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意逆志以志育人──从中学语文传统教学辞、意、志关系说起庞天仪以意过志,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它要求从文辞的意思去推断作者的意图,即由辞见意,由意推志,这是由外入内、从形式到内容的析理过程;而作者对文章的撰写,则是由内向外、从内容到形式的表达过程。因...  相似文献   

2.
语文和语文活动(听、读、说、写)的内部机制乃是“言”与“意”凭借“生活”这一中介条件的互相转化。语文教学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学习活动,如果从教材、教师作用、学习途径与方法等方面看这种特殊学习活动则具有若干特点。因而,语文教学原则,应是语文教学独特规律的总结,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沟通,求得言与意的互转,求得听说读写的结合,求得学习与实用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写作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故言:没有阅读就没有表达。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和写作似乎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过程。笔者认为,新课标的第一学段的习作练习(写话)应该视为一个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模仿的过程。笔者在小学语文低段的语文实践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就是“言语课”,因此,“言”与“意”的互转便是语文教学的内部动力。这就给我们研究和认定语文教学中若干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明快的“武器”,为实现语文教育的科学化和高效化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庄子》中“言”、“象”、“意”、“道”之间的辩证关系启示我们反思当下语文教育的局限。“技道合一”、“立像尽意”、“注重体悟”启迪我们在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正确看待工具理性,摆脱科学主义的过度侵入,使语文教育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言意论在宋代文论视野中的展开主要体现在两大层面:一是言意之辩论,包括言能尽意论和言不尽意论两个论说维面;二是言意构合论,包括意在言外论、意主辞宾论及言意相互依存、相互消长与相互生发论三个论说维面。宋代文论在最广泛的范围内承传展开了古典言意之论,成为我国古代言意论史上论说维面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和文学观念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进程中,语言是一个重要的维度。这一点又集中体现在时代命题从"言意之辨"向"言文之争"的转换上。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出发点从言意矛盾到启蒙国民,二是解决方案从立象尽意到言文一致,三是立足点从工具观念到本体意识。语言意识嬗变的得与失,也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学观念现代转型的深度。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从叶圣陶等权威人士的言论,还是从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作整体考察,都说明语文课不是“语言课”,也不是“文学文章课”,而是“言语课”。即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主要通过对典型的“言语作品”的剖析、玩味的模仿,在各种“言语行为”中不断内化各种收获,并外化为各种“言语作品”,逐步形成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以应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言语”,不论是行为,还是作品,都是“言”与“意”的矛盾统一。中学生学习语文,实际上就是求得“言”与“意”的互相转换。语文教师的所有工作与努力,也就是帮助学生达到各种程度的“言”与“意”的贯通。因此,“言”与“意”的互转性便是语文课的性质,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言意之辩,深刻地触及到了文艺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文章认为庄子“言”、“意”关系与“虚静”说结合可以与“言”、“象”、“意”贯通,并从符号美学的角度分析庄子“言”与“意”的关系及特点,阐释了庄子言意之辩深刻触及到文学语言根本特性的原由。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诗学关于言、意、象三者之论述中,意作为价值理性而成为根本,言、象则作为工具和诗的载体。在处理言、意、象关系中,将立意延伸为"兴趣"和"味",对后代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西方诗学理论中,借隐喻以达原初、借隐喻追求真理、借隐喻重构现实的主张,也是从具体到抽象到阐述真理和精神的过程,从这一层面看,中西方诗学主张既有相互契合的一面,又有其各自不同的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11.
"言不尽意"由最初的哲学和语言学范畴延伸至文学艺术领域,它对于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言辞表达意旨的局限性,是文学创作面临的一大困境,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留白"技法来处理"言"与"意"之间微妙而又驳杂的关系,唤起读者联想的艺术空间,达到"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人们交际、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它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有着无法分割的紧密联系。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工具性学科,语文教学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语文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不仅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而且对提高各门学科的教学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有效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如何通过我们的作文教学,让学生获得写作上的收获,这值得我们每个语文人思索。许多时候,学生写作心中无底,不知道写作是为了什么,他们写起作文来总是拿起一副腔调,似乎在完成一件多么伟大的工程.他们不知道写作不过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茶一样。  相似文献   

14.
言、象、意问题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极为古老的问题。它的意义在于提出了认识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其关系。对它们进行探讨和研究,直接关系到认识的主体性涵义,关系到主体的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能促进哲学思维的深化,有益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从古代对言、象、意问题的论述来看,三者的核心是“意”。它至少包括这样三个方面:一是意的涵义;二是意的来源;三是意的表述。如果我们把感觉意识称作对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5.
"言意之辩"是哲学史上的基本论题之一.先秦时期以儒、墨为主导的"言尽意"论和老子主张的"言不尽意"论相继提出.在二者基础上,庄子对言意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讨论,明确提出了"得意忘言"论.对本源的思索是道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庄子"言意之辩"问题的探析也首先从形而上层面上展开,辨析庄子"言"和"意"的基本概念,由"言"和"意"的基本内涵出发,分析"道不可言"的内在原因.从"道"的高度把握庄子言意观的核心思想——"得意忘言",论述在"道"的本体境界上从存在的分离走向存在的统一的过程.庄子的"得意忘言"论,使言意之辩的讨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为魏晋言意问题的讨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习作是一种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心理过程.是学牛语文素养的综合外观。创造性与综合性因素的存在,就意味着小学生的习作既是展示言语智慧的一方平台,又是生发言语智慧的摇篮。李维鼎先生指出:“‘言语’作为‘行为’,是‘言’与‘意’的转换。作为‘作品’,是‘言’与‘意’的统一体。即转换后的成品。”那么,如何实现习作中言语的有智慧的表达。对提升习作素养,达成习作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这更是小学习作教学令人神往的目标。现笔者整理自己的思考,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训练的终端环节,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小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好多孩子平时与小伙伴唧唧喳喳.在家人面前也能滔滔不绝,有时甚至令家长也无言应答.可习作时却常常下笔无神.语言贫乏,内容空洞。  相似文献   

18.
言与意是对立统一的。言与意的统一是指言可以表达意,言与意具有一致性和关联性;言与意的对立是指言与意具有不一致性和矛盾性。但是言与意的统一与对立两方面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密不可分的,是一种客观必然,利用言与意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经学发展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其一,通过“言”理解“意”,是经学家注释经典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手段,任...  相似文献   

19.
言意之辨与视觉思维--兼及对海德格尔诗论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意之辨提供了由"言→象→意"这样一条路径,它显示了言与意和象与意之间孰近孰远的关系;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对"象"与语言关系的阐释可视为对此的具体论证;由此可获得对海德格尔诗、思近邻说的新的理解;执此反思图像时代文学的困境,也可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改20年的科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轰轰烈烈的新时期语文教改告一段落,如何评价它的功过是非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我们以为,新时期语文教改的科学价值在于:它回答了一道世纪性的难题,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作为教改的方向;它确定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是其根本属性;它指出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培养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高悬的目标;它揭示了语文教学过程的规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