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傣族,以及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佤族拉祜族自治县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的部分傣族,目前存在着妻方居住、夫方居住和在一个家庭中同时存在妻方居住、夫方居住的三种形式的家庭。我们把这三种居住形式不同的家庭,分别简称为妻居家庭、夫居家庭和“双居”家庭。从形式上看,这三种家庭与由母  相似文献   

2.
乌鲁木齐民族居住格局在清乾隆后开始形成,按民族分区居住的形式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已是一种常态.民国后期,由于居住格局的不断调整,各民族的市内迁移不断发生,使原来各族的居住格局逐渐演化为“小聚居,大杂居”的格局,并且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这一过程仍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中国各民族都有其居住和活动地域,也有其居住的形式。这种形式,基本上可概括为,在一定地域内聚居,散居于一定地域内,和其他民族杂居于一定地域内,即聚居、散居、杂居三种形式。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全国有45个少数民族在民族聚居区内建有159个民族自治地方。还有20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杂居、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500多个民族乡和上万个民族村中。其中,分布在京、津、沪等大、中城市的约700多万;分布在东北三省、东南沿海及内地农村地区的约700多万;分布在滇、黔等省、自治区民族乡镇的约700多万。因此,杂散居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是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是构成中国国情的一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4.
居住格局是影响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兰州、乌鲁木齐、西宁三城市回族居住格局的变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可以看出西北地区回族分布从总体上是杂散居的格局,其间又有相对传统的聚居形式。这种居住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回族与汉族等其他民族接触、交流的机会,不但可以加强族际交往,还可以促进各民族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西双版纳傣族民居进行实地考察,探索了傣族民居的遗存现状、居住习俗及傣族民居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傣族民居的地域特色、构筑形式和居住习俗,为进一步提出有效的傣族民居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初探吴兰,白晓清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柯尔克孜主要居住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黑龙江省富裕县达满柯乡五家子村和富裕牧场各分场居住着部分柯尔克孜人。柯尔克孜族的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形式多...  相似文献   

7.
居住在四川泸沽湖畔的蒙古族,在历史的演变之中,因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地域等历史和自然条件,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婚姻形式——走婚制。在民族发展史中,这一小范围的短暂的社会历史现象,引起了不少海内外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永驻心灵的丰碑——浅谈桃坪羌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浩英 《民族论坛》2004,(11):46-47
碉式建筑是藏羌民族的主要居住形式,《辞海》将“碉”解释为“石室”,可见,碉最初就是一种居住形态,后来,渐渐演化成一种兼有防御功能的高层建筑形式,随着部落战争的减少,其军事防御功能又逐渐丧失,还原了它最初作为人类居住的原始形态。"羌碉历史悠久,古朴宏伟,不仅体现了羌族人民坚韧勤劳的民族精神,而且集中反映了羌人在建筑上体现出来的聪明智慧,它是远古羌人运用先进熟练的技术谱写出来的人类建筑史上辉煌灿烂的篇章。闻名中外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羌寨,是最具羌族风情的寨子之一。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  相似文献   

9.
侗族生活习俗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期沉积、世代相沿而成的,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民间文化、地理环境等不同,因而风尚习俗也千差万别,各具特色。本文对侗族生活习俗作些浅疏的探讨。一、社会性和集体性是侗族生活习俗中最显著的特征在侗族社会中,传统的居住形式是以鼓楼为中心聚族而居。一般一个村寨就是一个姓氏或一个家族,具有血亲关系。鼓楼象征一个家族,侗族称这种形式为“补拉”,意思  相似文献   

10.
苏联是一个民族众多、民族成分复杂的国家。有一百多个民族在这里生活和劳动,其中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这三个东斯拉夫民族的人口在全国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根据1979年的人口普查资料,这三个民族的人口占苏联人口的72%,即三分之二以上。1979年,俄罗斯人共有13,700万;乌克兰人有4,200万;白俄罗斯人有900万。俄罗斯人有82%居住在俄罗斯联邦,约10%居住在乌克兰共和国,约5%居住在哈萨克斯坦;乌克兰人有86.2%居住在乌克兰共和国,约10%居住在俄罗斯联邦,约3%居住在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人有80%居住在白俄罗斯共和国,有11.1%居住在俄罗斯联邦,约5%居住在乌克兰共和国。所以说,在这三个东斯拉夫民族之中,在苏联境内居住最密集的当推乌克兰人,密集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11.
藏汉民族对土族宗教信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族聚居区处在藏文化圈和汉文化圈的结合地带 ,土族文化是一种典型的连接地带文化。这种文化在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 ,又大量吸收了藏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土族的宗教信仰深受藏、汉民族的影响 ,藏传佛教、汉族民间信仰和萨满教在土族的信仰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但藏传佛教和汉族民间信仰对不同地区土族的宗教信仰影响程度各有所异。  相似文献   

