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桐江诗话》云 :“许浑集中佳句甚多 ,然多用水字 ,故国初人士云‘许浑千首湿’是也。”[1]P36 8今人罗时进以清编《全唐诗》所收许浑诗为依据 ,甄辨重出补遗并笺注成《丁卯集笺证》一书 ,共收诗作 5 4 2首 (包括存目一首 )。现以此本为依据 ,考查《丁卯集》之“湿度”及其特征。《丁卯集》中用到“水”字的有 168首 ,约占全诗总数的 31%。此外 ,用到“江”字的有 60首 ,用到“溪”字的 70首 ,用到“波”字的 30首 ,“潮”字 2 4首 ,“雨”字 93首 ,“露”字 5 1首 ,“雪”字 5 6首 ,“海”字 2 7首 ,“浪”6首 ,“…  相似文献   

2.
《中国》这首诗是黎·木塔里甫在1938年10月写的,当时他只有16岁,他在这首诗里显示出来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才华,不能不令人惊叹。诗的起句,就很有特色:中国!中国!你就是我的故乡!“中国!”“中国!”各占一行。这种深情、坚定的呼唤,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沉的挚爱和做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他旗帜  相似文献   

3.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全!”这是唐代法家诗人刘禹锡第三次贬官为夔州刺史时学习当地民歌所作《浪淘沙》九首之一。这首诗虽只有二十八个字,而和作者身世有关的,又实只“谗言”“迁客”四个字,但由于巧妙地结合了淘金这一劳动过程,作者一生主要斗争经历,以及法家所特有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已灼然可见。这首诗,不仅是刘禹锡个人的自我写照,而且可以把它看作是有着共同遭遇的所有  相似文献   

4.
1、从“斜”字说起 中国古代咏物抒情的诗歌中,“斜”宇的出现是异常频繁的。以清人编辑的《词综》为例。它收词2252首,其中含有的“斜”字据粗略统计达307个之多。①一首诗中不仅有连用二“斜”的现象,甚至有连用三“斜”的现象,如周邦彦的《夜飞鸽》,吕渭老的《江城子慢》②。古代诗人是最忌陈词烂调的,一诗中要避免用字的重复,也必定是诗家熟晓的常识。然而“斜”历代袭用而未遭淘汰,并经常在一诗中重复出现,这就显然意味着诗人有着特殊的美学追求。并且,尽管“斜”在古诗中一再出现,我们并无反感,相反,它总激起我…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同志在史剧《武则天》附录中断定武则天生在四川广元(故利州),其论据主要是唐朝李义山的一首诗和利州出土的半截石碑。《李义山诗集》中有《利州江潭作》诗一首,题下自注:“感孕金轮所”五个字。郭老说:“金轮是指武则天”,这无疑问;但他又说:“感孕’是由古代的‘感天而孕来’的,诗与武后无涉”。——这两个说法,我认为很值得研究:(一)从字义上看:“感”字在诗题里常作“感怀”、“感叹”、“感想”解释,“孕”字古义和“赢”相同。  相似文献   

6.
桂林华景洞刻有晚唐诗人许浑的两首诗《李珏题名》,石刻已毁,但有拓片存北京图书馆.本文认为这两首诗是许浑写给李吉甫的,而不是李珏,对此,作者引证了大量资料,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证.  相似文献   

7.
桂林华景洞刻有晚唐诗人许浑的两首诗《李珏题名》,石刻已毁,但有拓片存北京图书馆。本文认为这两首诗是许浑写给李吉甫的,而不是季珏,对此,作者引证了大量资料,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证。  相似文献   

8.
杰出的诗人兼历史学家郭沫若同志在他的《李白与杜甫》一书最后一章《杜甫与苏涣》中,认为苏涣是“造反诗人”、“人民诗人”。他在此书最后一句话说:“如果要从封建时代的诗人中选出‘人民诗人’,我倒很愿意投苏涣一票。”郭老的这一结论,我不敢苟同。1971年公开发表了郭老的《李白与杜甫》一书,可以看出,郭老是在研究杜甫的过程中发现了杜甫对苏涣“倾倒备至”,从而起意研究苏涣并发现了苏涣。我们就顺着郭老的路子,从杜甫与苏涣的关系入手探讨一下苏涣的为人及其政治活动与文学活动。苏涣只留下四首诗。关于他的史料,零星的有几条,都非常短,并且间接的居多,而杜甫有关苏涣的诗就有三首。  相似文献   

