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政治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对经济起决定作用,这一问题近年来在理论界引起了比较热烈的讨论。最近从《社会科学研究》上读了赵国良同志《论政治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一文,赵文是坚持政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起决定作用这一基本观点的,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见解。但是在论证政治究竟能否起决定作用的问题上,我认为仍未触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所在。这一点也是过去已发表的有关文章所存在的一个带共同性的缺陷。从不同观点的争论双方说,基本上都同意经济是本原因素,政治是派生因素,都承认经济起着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而分歧在于,一方只一味强调经济的决定作用,另一方则极力论证政治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起决定作用。但是双方在争论中都没有认真地深入探讨这里所涉及的两种不同的决定作用,究竟具有如何不同的规定性。我认为,在经济同政治的相互作用关系的问题上,究竟应当怎样认识才符合历史唯物论,并不在于简单地承认一种决定作用或  相似文献   

2.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发展,对于文艺创作的繁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因限于篇幅,仅从一般阶级社会中,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和文艺、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这两个方面,试作初步探讨。一、在一般阶级社会中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在讨论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个命题是否科学的时候,当然不能不首先触及在一般阶级社会中,文艺与政治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或者说是否存在着政治决定文艺,文艺为政治服务这样一种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 前一时期,理论界对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中,对“经济”涵义的理解发生了分歧,因而形成对整个关系理解上的不一致。我认为,在政治统帅经济和政治为经济服务这两种不同的作用中,经济的涵义是不同的。政治统帅经济中的“经济”,是指阶级成员的经济活动,或平常所说的经济工作;而政治为经济服务中的“经济”的涵义则是指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政治对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发生两种不同的对立统一关系,也起着两种不同的作用。只有区分开两种涵义,才能正确理解政治对经济永远占首位的原理和经济决定政治的原理的关系,才能真正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4.
<正> 是否在承认物质决定精神(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后,还需要再承认后者对于前者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这是哲学界正在热烈讨论的问题。我认为后者对前者来说,只存在反作用,没有什么决定作用;讨论中有人指出这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个阶级——无论是剥削阶级或被剥削阶级,自它产生的那天起,都有其政治与经济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是:经济是第一性的,政治是第二性的;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在进行阶级分析时,必须对其政治与经济这两个方面进行既唯物又辩证的分析。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作家们就是这样做的。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在学习经典作家关于阶级分析理论中的一点体会,兼与陆德生同志商榷几个有关问题。一、各个阶级的经济地位是阶级分析的出发点各个阶级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每  相似文献   

6.
所有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所有制的改革是所有制改革的重点.国家所有制的改革很复杂.是当前大家讨论得十分热烈的问题.这里仅就几个有关的理论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关于评价所有制关系的标准和调整变革所有制关系的要求当人们评价一种所有制关系时,常常使用二重标准:是不是符合生产力要求;是不是符合某种社会政治原则.当人们有意识地调整改革某种所有制关系时,也常常从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今年五月中旬,重庆市哲学学会,召开了一次哲学与政治关系问题的讨论会。现将讨论中的一些主要观点简介如下: 一、哲学和政治的关系与会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上层建筑各部分之间关系的论述,一致认为:政治和哲学都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和从不同的方面对经济基础发生巨大的反作用,而这种反作用又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通过政治、哲学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实现的”。具体来说:1、在政治对经济的关系上,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在上层建筑中“居于核心地位”,对经济的反作用最集中、最直接、最明显。2、在哲学对经济的关系上,由于哲学悬浮在离经济基础较远的地位,同经济基础的联系往往需要许多中间环节曲折地表现出来,只有在一定的情况下才同经济基础有直接的关系。3、在哲学对政治和对经济的关系上,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最高点,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对全部意況形态起着方法论的作用,任何政治观点、政治设施、政治活动,都是在一定哲学的指导下制订的;由于哲学和政治在上层建筑中处于不同层  相似文献   

8.
经济规律体系问题,在我国还是一个新问题。《经济研究》编辑部、山东省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会、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共同发起了一次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体系座谈会,邀请了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吉林、江苏、安徽、四川、山东经济理论界对这一问题有兴趣的同志,于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九日至十三日在济南进行了座谈讨论。参加座谈会的同志一致认为,讨论经济规律体系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深化和前进,也是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局面的实践要求。因此,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有很大意义。大家在讨论中,也认为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比如:经济规律的总体作用是否一定要表述为经济规律体系?经济规律的内涵如何定?经济规律是只包括生产关系的规律,还是同时也包括生产力的规律?诸规律之间是否有主要的、基本的、可以决定或派生其他规律的规律?诸经济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另外在研究规律和经济规律体系的方法论问题上,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经济规律体系问题等等方面,也都存在不同的看法。本刊认为,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规律及其体系问题是很有意义的,存在不同看法是开始研究新问题的正常现象。为了推动这一问题的研究,本刊从这次座谈会的发言中选登如下几篇稿件,以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由此带动了经济和政治结构关系的变化。与经济发展异军突起相比,政治发展却步履维艰,一个特别的迹象是政府整合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政治体系缺乏推动经济持久增长的后续力量。这一问题应构成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是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国家稳定的大局。在几年来经济学界和政治学界的讨论中,政治学界侧重于从政治整合的角度来认识和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主张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政治、经济、法律控制,经济学界则主要从财税体制的角度认识问题,提出对策。这些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中央与地方关系仅仅看成是政府内部的关系,而不是从政府外和政府内两个角度来认识和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事…  相似文献   