12.
砖茶与西北少数民族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砖茶是我国西北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使用的民族茶。砖茶不仅仅具有普通茶的生物性功能,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它还具有政治、宗教、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砖茶也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商品,自古及今,它在内地与西北少数民族以及西北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工具性角色,承担着文化使者的职能;西北少数民族对砖茶的厚爱和依赖,也创造了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砖茶文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哈尔滨市朝鲜族人口地理分布情况、居住特点等基本情况和朝鲜语言使用现状以及展望等。  相似文献   

14.
因不同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等因素 ,辽金王朝形成了具有鲜明文化特质的辽金文化———辽以崇尚骑射的游牧文化与筑室而居的农耕文化并行的二元文化为特色 ,金以单一的农耕文化为特色 ,辽金王朝不同的文化格局决定了辽金王朝的国运。  相似文献   

15.
在视角模式上,<格萨尔>史诗中的全知视角模式和内视角模式交替使用,内视角模式占主导地位;在<罗摩衍那>中,全知视角模式和内视角模式虽交替使用,但彼此交融,没有明显的诗节区分;在<摩诃婆罗多>中,史诗一方面表现出以具体形象呈现的全知视角模式特征,另一方面,其整个故事的进程又是由内视角模式来推动的.在韵律模式上,<格萨尔>史诗大都合辙押韵,听来朗朗上口,音调婉转;印度两大史诗则较多地强调了律的一面,而忽略了韵的一面.在言语结构模式上,<格萨尔>史诗的韵文部分较突出地表现出了程式化特征,而印度两大史诗的程式化特征则不十分明显.在<摩诃婆罗多>中,大量出现的敬语,反映了印度史诗言辞委婉的柔情特质.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肃慎、东胡、氵岁貊等各族系的人民互相融合,并不断发展与中原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最终共同铸造了独具特色的东北古代民族文化.这一文化的突出特征表现为剽悍的民族性格,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开放的文化体系.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中,东北古代民族文化以刚劲质朴、雄健豪迈、清新自然的风格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7.
在异域与本土之间--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进化论、民族志、结构主义以及回归本土的人类学研究等范式的文化批评传统。人类学研究在“异域 /本土”之间的跨越或回归 ,人类学家具有了一种宏阔的跨文化视野 ,发现了世界上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态 ,与此同时 ,西方人通过异文化反观自身 ,认识到自身文明的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18.
彩陶纹饰不单是一种装饰艺术 ,而且也是族的共同体在物质文化上的一种表现。在绝大多数场合下是作为氏族图腾崇拜或其它崇拜的标志而存在的 ,体现了新石器时代一个氏族的族徽  相似文献   

19.
Most migration research is focused on migrant experiences after mobility and settlement. We argue that empirical researchers would benefit from studying how cognitive migration, the narrative imagining of oneself inhabiting a foreign destination prior to the actual physical move, influences migration behaviour. This article notes a gap in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decide to cross international borders and offers an agenda for remedying this. The interdisciplinarity of migration research has not fully extended to social psychology or cognitive social sciences, where a dynamic research agenda has examined human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including prospection and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culture and cognition. The study of socio-cognitive processes in migration decision-making has been largely overlooked because of the after-the-fact nature of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rather than an aversion to these approaches per se. We highlight a number of strategic findings from this diverse field, provide examples of migration scholarship that has benefited from these insights, and raise questions about the sides of migration process that have received insufficient attention.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prospective thinking—imagining potential futures—can shed light on the classic puzzle of why some people move while others in comparable situations do not.  相似文献   

20.
金代女真文化与文学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对元曲的繁荣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女真歌谣与歌舞、诸宫调、金院本在思想内容、艺术表现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为元曲尤其是杂剧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金代女真帝王对通俗文学的喜好和宽松的文化政策,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由金入元的作家队伍等,共同促进了通俗文学元曲和小说的发展与繁荣,使元杂剧迅速走向中国古典戏曲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