9.
刚肠侠诗话刘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叉,这是一位很少被人论及的唐代诗人。据《直斋书录题解》著录他有诗二卷。现存刘叉诗仅27首,《全唐诗》收辑为一卷,另在《续补遗》中又辑得《落叶》一首。据刘叉自云:“生涩有百篇”(《答孟东野》),那么,至少应在百首以上。  相似文献   

10.
黄河远上(黄沙直上)自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很有名的《凉州词》。对于此诗首句开头四字,有不少版本作“黄河远上”,但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中的《出塞》则作“黄沙直上”。近人刘逸生《唐诗小札》、其心《愿君“更上一层楼”》(见《光明日报》1980年6月22日《东风》  相似文献   

11.
许浑卒年再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晚唐诗人许浑的卒年,闻一多《唐诗大系》定为大中八年(公元854年)。近年董乃斌《唐诗人许浑生平考索》(载《文史》第二十六期)和谭优学《许浑行年考》(载《唐代文学论丛》第八辑),两文不谋而合地用许浑刺郢时所作的《江西郑常侍赴镇之日有寄因酬和》诗以证郑常侍乃郑宪,郑宪在大中十一年方由中书舍人出镇江西,据此将许浑卒年分别定为“大中十二年”和“大中十二年后”。  相似文献   

12.
《伐檀》主旨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千余年来,经学家对《诗经·伐檀》的主旨“纷纷无定解”,但是半个多世纪来国内研究者几乎有了一致的意见。早在二十年代,顾颉刚说:《伐檀》“是一首骂君子不劳而食的诗”。胡适在《哲学史大纲》第二篇第二章中以及中国哲学史课堂上,把“君子”解作当时不劳而食的“大人先生”。他说:“你看那《伐檀》的诗人对于那时的‘君子’,何等冷嘲热骂!郭沫若也认为,《伐檀》是剥削者“阶级意识觉醒的反映”。四十年代,蒋伯潜也说:“伐檀之工人生活劳苦,富贵之家不劳而获,享受反丰,故作是诗以刺之。”五十年代,余冠英沿此说认为“这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以后,国内凡涉及此诗的有关著述,均采此说。笔者不揣谫陋,拟在本  相似文献   

13.
关于刘长卿的籍贯,历来说法不一。唐代诗人姚合编选的《极玄集》,说他是宣城人。《新唐书·艺文志》称他为河间人。最近,傅璇琮同志在《刘长卿事迹考辨》(见《唐代诗人丛考》)一文中,根据刘长卿《早春赠别赵居士还江左时长卿下第归嵩阳旧居》、《京口怀洛阳旧居兼寄广陵二三知已》两首诗推断说:“可见他在洛阳、襄阳一带是有家院的,很可能这一带就是他早期的实际居住地。”说早期住洛阳很是。兹再补证如下: 刘长卿在《送严侍御充东畿观察判官》一诗中写道;“洛阳征战后,君去问凋残。……故园经乱久,古木隔林看。”此诗称洛阳为故园,词意极为明确。此其一。另,《金陵西泊舟临江  相似文献   

14.
章依萍在《黄仲则评传》的开篇说:“诗人的一生,其实只是一首诗;悲剧的诗人,他的一生只是一首悲剧的诗。”止水在《黄仲则诗选·前言》的开篇说:“他的一生,就像一篇用血和泪写成的长诗。”此喻甚为的当。黄仲则的一生就是一首诗,是一首充满了悲剧精神、饱含着悲剧意义的诗。诗组成了他的整个生命,代表了他的全部理想和终身事业,也可以说是他苦难人生的唯一寄托。他是一个那么纯粹的诗人,除了诗,他几乎一无所有。他一生贫病交加,早岁即已鬓若秋霜,并且始终都在困苦不堪的泥泞中绝望地挣扎,但他的心却永远在诗的广阔天空中翱翔…  相似文献   

