂欢化的因素表现在叙事上,是时空的扩张和"脱冕"——"加冕"的结构;表现在形象塑造上,则是正与邪、奇与俗、崇高与粗鄙的统一;在语言风格上,则是嬉笑怒骂、讽刺模拟,将严肃与诙谐融为一体,展现了狂欢化小说语言的... 相似文献
11.
杨海波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8-20
《西游记》在总体艺术构思、具体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达到了幻和真、虚和实的辩正统一,正是这种艺术辩证法使《西游记》在众多的神魔小说中独树一帜,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三教归一"、"万法……归一";"三教归一"归于"佛","万法……归一"归于"心"。而心即佛,佛即空。"孙悟空"即"心悟空",为"归一"之象征,也就是说"悟空"为"归一"之旨。《西游记》由"归一"而至于"悟空",是一部糅合儒、道"归一"于佛教色空而以"治心"淑世的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13.
张淑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4(3):70-73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塑造了众多的典型形象,作品体现的思想也是多元化的。《西游记》塑造了各种女性形象,体现了男权文化的特点,即对女性的歪曲和歧视,以及作者从男权文化背景下的男权视角出发,把女性塑造成了色欲、食欲、情欲的化身,从而显出吴承恩作为男权文化中的一位男性作家,摆脱不了已成为骨髓血液的宗法文化积淀的制约,不可能脱离所处时代和整个民族心理去制作,具有视女人为祸水这一落后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是一部以唐僧取经故事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它以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为线索, 描写师徒历尽千辛万苦取经的故事,其中包含着厚重的教育寓意。本文论述了小说中的教育思想,总结了小说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张云雷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48-49
《西游记》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以儒家的价值取向为评判人和事的标准,通过描写被儒化了的西天取经的故事和人物,显示以儒家为主体的人格精神,以此来表达一种"中庸"的人生理念,倡导一种理想的社会伦理道德,《西游记》是儒家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6.
伍林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Z1)
《西游记》中的沙僧,老实善良、埋头苦干、任劳任怨、默默奉献,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同时,他又循规蹈矩、驯顺服从、明哲保身,具有浓厚的奴性意识。这一形象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又表现了农耕文明背景下普通民众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7.
程日同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0):11-15
消解精神是《西游记》自由精神的重要表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上解构既定观念,形式上采用玩世性的游戏笔墨。所谓既定观念,主要包括构成《西游记》思想基础的儒道佛等观念;所谓玩世性的游戏笔墨,因其玩世的不严肃性,而具有了消解意义,主要包括具有戏谑、幽默、闹剧和童话特征的形式。这种消解精神,主要源自《西游记》写“心”的特征和人物如孙悟空市民式的浪漫与自信。 相似文献
18.
王镇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尽管是一部美仑美奂的神魔小说,却能直接折射出人间百态,充分反映吴承恩的人生经验和社会感触。因为作者的思想意识深受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作者在书中有意识地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并通过她们诠释了鲜明独特的传统意蕴和审美意义,对小说的巨大成功显然具有特殊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齐慧源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28-32
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虽然不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但由于它人物特征鲜明,形象千奇百怪,情节妙趣横生,曲折离奇,语言明快活泼、幽默风趣,展现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童真世界,表现出了童真稚拙之美、谐趣欢愉之美、变幻神奇之美等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显露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无穷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也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创作思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