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赵慧敏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4):60-63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与成长经历的母女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与谅解。从代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母女之间的误解、矛盾以及达成的和解,可以发现在异质文明交汇的移民家庭中并喻文化与前喻文化之间存在断裂与融合。 相似文献
2.
肖豫涵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137-143
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文化传递模式是有差异的,不同的文化传递模式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影响着人们对于“教学”这一概念的认识。在后喻文化模式中,教学被界定为传授知识或技能;在同喻文化模式中,教学被界定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既包括教,也包括学,并由教和学组成;在前喻文化模式中,教学被界定为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生长的一种活动。教学概念发展到今天,涵括了教师的教授、学生的学习与师生的互动教学。 相似文献
3.
操慧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2)
"后喻文化"是对信息化社会人类代际传播机制与文化传播特征的一种描述,它构成技术经济在文化传递中造成新的重要影响的传播语境.本文立足这一新的语境的成因以及针对传媒转型,回应了这一现实问题的能动性对策,即提出了强化传播内容的现代性、整合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延伸传媒产业的互动化、引领社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四项大众传媒的攻略. 相似文献
4.
周一农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23(5):75-79
介喻是当今最为敏感的修辞格之一,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本、喻体间的差值”和“辞格本体的外在义”等两方面。 其语用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容,即基本的和文化的。由于敏感,它常常会带来文化的烦恼。 相似文献
5.
田甜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6,(5)
在文化传递过程中,当今中国已经进入青年一辈占主导地位、父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时代。在后喻文化时代中的大学生具有个性张扬、价值标准多元化、对父辈认知偏离和思想叛逆等特点,这导致大学生网络社团存在社团不稳定、活动盲目单一以及管理难度大等问题。鉴于此,首先以重视社团文化的内涵建设、实现管理多元、实施"会员制"管理等措施来稳定社团成员;其次通过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团方向、实施"导师指导与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和完善自主互相监督体制等途径来加强社团活动的引导;最后,针对网络社团和实体社团的特点,各取所长,整合社团资源,优化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代沟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而备受瞩目。玛格丽特.米德在70年代末就提出:一条世界性的代沟已经形成。对于代沟产生的社会根源,米德将其归结为社会由“前喻文化”向“后喻文化”的转变。“代沟”的概念在80年代初传入中国,并引起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广泛关注。而事实上,中国的传统文学中早已有过关于代沟的论述,《红楼梦》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贾政和贾宝玉父子之间的矛盾,挖掘代沟的社会本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文丽萍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133-135
以前喻文化为主流文化类型的社会里,文化传递的方向越来越体现为长辈向晚辈学习。在这种文化传递模式下,教育的价值取向由复制转向创新,教师权威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由制度因素形成的外烁权威逐渐弱化,由个人的知识、智慧和人格所形成的内塑权威日渐丰富。 相似文献
8.
田长生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89-191
后喻文化主要是指晚辈向长辈传递文化。后喻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坚定大学生政治信念,促进全面发展;推进新媒体渗透,加深师生平等交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谐人际沟通关系等方面更好地应对后喻文化时代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李锦云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165-167
后喻文化时代即前辈人需要向年轻人学习,社会才能进步,以创新和反从众为价值取向的时代。后喻文化时代,大学生影视媒介素养培养的教育环境发生本质化的改变,教师要用新的教育理念制订出大学生影视媒介素养的培养策略,即教师要成为大学生影视媒介素养的导航者,要与时俱进、兼容并包地选择适应当代影视文化新特点的教学内容,解除师—生的固有身份界定,进入师—生—友的全新角色,加强校园网络数据库建设,用主流影视文化占领大学生收视高地。 相似文献
10.
11.
余嘉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1):51-55
以前后喻文化为视点探讨马哈福兹与巴金家族小说中表现出的父权政治与青年文化的矛盾冲突 ,即年老一代妄图以旧文化传统束缚年轻一代 ,年轻一代则在新思想、新观念的感召下力图变革旧文化传统的弊端 ,并分析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 ,可以发掘出二者作品反映出的以伦理为本位、以道德为重心的东方文化传统特质。 相似文献
12.
论新文化运动之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卫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3):80-83
新文化运动文化观包括文化社会整体观、中西文化观、文化发展观。新文化运动文化观阐释了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分析了中西文化的特点及地位,揭示了文化发展的规律,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理论。新文化运动文化观有其深刻和科学的一面,又有片面和偏激之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浪漫派新诗,从它的产生之日起就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因此,中国的浪漫派新诗不仅是一个文学话题,也是一个政治话题。一方面,中国的浪漫派新诗能够对社会现状做出及时迅速的反映,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中国特殊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使它在一定时期政治性超过了文学性,曾一度沦为社会宣传和革命斗争的工具以及现实主义的附庸。从它的产生、发展到今天对它的反思和重新定位,中国浪漫派新诗所带有的政治烙印是无法磨灭的。 相似文献
14.
早期新文化运动在文化开放方面具有如下特点 :全方位的文化开放理念 ,以爱国救亡为文化开放的驱动力 ,把最开放的民主、科学思潮作为文化开放的价值目标。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 ,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某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吴加才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4):65-68
大众文化将审美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接受形式和当代社会审美风尚的基本格局,凸显出商品化、媒介化、标准化、日常化、娱乐化和时尚化特征,成为现代都市大众普遍的文化消费形式。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萧放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2):24-33
中国民俗化固其地域经济与民族历史化构成的原因,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化特征。其主要特征有:多元性与复合性,阶层性与地方性,神秘性与实用性,稳定性与变异性。这种民俗化特征在民间至今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纪玲妹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3-58
江苏常州位于太湖流域,吴文化的中心地带。常州地域文化中,处处体现出水文化的特质。首先表现在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层;其次,常州文人与水关系密切。以白云溪为例,这条不足一公里的小溪,聚集了许多名士;其三,在心态文化层中,常州文化也充分体现了水文化的特质。水"善下"、"不争",象征着谦逊的特性,水还有融通、诚信等特点,这些特性在常州地域文化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清代常州学派、阳湖文派、毗陵诗派等,都体现了这些特点。如今,常州文化中的"水性"依然润泽着常州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