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试论李煜诗词中的佛教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和探讨南唐后主李煜诗词中的佛教文化意蕴,主要从空虚梦幻的感受、悲苦愁恨的体验和清凉幽寂的禅境三个方面展开论析.认为后主诗词中所表现的浓厚的空幻感、悲苦感,既是他对人生的切实感受,也是他后期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深受佛教"空观"、"苦观"影响的结果;而后主诗词中清凉幽寂的艺术境界的创造,既是他高雅艺术情趣的体现,也与他深受佛教禅宗美学思想的熏陶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胡适禅宗史研究的历程,并详细地评论了他在发掘和整理禅宗新史料、弄清初期禅宗史上的一些重要史实等方面所作的研究工作。从而认为,胡适在禅宗史研究中虽有不少主观武断和谬误之处,但从总体上来看,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以非信仰者的立场,用思想史的眼光,历史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禅宗史的学者。他的一些研究成果,对今天研究禅宗史也还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过去那种一概否定的批判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3.
黄庭坚是宋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深受禅宗影响 ,对禅宗典籍、禅林故实非常熟悉。他与禅林的交游颇为密切 ,尤与黄龙派僧人交游最多。本文就山谷禅林交游中容易为人疏忽误解的几个问题加以讨论 ,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世界大同主义和多元文化潮流的涌现,使得国内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垮掉派之父"———美国后现代派诗人肯尼斯.雷克思罗斯及其多姿多彩的诗歌。雷克思罗斯丰富的个人经历和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背景使他转向东方禅宗去寻求解脱。他与禅宗文化的不解因缘,促使他在其瑰丽的诗歌当中多次呈现了悠远而空灵的禅宗意境。体味到孤独、寂寞的雷克思罗斯,在禅境中得以顿悟,从而对生命的律动和灿然有着自己独到的体悟。  相似文献   

5.
流水今日 明月前身——论王维的禅风禅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受禅宗影响很深。禅宗对王维来讲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 ,更是信仰上的归宿 ,所以他身体力行 ,修证佛法。禅宗追求澄净、无暇的心灵世界 ,使王维的人生态度趋向追求适意、随缘 ,王维的诗歌表达了他作为一名佛教徒的修证心得 ,即破执与了悟 ,这恰是他诗中的禅意所在  相似文献   

6.
宋代是士大夫参禅学佛活动全面展开的历史时期 ,宋诗的“开山祖师”梅尧臣就与禅宗发生了密切关系 ,但是究其实 ,他的精神支柱还是儒家思想 ,禅宗的影响则主要在艺术方面。梅尧臣与禅宗的这种关系揭示了宋代文人的普遍心态 ,成为儒、释、道合流的宋明理学的前兆  相似文献   

7.
以胡适禅宗研究为个案,研究了胡适自由主义思想与传统自由思想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胡适的禅宗研究虽然缺乏思想深度,但他的自由主义理论与禅宗存在关联,胡适要求政治与文化自由,这是中国近代自由主义不同于传统的主要进展,但胡适并没有意识到现代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也能找到它的参照.  相似文献   

8.
作为明初四川地区颇具影响力的禅师,楚山绍琦在与弥陀净土信仰者的交流中,显示出了极强的禅宗本色。一方面,他以消除差别性的论调破除了往生他方净土的宗教追求;另一方面,他对念佛法门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重新诠释,使其符合禅宗的修行旨趣与目标。此外,楚山绍琦关于净土信仰态度的表述,既是对宋元之际禅净双修潮流的省思,又是对早期禅宗思想特色的复归。  相似文献   

9.
凯鲁亚克在《达摩流浪者》中大胆实践禅宗的书写与传达,体现了他的哲学与审美观转向。小说以符号文本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开辟禅宗的传达路径。巨大的社会文化反响说明其在文化传播意义上的成功。从洛特曼符号域理论视角审视该小说,禅宗的符号化传达过程颇具匠心,表现了凯鲁亚克的异文化书写策略实践。在作家个人化的书写策略选择与运作背后,禅宗文化文本与美国本土文化文本间的可对话性是小说产生异文化传播与接受效用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0.
在僧诗创作历史上,寒山子是一个关键性人物。他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修养。且有着与传统文人相似的生活经历,他又接受了天台宗与禅宗的佛学思想与禅法,表现在诗歌创作中,他的诗作充满了内外学之间,及天台宗止观王法与禅宗禅法的矛盾。而超越这种矛盾的禅境诗,寒山子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寒山子是王梵志白话僧诗到文人高雅的禅诗之间的过渡人物。  相似文献   

