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哲学的“三句真谛”——《中庸》开篇三句的释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三句话 ,已经把儒学乃至整个一部中国哲学说透了 ,堪称“三句真谛”。此三句话可以复述为 :得天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天。这是一个环 ,这个环上有三个点 :天·性·道 ;三段弧 :天—道·性—道·道—天。这么三个点、三段弧 ,覆盖了古今中外一切哲学的基本课题 :天关涉本体论 ;性关涉人性论 ;道关涉规律论。此三句话体现中国哲学以“人”为其终极关怀的人文特征。在这个“圆而神”的系统中 ,人始终是其核心  相似文献   

2.
宗教是哲学的先驱,哲学却是宗教的叛逆者。从“殷人尊神”,到“周人尊礼尚施”;从“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礼记·表记》),人类视域逐渐扩展:人走进了自己的意识。“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随大夫季梁语),“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虹公三]一二年,虢史语),则昭示人类意识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人不再以天帝鬼神为活动中心,从此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前台。这样,哲学最终挣脱神学脐带,叫开生命之门。中国哲学直接诞生于“乱世”。“天道远,人道逸”以左传》昭…  相似文献   

3.
方东美先生(1899—1977)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在他的生命哲学系统中,特重生命精神境界之建构。其境界说,不同于冯友兰、宗白华、唐君毅,而有自己的特色。简言之,方先生境界说是艺术、道德、宗教三重境界的层层升华、贯通互动。在方东美的两篇重要论文《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看“人的疏离”》与《中国哲学对未来世界的影响》中,方先生提出了他的形上人之精神人格超升的三重境界说,把超越于自然人的形上人之生命精神分为艺术天地、道德宇宙、宗教境界三重,层层提升,上下回向,生命精神贯注其间,通达顺畅,构…  相似文献   

4.
一、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其学术特点是:从生活维度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对话,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反思与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精神、原则与方法,从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近年来,该方向承担了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生活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视角”、国务院侨办课题“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性”等为代表的课题13项;出版了《生活哲学:探究的马克思主义》、《精神的脉络——思维方式的历史研究》、《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合著)等学术专著;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权威刊物上发表了《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立场》、《生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一组四篇)、《生活哲学的对象与方法》、《论马克思生活观的理论支点》、《哲学:在神圣与世俗之间》等98篇,其中27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或转摘,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项、霍英东科研奖1项。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其学术特点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维度的观照下,以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逻辑为参照,紧密结合中国政治生活的现实境况,透析“政治生活”的哲学本质,着力于国家权力结构、现代民主制度、政治制度伦理的研究。近年来,该方向承担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殊规律研究”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3项,“政治制度伦理研究”等省部级课题8项;出版了《现代化:过程、特征与回应》、《制度伦理基本问题研究导论》、《通向中国现代化之路》、《文化视野中的当代中国行政》等学术专著;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马克思解放理论的伦理旨趣》、《论政治制度伦理》、《非道德主义的政治伦理——马克思对政治现代化的批判与超越》、《宽容:现代政治的伦理内蕴》等论文81篇;其中18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或转摘,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三、马克思主义文化与宗教哲学其学术特点是:系统、深入地探究宗教的本质与功能、宗教思维方式、宗教伦理、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以及宗教与科学等重大的宗教理论与现实问题;以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以传统宗教为切入点,具体而深入地考察华侨华人传统宗教的渊源、流变及其特征,研究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在异域与不同的宗教文化激荡、碰撞和交融过程中所保持的文化个性;对儒、释、道和民间信仰等中国传统宗教与基督宗教哲学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进行探究与辨析,深入考量各种宗教思想文化在相互激荡中存异求同的特殊机制与条件。近年来,该方向承担了“东南亚华侨华人传统宗教源流、演变及现代转化之研究”、“华人宗教与东南亚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实践”等省部级课题11项;出版了《宗教与文化》、《宗教现象的文化学分析》、《华侨华人民间信仰研究》等学术专著;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和《世界宗教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发表《从“神本”到“君本”》,《东南亚华人华侨宗教的构成、特性与发展趋势》、《宽容:一种生存方式——以海外华人华侨的生存实践为例》等论文97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或转摘,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项。其学术特点是:着力于《资本论》研究;对“经济理论”与“经济现实”的关系之考察;尤其重要的是以华人家族企业为研有对象形成研究领域。近年来,该方向承担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基本原理研究”等国家及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课题7项;  相似文献   

