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莎红的晚期作品《边寨曲》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民歌素养,走出了一条将诗歌的外形节奏和诗人的情感节奏融合起来的创作之路。《边寨曲》的外形节奏,表现为基本整齐的诗节,参差不齐的句式,富于变化的声调,而从诗歌反映出来的情感来讲,节奏实际上就是诗人情感的流动:情感激越,节奏就快,诗中仄声就多;情感舒缓,节奏就慢,诗中平声就多。莎红的探索,为新诗沿着民族化,现代化的道路健康地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周民族具有根深蒂固的独特农耕文化精神 ,这种文化精神以强大的力量鼓荡着该民族一代一代的人们去适应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大而言之 ,他们的情感生命在一年中可分为春、秋两大节奏 ,这是由农事活动以春、秋为两大节奏决定的。小而言之 ,他们一天内的生活、行为、情感、心理都不可违背地分为早、晚两大节奏 ,这又是农业人生自觉遵守大自然的运行规律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的必然结果。关于这一切 ,我们都可以从《诗经》中看得很清楚。  相似文献   

3.
中国最古老的音乐艺术起源于人类劳动活动过程中有节奏的敲击动作。由于敲击乐器更有利于表现节奏,节奏艺术的成熟也就必然先于旋律。所以,先秦时期的音乐是以节奏为主要因素的音乐形式。音乐等级化的制定,产生了我国最早的乐队编制,并初步向专业化迈进。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诞生,标志着中国音乐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  相似文献   

4.
<正>阅读是我们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而且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有更多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这对于提升我们的文学审美是有重要价值的。《诗经》作为我国传统文学的经典,其艺术性、文学性是不言而喻的,深入阅读《诗经》,感悟《诗经》的具体内容,这对于提升我们的文学修养和语文综合水准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5.
《诗经》与《楚辞》,各自的风格特色是鲜明的,语言方面也不例外。然而由于她们使用同一种语言,又同属诗体文学作品,加上楚地士人时中原文化采取自觉学习的态度,所以两部作品在语言的某些方面又呈现出近似的状态。例如在句法上就有相当多的一致性。本文具体比较了两郑诗作的节奏、关联词的运用、并列结构及其他句法现象,试图从一个角度说明《诗》《骚》的传承情况。  相似文献   

6.
诗歌翻译用韵与否是学术界悬而未决的问题 ,但对于《诗经》而言 ,行文达到同样水准的译诗中 ,韵体可为上品。这是因为《诗经》有其特殊性 :音韵合谐 ,节奏齐整 ,加之迭章手法 ,使诗歌首首有韵 ;其体裁与音乐相配 ,因而诗歌可以配乐吟唱。而且 ,其中的诗歌起初是靠口头传诵而得以流传。通过对《小雅·采薇》的 3种非韵体译文和 4种韵体译文管窥《诗经》翻译的韵脚处理得失 ,阐述了音韵美在《诗经》翻译中造就音乐美和赋予生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就许廷桂《〈诗经〉编者新说》一文提出商榷意见。许说《诗经》系“宣王肇始,平王编成”缺乏依据。《诗经》中为数不少的作品,分明产生在平王之后,孔子补编亦难自圆其说;“季札观乐”对史料有拣择、虚拟,不能据此认定襄公二十九年就有《诗》的定本而否定孔子删《诗》。许说《诗》乐是结合在一起的观点,也与史实不合。我国古代音乐发达很早,并非长期与诗、舞纠结而存在,《诗》被采合乐只是其中部分篇什。  相似文献   

8.
《诗经》的宴饮诗反映出仁爱精神与道德理性在周代文明中成长了起来,它塑造了情感兴发的诗教传统以及即生活即宗教的儒家人本精神。在《诗经》的宴饮活动中,重在情感抒发的“乐”与重视人伦秩序的“礼”统一成为儒学的文化特质。《诗经》中情感兴发为开端的诗教精神与《易传》中忧患敬畏为开端的教化思路,共同构成了儒家的教化传统。《诗经》的礼乐精神,经过情感本体论的现代诠释,可以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美学之维。  相似文献   

9.
小说节奏是小说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对现代意识流小说尤其如此。英国现代小说家弗吉尼亚·吴尔夫在其小说《达罗卫夫人》中 ,通过主导意象海浪揭示人物内心的情感波澜 ,从而创造了诗一般的小说节奏 ,使得整个小说像一首人物情感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10.
《诗经》诗并非指《诗经》一书中的三百篇作品,而是指后世在诗歌创作领域形成的以《诗经》为核心题材的诗作。依据创作宗旨与表现形态的差异,可分为集《诗》诗、《诗》事诗与论《诗》诗三类。集《诗》诗的出现是引经之习、用典之风、拟古之作三种因素的合力作用造成的。《诗》事诗的内容或是吟咏《诗经》一书,敷衍其篇章意旨,或是铺叙读《诗》所感,颂扬圣人之心,还有续补六笙诗之作。论《诗》诗的内容则或是专论《诗经》之技法特色,或是偏重以《诗》为法,阐述诗学原理。三者共同构成了《诗经》文学影响的一个具体层面。  相似文献   