11.
禅宗与庭园——对日本枯山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的基本义理在于“心”和“顿悟”:“心”为禅宗哲学的义理的基托,其实就是强调主观性体验,而“顿悟”就是主观性体验发生突变的主要手段。在对日本枯山水的分析中,着重研究了枯山水中存在的两种基本的意境美:凝固美和枯淡美。凝固美就是研究在日本的枯山水中所展现的沧桑之美,枯淡美就是研究在日本的枯山水中所展现的悲怆之美。在论述枯山水两种意境美时,把禅宗的义理作为论点贯穿于整个文章论证之中。  相似文献   

12.
美国当代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一生笃信禅宗、身体力行。他从佛教禅宗中汲取和借鉴了生态理念,并以禅意入诗,来传达对自然万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感悟。斯奈德诗歌中所呈现的"无我"诗境和"空无"意象折射出禅宗生态智慧:斯奈德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以物观物",不带任何主观情感地呈现事物的本真状态,体现了禅宗对"我执"的破除,是对狭隘的人类中心论的反对和对自然万物作为个体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斯奈德中后期诗歌中频频出现"空无"意象,反映了诗人对禅宗理念"人法无我",即万物皆无实性的认识,通过大乘空观揭示万物之间流变不居的存在形态,从而倡导空无之中各种生物、非生物之间的爱与关怀。  相似文献   

13.
晚唐五代是诗僧文学理论创作的兴盛期,诗僧们认识到作诗与禅悟的种种相通之处,并开创了“以禅喻诗”的道路,这一手法可细分为以禅评诗、以禅拟诗、以禅参诗、以禅论诗四种。他们在句法理论方面的探讨仍在继续,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语言层面的探讨上,注重字句推敲,出现了大量“一字师”的故事,并提出“诗眼”观念;他们的诗格类著作,在体例方面也有不少的创新,为宋人所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赵伟 《东方论坛》2006,(2):90-97
以佛教义理阐释儒学,是晚明人文思潮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其中的重要一员,袁宗道因为生死问题接触佛教,而后潜心禅宗,以禅学诠释儒学;又和袁宏道一起大力推行净土,提倡念佛法门。袁宗道为纠正禅宗之弊和推动净土在晚明的展开,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唐诗的禅趣     
唐代是众体兼备的诗的王国,不论是古体、律诗、绝句;不论是史诗、叙事诗、抒情诗;也不论是现实主义的还是浪漫主义的,都留下不朽的诗篇。以山水田园诗为主的禅趣诗虽不在唐诗中占主导地位,但它以精深的哲理和淡泊洒脱的风格,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悠远、恬淡、清新的感受,并给以后的诗和诗学留下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除《全唐文》所录《罔两赋》《公卿朝拜诸陵奏》,《唐文拾遗》所辑《请详定开元时令奏》《明立私钱赏罚奏》《社稷改用太牢奏》五篇外,包佶还曾作《道瑾文》《杜佑去思碑》《山谷寺三祖大师偈》。还曾为道一碑纪述,为窦叔向集制序,曾以书荐灵澈于李纾。《御定全唐诗》中所录包佶诗中《寄杨侍御》《再过金陵》非包佶所作,除孙望《全唐诗补逸》包佶诗《翻经台》外,他还曾作《奉送刘侍御赴上都》诗。  相似文献   

17.
晚唐诗人曹松的生平与游历尚存疑问,《唐才子传校笺》和《曹松若干事迹补正》对此有深入研究,但也都还存在着疏忽和失误之处;结合曹松自己以及友人的诗作,再借助史书和地方志的记载,对其籍贯、游历等问题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祖堂集》作为人物传记式的禅宗灯史,在记述禅师的生平履历和传法故事时,带有明显的戏剧性特征。从其叙事注重发挥语言和动作的戏剧功能,带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善于设置戏剧情境,营造滑稽幽默的喜剧故事四个方面探讨《祖堂集》叙事的戏剧性特征。《祖堂集》叙事的戏剧性特征有助于接受者了解禅师的戏剧性人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这部灯史的文学价值,同时应注重研究禅宗灯史乃至禅宗的世俗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唐汝询乃明代著名唐诗选家,也是晚明诗坛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诗人。他出生于世代业儒之家,虽自幼目盲,却于无明处看世界,发愤著书,以学术为安身立命之所。其品行坚毅,学问淹博,著有《唐诗解》《编蓬集》《姑蔑集》等,其中尤以前者能切入作者之苦心孤诣,传其灵心慧识,感动激发人意,具有特别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唐代科举家族是指在唐朝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至少有三代连续多人取得科举功名,在地方乃至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家族.文章通过李绛、李程、李憕、李汉、李夷简等五个家族科举及第者生平事迹的整理研究,对唐代李氏科举家族进行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