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光大道》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浩然的缺陷是时代缺陷的反映,《金光大道》作品主人公高大泉的缺陷既表现为其过分完美,更由于他是被定位在阶级斗争的座标上;关于《金光大道》的争论既显示了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文革"结束之后,宗璞接连创作出<我是谁>和<蜗居>,它们不仅是20世纪80年代初最具代表性的反思"文革"的作品,也是新时期现代派小说的溢觞之作.这两篇小说以作者对"文革"记忆的艺术表现为中心,用夸张、变形、象征等艺术形式,表述了知识者荒诞的生存境遇.逃避、希望与直面,是知识者面对荒诞现实时的三种不同态度.<蜗居>中的"青年"在寻找"真"的"人"的过程中,完成了既否定自我又拒绝成为他者的主体建构.  相似文献   

3.
从马克思对自我思想历程的回顾以及学术界"断裂论"的解读可以看出,于两年内写就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部著作体现了马克思思想整体中的内部张力,对"现实的个人"的论述是张力的表现,也是其原因.在写<手稿>时期的马克思提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观点,但使用异化"图式"还是囿于人本主义的框架,对人和社会历史发展问题的解答,对共产主义的论证以及历史观的决定论思想依旧保持着抽象思辨的色彩.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对现实的人的重新理解,基于对现实物质生产的内在向度--分工以及外在实现中介-生产资料的分析之上,既是唯物理解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又是探寻实现共产主义现实路径的立足点,还是确立其唯物史观基本原则,尤其是历史决定论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T·S·艾略特不仅是西方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他的"历史意识"、"非个人化"理论、"客观对应物"等一系列观点,在西方现代文学批评上具有开创和先导作用.而带给他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荒原>则很好地体现了他作为诗人的才华和作为理论家的睿智的结合.从艾略特的文学观念出发,以<荒原>为例证,粗略建构对艾略特的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5.
一、取消土地分红:第二次土改《艳阳天》写的是《金光大道》之后的故事,但是写、拍在《金光大道》之前。江青对它称赞不已。而浩然更喜欢《金光大道》。推其原因,大约是《艳阳天》过分地迎合了60年代的精神,更像他自己说的那种"政策宣传品"[1]。《艳阳天》讲的是东山坞高级农业社的故事:1956年秋天,东山坞遭受  相似文献   

6.
和辻哲郎作为日本近现代的一位重要伦理学家,人学伦理学是其伦理学的核心特征.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学在和辻的个人生活以及学术创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以他在伦理学建构上的两部作品<作为人学的伦理学>和<伦理学>为考察文本,着重于他对伦理学基本概念的确定、内容的阐发,以此试图阐明中国哲学这一思想源流在和过伦理学体系的展开.文章分析说明的共为三部分内容,首先是"伦理"、"人"、"世间"、"存在"等基本概念,其背后的实质则是和辻所规定的人之存在的时空二元性;其次是人学伦理学的中心内容,即人伦之道,具体来说就是儒家的五伦思想;最后则是人学伦理学所提出的如何实现人伦之道.  相似文献   

7.
夏郁芹 《兰州学刊》2005,28(1):259-260
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小说<变形记>采用与传统小说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用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现实,揭示了社会矛盾,使一个原本平淡无奇,毫不引人入胜的日常话题进入文学作品中,大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度, 使作品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本文认为<变形记>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展现虚幻与现实的矛盾;反映父子之间的冲突;揭露"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李小杰 《理论界》2009,(7):121-124
对于高晓声的评论,一般认为他是描写当代农村的高手,又或是继承了鲁迅批判社会的笔触.不过如果纵观高晓声的全部作品,就显得不够中肯.其实高晓声的小说根据其迥异的风格可略分为两类:除<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这些典型现实主义小说外,他还创作了具有<山中>、<鱼钩>、 <绳子>、 <钱包>、<飞磨>、 <心监>等现代意识的小说,这部分的小说才是他文艺理想的真正的体现,而这恰恰是高晓声小说研究者一直忽略或语焉不详的部分.正是因为这份现代意识,高晓声的小说才会从写实描写农村的生活转而描写人物,从描写人物转向深入人物灵魂和处境,故他不仅农村小说卓有成就,而且还写出了一系列呈现现代主义色彩的小说.这篇论文试图从他的文艺思想和作品来研究他小说所蕴含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一入文坛,就执着于乡土社会的书写,以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特定区域的乡土现实.尽管他的现实主义不同于革命现实主义对于现实的修饰和问题的遮蔽,但其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情愫的强烈的历史冲动和批判性、平民性,依然在他的叙述中起着主导作用.以<浮躁>为例,他的那种以人物为中心讲述成长史,并采用二元对立的结构方式演绎故事,以及作者扮演叙述者并经常出场自叙的方式,甚至将民间野史、神仙道化与现实政治搅混叙述的手段,在后来的<废都><高老庄>等长篇小说中继续重演着.从<浮躁>开始,贾平凹告别了早期小说<鸡窝洼人家>式的纯现实政治层面的叙述,而进入了现实书写与象征叙述--他叙相结合的更带有古典小说特点的现实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0.
在写于其晚年的<大人先生传>一文中,阮籍描绘了"士君子"、"隐士"、"薪者"和"大人先生"等四种人格意象.对于这四种意象所代表的意义,历来有颇多的解释,比如,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认为这四种意象,很有可能是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四种观点.但笔者以为,作为其晚年的作品,阮籍在这里所做的,极有可能是对其一生的回顾、总结."士君子"、"隐士"、"薪者"三者则是代表了阮籍一生不同阶段的精神状态,"大人先生"则是阮籍的精神归宿所在.而矛盾和苦闷之情,则充满着阮籍的一生,成为他一生的基调.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4.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 ,要逐步实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创新 ,我们不但要善于建设、管理城市 ,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本条件取决于城市的软、硬环境 ,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法治经济和信誉社会。  相似文献   

1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6.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17.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执政价值观是执政主体对执政活动的一般价值的政治伦理判断,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执政活动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模式等的认识或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执政基础的合法性、执政活动的有效性和执政行为的规范性是评判党的执政价值的三个最为重要的量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奎 《社会科学》2001,38(7):13-17
以新的视角研究政治信念 ,特别是对 8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进行研究 ,对于共产党人在新世纪强化理论创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一信念是人们对于某种学说、原则、理想的真诚信服和执著追求的态度。信念包括政治信念、道德信念和生活信念等 ,其中政治信念是人生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那么 ,今天为何去探索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的规律与特点呢 ?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就在于 :在社会主义运动暂时的低潮时期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 ,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中发展 ,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 ,在对真理颗粒的整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