5.
80年代,就有“三信危机”(信仰危机、信任危机、信心危机)之说。仔细辨别起来,“三信危机”各有不同指向:信心是自我指向自我的(自信);信任是自我指向形下之非我的(信任政党、政府等等);信仰是自我指向形上之非我的(宗教之拜神教信仰、意识形态之观念信仰为真信仰,而拜物教——权力、金钱拜物教信仰等等则为假信仰或信仰危机)。90年代,又有精神危机、文化危机、精神文化危机之说。因为文化无非是精神的映射,所以精神为内在之本质方面,而文化则为外在之现象方面。笔者在本文中,取“精神危机”为研究课题,从精神本身内…  相似文献   

6.
论道教“真”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道教“真”美观潘显一“真”,作为美学范畴是有其特殊蕴意的。当人在宗教中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宗教之神和上帝形象的时候,最高神和上帝必然集中了真、善、美,必然是宗教美学人格(即神性)理想的最高代表。在西方神学中,这种宗教美学人格理想被表述为“真、善、美统...  相似文献   

7.
行为哲学是巴赫金美学、文艺学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的哲学基础。这种行为哲学强调人的行为必须“应分”(应承担责任),而行为世界的建构实质上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人的具体存在方式是:在言语交往中的存在、与他人对话中的存在。人的存在是交互性、对话性的。“外位性”是巴赫金人文科学研究,尤其是其“主体间性”思想的方法论基石。“外位性”即“我用他人的眼睛看自己,以他人的视点评价自己”,其实质是强调审美活动中不同主体的交互性、对话性。“主体间性”是主体的审美观照方式,即不同文本(表述)之间、作者与主人公之间、读者与文本之间(包括当代读者与历时性文本之间)、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都是处在相对的“外位”而进行交往与对话。  相似文献   

8.
方东美的哲学观余秉颐方东美(1899-1977),安徽桐城人,毕生从事哲学与文化的研究,著述宏富,是港台地区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之一。关于哲学,他说:“哲学思考至少有三种途径:(一)宗教的途径,透过信仰启示而达哲学;(二)科学的途径,透过知识能力而达哲...  相似文献   

9.
王宏超 《云梦学刊》2006,27(4):38-39
中西传统学术概念与今日学术之界定是不同的。从“学术”含义而言,《说文解字》谓“学”与“教”通,“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广雅·释诂》则谓“学,效也。”《说文解字》释“术”曰:“邑中道也”,引申之义为门径、方法。可见,在传统语境中,中国古代学术具有通识教育的倾向,与西方古典学术概念类似。在西方古典学术传统中,与学术相关的真理概念具有宗教、道德和认知的三重维度。  相似文献   

10.
许苏民 《学术研究》2023,(7):32-48+177
中西文化都有源远流长的家庭哲学传统:有对家庭之爱的存在论依据、人性论根源和社会哲学基础的深入探究,有对伉俪之情、亲子之爱、手足之情的热切关注,有教孝、教悌、化解家庭矛盾的精细论说,更有对家和万事兴的长远基础的深沉思考。由于家庭和睦是全人类共同珍视的基本价值,所以更多地表现出“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的普遍性;同时,也因中西传统家庭制度不同而不可避免会有一些差异。对此仔细加以研究,对追求“民心相知相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传统中存在与西方哲学经典概念理性相对应和意义趋同的概念,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理性”,也存在哲学理性观的历史演变。《易传·说卦》提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理与性对举,意蕴主要涵括自然事物的本性与内在规律,属于认识论范围。《后汉书·党锢传序》谓:“天刻意则行不肆,李物则其志流,是以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与,节其所偏”。这里“理性”概念指个人品性修养,属于修养论范围。南北朝《刘子新论》的《辩乐篇》谓:“淫、怆、愤厉、哀思之声,非理性、和情、德音之乐也”;其《和性篇》则谓;“理性者使刚而不…  相似文献   

12.
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批判所强调的是经验及事实意义上的“真”,而信仰主义者所认同的是价值意义上的“真”。费尔巴哈的理论重心在于揭示宗教的秘密和本质,并不关注宗教的价值。费尔巴哈片面地批判了人的本质所异化出的“上帝之他”,但他没有辩证对待“上帝之他”的双重属性及其合理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西哲学特点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着不同的特点中国哲学侧重于社会和人生,与伦理、政治思想密切联系,西方哲学侧重于科学和思维,与自然、科学的揭示和探索密切联系;中国哲学的无神论传统,西方哲学的宗教统治盛行;中国哲学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连续性,西方哲学辩证法思想的非连续性;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和谐,注重人际关系,西方哲学重视天人相争,突显个人英雄主义;中国哲学的整合性,强调“由多到一”,西方哲学的个性化,注重“由一到多”;中国哲学的直觉性,注重了悟,西方哲学善于逻辑推理,注重论证。  相似文献   