11.
同志们: 这次省委召开各县负责同志参加的会议,重点是讨论如何突出政治,以政治统帅经济、统帅业务、统帅技术这个问题,讨论怎样突出政治,怎样进一步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运动。同志们批评省委过去对这方面抓得不够,这个批评是正确的。各县委的同志检查,说过去对政治思想工作抓得不好,那么,责任首先在  相似文献   

12.
十五大报告指出:“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定社会观念形态的文化,与该社会的政治、经济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但文化决不止于此,它必然会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这是我们对于文化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一方面,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和根本  相似文献   

13.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这条原理不仅肯定了经济同政治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且肯定了政治的首要地位。列宁说过:“……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不肯定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起码的常识。”毛泽东同志一再指出:政治是灵魂,是统帅;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经济同政治的关系的原理,始终是我们在发展经济问题上坚持政治挂帅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阿普杜拉的全球文化经济中的差异与脱节的论点,即是从种族、媒体、科技、金融和政治思想这五个方面来了解全球文化传播中的问题。通过对这一理论精髓进行讨论和充分肯定全球文化经济理论,我们了解目前错综复杂的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同时,也指出了该理论定义上的模糊和逻辑关系的缺失。然而处于全球化漩涡中的中国社会又该如何从中得到借鉴?那就是,必须对世界文化经济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要做到这一点,中国学者不仅应该加强对其他国家社会文化的研究,而且应该注重研究的实用性和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 山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一九八一年年会于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五日在威海举行。会议代表认为,当前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根本任务就是如何坚持好社会主义道路;而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社会主义时期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则是坚持好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要问题。同志们认为,要正确理解与处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首先要把“政治”与“经济”、“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这两对概念搞清楚。经过讨论,比较统一的观点是:前一对概念中,一般情况下,“经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生活、经济状况、经济条件,即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政治”则是指政治生活、政治状况、政治条件,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与经济的关  相似文献   

16.
一、政治与经济关系的两种理论纷争在诸多关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理论观点中,对今日世界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政治、政治经济一体化观点.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践中普遍出现的现象.另一种是西方的政治经济相互分立、政治经济二元化观点.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处于世界体系之中,西方的各种思潮和发展理论不断涌入.有一部分学者在坚持经济决定政治这一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开始从经济政治分立的角度思考中国的发展问题.激进一点的学者认为,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导致政治民主,中国的问题恰恰在于政治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当前,必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治民主,从而才能保证经济的持久、健康发展.保守一点的学者认为,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四小龙”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应当经济优先,民主缓行,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关于经济建设的若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少年和青年时期在夏威夷、香港就学。资产阶级文化知识的熏陶,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启迪,使他很早就萌发了在贫弱、屈辱的旧中国实行民主改革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孙中山在成为民主革命家以后,在中国现代化问题上,首先正确地解决了政治同经济的关系问题。 孙中山认为,革命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他曾强调指出:“政治和经济两个问题,总是有连带关系的。”在这两个方面中,首先需要解决政治问  相似文献   

18.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一649年),政治比较清明,这是史家一致称誉的。但是,对贞观之治与政治清明的关系,政治清明究竟表现在什么问题上,尚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笔者认为唐太宗以“亡隋为戒”,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推行的若干改革及其政策,是促使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而其核心则是政治改革,贞观之治的精髓是政治清明。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扩展与深入,我们对于经济领域中的一些客观规律的认识,掌握和运用的能力也在日益提高.最近一个时期,国内经济学界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就是这种反映.在讨论中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是研究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讨论,目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对于这个规律的认识问题,二、对于速度、比例和平衡问题的理解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问题.三、这个规律和其他经济规律的关系问题.确实,看清了这三方面的问题,也就基本上获得了对于这一规律的正确理解.这里只想谈谈对一、二两个问题的意见.一如何理解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这个方面有些问题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例如,大家都认为: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基础建立以后,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性质问题,在一两年前,曾进行过一番讨论,现在又被重新提出来了。细分起来,问题有三个:第一,生产力有没有自己的性质?第二,什么是生产力的性质?第三,什么决定生产力的性质?第一个问题,我认为是不成问题的。不论我们是用生产力的性质这个术语,还是用生产力的发展程度、高度、阶段等等术语,来描摹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力都是质和量的统一。生产力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性质。至于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我认为它们有连带关系。假如我们弄清楚了什么决定生产力的性质,也就很容易弄清楚什么是生产力的性质。因此,我所要讨论的,主要是什么决定生产力的性质。关于什么决定生产力的性质,现在出现了两个鲜明对立的意见。有的同志认为,决定生产力的性质的,是生产资料的性质,特别是劳动工具的性质。另有一些同志强调主要是劳动者、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性质,甚至认为,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也决定生产力的性质。因此,什么决定生产力性质的问题,就牵涉到生产力中人和物的相互作用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问题、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问题,我们也就不能不从这三方面来进行分析。为了明确讨论的中心,必须指出:需要讨论的,不是什么是生产力发展中经常的决定力量,而是什么决定生产力的性质;不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是它们能否决定生产力的性质。还必须指出,这里所谓什么决定生产力的性质,并不是说有一个有意志的主体在决定,而是说有某个因素成为生产力性质的标志。因此,我所谓什么决定生产力的性质也就是什么标志着生产力的性质。作过这几点交代,我们就来讨论本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