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7 毫秒
1.
世界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维持着整个世界的和谐。成书于我国东汉的《太平经》,是道教早期的重要经典,蕴涵了丰富的美学思想。无论是《太平经》所言“生—美”、“寿—美”,还是“与道合一”的“道—美”最高境界,都无不蕴涵着“和谐—美”的思想。和谐是一种美的状态,一种美的境界,一种审美标准。在《太平经》中具体表现为自然和谐美、人与自然和谐美、人与人和谐美和自我身心和谐美。  相似文献   

2.
“和谐”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和谐”观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包括“天人合一”、“和为贵”、“兼相爱,交相利”等理念,构建和谐世界”是对“和合”思想的传承和发扬,“和合”思想是“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基础,其对构建和谐世界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敬畏生命”是施韦泽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当代世界和平运动、环保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施韦泽认为,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任何生命都有平等的存在价值。通过与佛教的“不杀生”戒相比较,可以显现出施韦泽理论的普遍人性基础及佛教戒律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依存的,是一个和谐整体。建立和谐生存世界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人是自然界生命价值的承担者与呵护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主体。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运用于现代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在图书馆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精神,提供人性化服务,为读者创造一个亲切、温馨、宽松、和谐的读书环境。  相似文献   

5.
孔子用“和而不同”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中“和”的文化,革新了在他之前便已存在的“儒”这一行业的品格,创建了儒家学派。建立了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的“和为贵”的思想体系,形成了关于修己、治人和治物应该合一的和谐理念,通过实现自我和他人、人和万物的“和谐化”过程,构建一个生生不息的和谐世界。孔子的这些闪烁着和谐智慧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天人相应”、“中和中庸”、“修身正己”等思想是促使人、社会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源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米哈伊尔·巴赫金在文艺学、美学研究中阐发了他的哲学思想 ,他的时空观、对话理论、狂欢化理论都关心“人作为一个存在者在存在中的存在状态” ,明示了躯体作为存在命题的深刻含义 ,揭示了存在世界应该是一个一切都能在对话中得到解决的并非普遍和谐却又是普遍和谐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8.
在墨子所强调的十项思想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中,“兼爱”是最根本、最核心的一项,而其他九项则是“兼爱”的深化与拓展。墨子所倡导的“兼爱”是指关怀每一个人而不论他是否与自己有血缘亲属关系,也就是指一种不分亲疏、不论贵贱、爱人如己、一视同仁的普遍的爱。这是一种与“交利”、“非攻”、“正义”、“自爱”、“天爱”统一的爱。墨子希望通过“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兼爱”精神来构建爱的秩序,以求达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世界正处于重大变革与调整之时,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回应世界各国人民对建设美好世界的普遍期待,开创性地提出了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有其广泛的理论资源: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渊源;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思想充分吸收了其他世界文明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和唯物史观是其自觉运用。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它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把郭因的绿色美学思想与世界上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悲观主义的世界未来论”和以甘哈曼等人为代表的“乐观主义的世界未来论”关于人类命运的研究联系在一起加以思考和分析.认为郭因的绿色美学思想是关于人类未来的一种重要思想,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郭因倡导绿色美学.目的是想为人类构建一个理想的“和谐世界”.作者以此为核心,循序渐进地对部因美学思想的发展.绿色概念的蕴涵,以及绿色美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内容,实现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和谐的方法和途径.低熵社会最有利于实现绿色美学的目标等问题,作了系统的述评。  相似文献   

11.
“和合”文化传统的美学本质是确认并追求和谐。主张在“天人合一”、“尚中贵和”、“礼之用,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地区、国家的普遍和谐。厘清“和合”的哲学内涵,探寻“和合”的现代价值,确立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以德治国、和平共处的现代理念,对促进政府科学行使决策职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际论坛》2008,10(4)
安全合作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和前提,而现代主义哲学中的二元对立、工具理性至上、极端个体主义是目前世界安全问题的主要哲学根源。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局限的克服与超越,后现代主义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上的思想主张与"天人合一"、"仁者爱人"、"和而不同"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相通的,是我们化解传统安全困境、进行非传统安全合作的思想基础,对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环境友好”是古老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现代释言。谋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思想的重要内涵。《易经》,由自然环境现象阐释生命意义的智慧宝典;《道德经》,探究人与自然同源、同律、同归关系的“道中之道”;儒家学说,融通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整体和谐世界观。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围绕着如何建立和维持“和”的秩序,发展了关于“和”的哲学、“和”的道德、“和”的治国(管理)思想,构成了完整的“和”的思想体系。孔子的“和”思想最能说明这些问题。它以“仁”为基本内核、以“礼”为外在实现形式、以“和”为精神风韵,倾注着对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等问题的无比关心,饱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情怀。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习近平提出了文化自信思想,主要包括:中国文化主张一脉相承,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创新与创造;中国文化主张开放包容,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繁荣;中国文化主张“以和为贵”,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有利于世界的和谐与美丽。这一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必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传统画论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气韵生动”就是对自然规律与“天人合一”思想在艺术创作上的诗意提炼。认为绘画创作就是审美主体与自然通融感应后领悟自然的过程,弥漫着浓郁的生态审美智慧。“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相融相生关系,人与自然亦师亦友关系,人与自然诗意栖居的关系。“气韵生动”反映了生命与自然生生不息之美,生命与自然共生之美,生命与自然的象外之美。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观的现代生态伦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从整体论的原则出发,提供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构架和思维模式,放弃了近代机械自然观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所蕴含的基本生态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生态理念惊人地相似,为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渊源和思想资料,进一步阐明了“天人合一”观的现实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18.
"和谐"思想的源流并不为中国道德哲学所独有,西方道德哲学亦独立地产生了类似于中国的"和谐"文化思想。对肇始于古希腊、结束于近代的西方道德哲学中的"和谐"理念架构进行爬梳,从"和谐与自然"、"和谐与人心"、"和谐与社会"三个层面来澄明西方"和谐"理念的逻辑脉相,这对于正确理解社会的和谐发展将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实质是"天道"与"人道"一致,即将宇宙的存在原理、运行规则与人的存在、道德规范视为一致。道家的天观与儒家不同。儒家的天人关系论是由天道推衍人事,借托天道作为人间秩序的依据;道家通过自然或天了解人,并且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中国哲学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