15.
美国诗人庞德写过一首有名的小诗《在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杜运燮译)这首诗很明显地与东方诗在神韵上呈现出一致。庞德也自称这首诗是“日本和歌式的”。庞德研究过中国诗,并翻译了一些中国旧体诗。他的这种“学养”与他的某种身份——意象派诗歌擎旗人一一之间有一种怎样的关系呢?这是耐人寻味的。庞德显然从东方诗中汲取了大量养分,他的意象理论也可以部分地视作是他对东方诗主要是中国诗的一个看法。由于庞德不谙中文,他对中国诗的了解自然是有限的,但这个缺陷倒恰好使他更直捷地看准了中国诗的意象性。 由庞德这个例子,使我有自信陈述一个基于缺陷产生的对西方诗的看法,即西方诗的戏剧性。  相似文献   

16.
一七九六年八月,青年黑格尔自伯尔尼写了一首诗《埃琉西斯》赠给文学家荷尔德林(J.C.F.H(?)lderlin,1770—1843),这首诗在形式上并不完善,但思想丰富,意味深长,值得一读。黑格尔这个散文式的人物,居然提笔作诗,乍看之下,有点异常;仔细想想,并非偶然。他的文字以艰涩难读著称,但他的思想却很深刻很灵活,他的辩证法就往往使人感到意趣盎然,颇富诗意。恩格斯说他是“一首辩证法的诗”,实在不算过誉。何况他与诗人荷尔德林是良友,因受荷尔德林的影响而吟诗,也是很自然的。《埃琉西斯》篇幅不长,但表达了青年黑格尔的一些主要思想,比较全面地说明了他和荷尔德林的亲密关系以及荷尔德林给他的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17.
据有关史料载,作为许浑诗保留下来的,约530多首,作为杜牧的诗保留下来的,总数也与此不相上下。读《全唐诗》则发现这样的情况:把作为杜牧的诗而收录的50多首诗(1972年的《杜牧研究资料汇编》说是53首),又作为许浑的诗而重复收录了。一诗二主的数量之多,是颇为异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代“扬州八怪”三一。郑燮文艺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文学上,诗、词、散文都很擅长。传世近千首诗,清新流畅,洒脱通俗;近百首词,屈曲达心,沉着痛快;数十封家书,抒写自如,直达肺腑。书法上,他以“隶、楷、行三体相参。古秀独绝”(阮元:《淮海英灵集》)。自称“六分半书”。绘画上,他一生专画“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移之石”。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诗,诗中有画;他的画,画中有诗;他的字,一笔一画如竹竿兰叶。他作品的墨迹,诗、书、画三者融为有机的一体。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的一首佚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翻阅旧籍,在一九四○年柳亚子书赠阿英同志的《左袒集》手稿中,发现了郭老的一首佚诗——《杂咏》。诗末署名为“郭沫若”。此诗作于一九三一年,时郭老已东渡日本。这首七言绝句,是郭老书赠给柳亚子的一首“寄赠”诗。在这首诗里,诗人把自己喻为举世无双的“太原公子”,表明自己虽然“戎马经年”,而今又流落异国,但欲拯中华民族之大志,毫未减弱。正象诗人所说的那样,与“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相比,“甲  相似文献   

20.
<正> 作为小说家、戏剧家的老舍,这是尽人皆知的;但若说在现代诗人的行列中也应当有老舍的位置,恐怕不少人就感到生疏了。事实是,老舍不但小说、戏剧、小品文写得好、多,诗歌数量也不少,而且自成一格。老舍夫人胡絜青在给老舍编的一本旧体诗选中说:“老舍爱诗,也爱写诗”,“他写新诗,也写旧体诗”。老舍是中国新诗坛上一位优秀诗人! 老舍一生写了多少诗篇,目前还很难做出确切统计。他在一九三四年出过一本《老舍幽默诗文选》,收入讽刺诗十首;一九四二年出版过长诗《剑北篇》;再就是一九八○年胡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