14.
略论朱谦之的文化观洪九来(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1933年,朱谦之(1899-1972,字情牵,福州人),一个“唯情主义者”,一个“不向政客堆里钻,能保持在文化中心地当穷教授的人”①在完成了《文化哲学》一书后自认其思想历程由第一期(宗教的虚无主义时...  相似文献   

15.
近30年来的“儒学是否宗教”之争,自任继愈提出“儒教是教”观点以来,先后经历了3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标志着我国儒学研究和宗教哲学研究开始跳出西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双重藩篱,逐步驶入了去政治化和去意识形态化、“面向事情本身”的学术正道。  相似文献   

16.
程志华  于晓玥 《东岳论丛》2022,(8):70-77+2+191-192
从学科的角度讲,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学科重要的奠基者。于中国哲学的奠基而言,如何开展哲学研究,是一个现实且关键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冯友兰首先定义了“哲学”,明确了其主要内容。其次,分析了“哲学”之“无用之大用”。既然“哲学”有如此之大用,发展“哲学”便是必需且必然的。再次,“哲学”需要“自然发展”,而不是“他然发展”,即“不禁其性”“不塞其源”“让物自己生自己长”。再次,“哲学”要“自然发展”,需要在“哲学”与宗教、科学、经学甚至与哲学史之间厘清界限,同时需要明确哲学研究方法。最后,因为中国哲学传统符合未来哲学“入世而又出世”趋向,故而在将来可为人类做出贡献,而做出贡献的前提乃“自然发展”而非“他然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宗教与词体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词之起源.有必要关注与探讨宗教寺庙梵音法曲所形成的特殊文化市场对词体兴起所产生的种种影响。本文认为,宗教与词体兴起的关系,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即孕育期,初始期,成型期与成熟期.(1)寺院梵唱乃词体兴起的一个重要温床;(2)与宗教相关的诸多乐曲,又成为词调形成的重要源流;(3)经过唐与宋初词人的共同努力,一些与宗教息息相关的词调被用以摹写世俗生活,而与宗教无关的词调则又弥漫着显明的宗教情绪,词与宗教的血缘关系更加亲密;(4)对几乎与之同时,身在红尘的词人喜尚尘外世界并作逍遥之想,而身在方外的僧道却歌咏凡俗恋情并对尘世生活进行诗意的观照,宗教意识在两类词人的心灵深处与艺术审美境界中扩展。  相似文献   

18.
西方哲学中的治疗型智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在西方哲学自古至今的发展中存在着一种“治疗型哲学”,“治疗”始终是哲学的一个重大功能。“治疗型哲学”以“治疗者”身份切入社会,其基本意向性指向对各种生存之病的诊断与治疗,其基本疗法大致可分为“加法治疗”与“减法治疗”两种。前者诊断人生基本病症是精神的匮乏,主张在人生之上添加哲学、宗教、艺术等,以抗衡存在境遇深处的病症威胁;后者则认为对生命健康幸福的威胁恰恰来自于种种人为的价值体系,因此应削减人身上的文化附加物,以还原到本原的自然状态。减法治疗的最彻底之处是对哲学本身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时间是哲学的重要课题,本世纪更为哲学家关注,海德格尔以其名著《存在与时间》昭世:时间原本就与哲学所思之根本—存在内在地联系着,对时间之真实意义的阐释决定着形而上学的命运。海德格尔的哲学是受胡塞尔哲学的启发而成立的,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形而上学已开始回归时间,此一时间被称为源始性时间。以往的哲学家没有提出过(或没有认真研究过)时间的源始性问题,因为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传统形而上学相信,源始性的唯有“存在”,而“存在”是超越时间(空间)的。他们至多是在主客体关系的格局中,从不同方面探讨了时间的…  相似文献   

20.
视角:哲学反思的主题肖中舟一哲学是一门反思性的学问。反思性是使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非哲学的思维意识形式如科学、艺术、宗教等的最根本的特征。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①然而,在理论上强调反思性是哲学的特殊本性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