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文化传递模式是有差异的,不同的文化传递模式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影响着人们对于“教学”这一概念的认识。在后喻文化模式中,教学被界定为传授知识或技能;在同喻文化模式中,教学被界定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既包括教,也包括学,并由教和学组成;在前喻文化模式中,教学被界定为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生长的一种活动。教学概念发展到今天,涵括了教师的教授、学生的学习与师生的互动教学。  相似文献   

2.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与成长经历的母女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与谅解。从代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母女之间的误解、矛盾以及达成的和解,可以发现在异质文明交汇的移民家庭中并喻文化与前喻文化之间存在断裂与融合。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代沟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而备受瞩目。玛格丽特.米德在70年代末就提出:一条世界性的代沟已经形成。对于代沟产生的社会根源,米德将其归结为社会由“前喻文化”向“后喻文化”的转变。“代沟”的概念在80年代初传入中国,并引起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广泛关注。而事实上,中国的传统文学中早已有过关于代沟的论述,《红楼梦》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贾政和贾宝玉父子之间的矛盾,挖掘代沟的社会本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严羽提出“妙悟”说 ,通过“以禅喻诗”的方式说明诗歌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以禅喻诗”的合法性在于 ,禅是一种具有审美、艺术化倾向的价值观。在此 ,严羽正是强调了禅的这一特征 ,以突出诗歌的审美本质 ,使文学从道德和本体的决定下走出 ,并复归审美本位  相似文献   

5.
"后喻文化"是对信息化社会人类代际传播机制与文化传播特征的一种描述,它构成技术经济在文化传递中造成新的重要影响的传播语境.本文立足这一新的语境的成因以及针对传媒转型,回应了这一现实问题的能动性对策,即提出了强化传播内容的现代性、整合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延伸传媒产业的互动化、引领社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四项大众传媒的攻略.  相似文献   

6.
作为美国20世纪50~60年代青年一代的代言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折射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三喻文化的特征:后喻文化的失效、并喻文化的失衡以及前喻文化的召唤.  相似文献   

7.
严羽"以禅喻诗"涉及到诗学理论中的学习方法、艺术鉴赏力、思维方式、诗歌本体论等问题,其以"正法眼"论述诗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学习方法,以"妙悟"对应诗歌的思维方式,以"情性"阐释诗歌的本体论.引禅入诗不仅是对前人诗学成果的继承,还在于诗学话语本身的圆通与飞动是中国诗学史上的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8.
"风"与"水"之喻是中国诗学中一组意蕴特别丰富的象喻,常用于艺术品评和理论探讨.描述作品风格和审美鉴赏的境界,揭示艺术创作的奥妙,说明文艺的源流、传播和功能等,不仅形象地表现出中国艺术的特点.而且隐含着与自然的亲和力、原初的生命力和深刻的人格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今时代"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的交织并存,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且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维形态。因此,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前喻主体"、"并喻主体"、"后喻主体"及其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多维主体的优势互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多维主体的优势生成,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合力和整体效应,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以前喻文化为主流文化类型的社会里,文化传递的方向越来越体现为长辈向晚辈学习。在这种文化传递模式下,教育的价值取向由复制转向创新,教师权威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由制度因素形成的外烁权威逐渐弱化,由个人的知识、智慧和人格所形成的内塑权威日渐丰富。  相似文献   

11.
受基督教文化影响,从五四时期开始,中国诗人就在诗歌中尝试采用基督教观念和意象,为新诗输入新的意识与内涵。结合不同时期基督教被中国诗人接受的情况,该文主要从爱的意识、忏悔意识、救世观念和自我救赎4个方面探讨了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现代诗歌中的表达,并分析了由此而给中国现代诗歌带来的新维度及其具有的意义。这种新维度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12.
大西南诗人的活动,成为新时期中国大陆新诗流变的先兆,中国新时期诗歌运动最真实的缩影.这个史实显示大西南的区域文化具有某种特别的影响本地区诗人的文化动力.<大西南文化与新时期诗歌>有关区域文化性格理论视角的合理选择及其成功运用,对新时期中国新诗流变区域文化动力的成功探索,成为这本专著最让人珍视的学术收获.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结合文化背景研究诗歌"和"以诗歌为材料研究文化"两个方面论述了"诗歌的文化学研究"这一课题,由于当前讨论的"文化诗学"概念对中国原有的为人熟用的"诗学"概念产生挤兑,因此本文也在这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张立群 《南都学坛》2005,25(2):44-49
20世纪90年代是新诗发展过程中受外界因素特别是"政治"因素影响最为"式微"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新诗真正进入艺术探索的时代。站在20世纪90年代的立场看待新诗的发展则不难发现其与政治文化的密切关系:不但新诗的发生、发展和历次诗歌运动无法远离政治文化,即使是诗人心理和诗人评价中,甚至是最不应受到影响的"纯诗"也同样没有避免政治文化的问题。目前,无论是蓬勃发展的文学史研究工作,还是方兴未艾的诗歌史修治工作,都使我们无法回避"20世纪诗歌与政治"这一客观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可以沿着艺术的轨道自主前进的时代条件,从已有的历史、传统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为新诗的研究乃至新诗的未来发展探寻出路。  相似文献   

15.
以前后喻文化为视点探讨马哈福兹与巴金家族小说中表现出的父权政治与青年文化的矛盾冲突 ,即年老一代妄图以旧文化传统束缚年轻一代 ,年轻一代则在新思想、新观念的感召下力图变革旧文化传统的弊端 ,并分析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 ,可以发掘出二者作品反映出的以伦理为本位、以道德为重心的东方文化传统特质。  相似文献   

16.
鸟类文化是动物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视阈及独特载体。作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鸟儿以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含义与古诗词曲融为一体。本文将从鸟类寓含身世与鸟类寓乡愁两个情感层面入手,来探讨此类诗歌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向译语读者传达鸟类意象的别样文化体验。  相似文献   

17.
离愁历来都是中国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这其中不可忽略的是其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而翻译则是以口语或笔语的形式用听众或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方式转达出发语要表达的思想,它的目的在于在两种不同语言表达之间建立某种等同,因此翻译并非语言本身客观僵硬的再现,而是在译者参与下受社会文化语言影响的再创造。所以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文化传译便也成了诗歌形式及内容传译之外的又一重要使命。文章结合汉语及英语语言特点,以中西方翻译理论为基础分析探讨中国离别文化在古诗词英译过程中的传递。  相似文献   

18.
事对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究其实质,它是“并举人验”即两件事对偶相叠的一种诗歌创作手法。从“事”的角度看,事对就是经过文化浸润或美学加工的用事或序事。从“对”的角度来看,事对就是一种具有历史深度感的对偶。事对“称名也小,取类也大”。事对浸染着中国重双崇偶的传统文化,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事对作为一种内蕴着中国文化的诗法不仅滋养着中国诗歌的创作,而且也传承着中国的诗学文化。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这种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诗法呈现出来以为当下诗歌创作所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诗性文化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文化精神本性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新的解释框架。在学术语境上,以区别历史研究与文化研究为前提,为中国文化的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在历史背景上,以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和张光直的青铜时代为理论资源,在批判欧洲文明中心论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起源史观。在理论建构上,以文化研究为学术语境,以轴心时代的精神觉醒为历史背景,以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为总方法论,通过对早期文明在物质生产方式、人自身的生产方式及精神生产方式的差异考察,阐释了中国诗性文化的模式特征、深层结构和核心功能。从中国文化最深层的诗性文化做起,为每一个当代中华儿女打下一个民族的人文基础,可以起到捍卫中华文明、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