11.
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在于其具有韵律与节奏追求。这种追求由于兼备了构成诗歌意义的特质,而与音乐、舞蹈对节奏的追求呈现出明显的不同。诗歌作品的节奏从本质上说是人类自身节奏感的一种外化表现。人类自身节奏感是以二节拍为主要形式特征的节奏,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在人类生活与劳动过程中逐渐积淀与进化,衍生出三节拍、四节拍等多种样式,并且逐渐具有了社会文化学与美学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释为:“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是雅正。”这个“雅正”不仅包括《诗经》之情思,而且也涵盖《诗经》之言语和《诗经》之音乐。有些学者仅仅片面理解《诗经》雅正中和的思想情感,忽视了其文本存在的多重内涵,应当立足文本,考索文献史料,还原《诗经》时代的历史风貌,进一步澄清人们一直以来对“思无邪”理解的疏漏和误解。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众多的各类句尾语气词究竟是原诗中固有的,还是被后人所掺入的?本文从“歌的本质是抒情的,句子末尾加语气词是原始诗歌的主要形式”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分析了《诗经》、先秦民谣逸诗和《楚辞》利用句尾语气词以构成歌辞的节奏和拖腔的特点,并进一步论证了这种句未带语气词的歌辞形式,是从《诗经》到《楚辞》整个先秦时期诗歌独具的语言特征,而这种特征正是上述原始诗歌主要形式的一种残迹。据此,本文认为:《诗经》中大量句尾语气词是原诗所固有的,所谓“掺入说”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4.
节奏是音乐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钢琴弹奏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复节奏是其中较为难掌握的一类。复节奏在中高难度的钢琴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会给许多学习者的演奏造成一定困难。通过对复节奏加以分类,采取针对性的练习方法,可以解决演奏复节奏时的问题,达到流畅、自然表现音乐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对音乐的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客观现象的节奏,有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独特历程。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音乐节奏的不同认识赋予在创造性的想像力领域起主要作用的节奏以鲜明特色。通过剖析和研究古代至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及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及浪漫主义时期、近现代时期的西方音乐节奏发展演变和不同特征,可以更进一步地认识西方音乐节奏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自先秦到唐初的《诗经》阅读情况,认为《诗经》之文本意义有一个从阅读的文本向文本的阅读的转化,《毛诗正义》则为这种转化作了总结。先秦之时,当《诗》成为独立的阅读文本时,只具有词汇的意义;两汉的章句经学注意到《诗经》的语言形式,但是,四家诗同为阐明圣人之意,严守师法之授,故其差异,不过是阅读的“版本”不同而已;魏晋以后的《诗经》阅读,注重诗情文理,人自立说,表现出注重文本的特色;唐之《毛诗正义》受到魏晋诗学的影响,解说《诗序》、毛传、郑笺的孔疏,因注重文理而表现了一定的文本意识,披露了小序与诗辞之间的矛盾。但是这部钦定的著作,又一次使《诗经》的阅读回到“版本”阅读的底线,从而表明,《诗》只要是被作为经学的读本,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文本阅读。  相似文献   

17.
朱熹对《诗经》的文学性有深刻的体认,体现在:1 朱熹对《诗经》作品的抒情主体有明确确认;2 "《国风》里巷歌谣说"的立足点是对以个人情感为核心的抒情精神的深刻体认;3 朱熹对《诗经》作品的文学表现手法有清醒的认识;4 《诗集传》以"赋"、"比"、"兴"分配《诗三百》每篇各章,完全是从文学修辞学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8.
"诗富于声"是《诗经》的重要艺术特征.《诗经》音响的形态有自然之声、生活之声、音乐之声;其音响意象由于"比兴"手法而具有怀人、相会、求偶、礼贤、出嫁、归宁等话语蕴藉.《诗经》的繁复音响肇端于西周春秋时代隆盛的礼乐文化和人们表现生命体验时的模仿冲动,其音响赋予了《诗经》绘形绘声的意象美、时空合一的动态美、复沓回环的节奏美.  相似文献   

19.
胡培翚《仪礼正义》一书保存了大量的引《诗》例证。通过穷尽考察胡培翚《仪礼正义》一书引用《诗经》的例句,可以还原胡培翚《仪礼正义》引《诗》的特点与成就。《仪礼正义》所引《诗经》的内容、特点、方法反映了胡氏治《诗》的特点。胡培翚诠释《诗经》,不逊色于同时代专治毛《诗》学者所取得的成就。对胡培翚《仪礼正义》引《诗》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对《仪礼正义》展开研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清代皖派朴学家解经之特色。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以音乐的视域关照《格萨尔》史诗,并对其节奏方式、旋律结构及音乐节奏意义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