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学术界目前对审美大众化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大都偏重于将其当作一个给定的事实。然而,要深入理解当代文化中的审美大众化趋向,很有必要将其作为动态的历史过程来考察。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当代的审美大众化乃是历史上的审美大众化的一种继续和完成。其实质是艺术与大众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翠霞 《唐都学刊》2005,21(3):108-111
当代视觉化传播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是深刻而复杂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视觉化传播整体上把日常生活纳入审美的范围之内,有利于培育当代大众的新型审美文化形态;另一方面,视觉化传播泛审美的结果也导致审美活动停留在感官-形象消费的水平上,使大众的审美趣味庸俗化、审美感官钝化,消解了美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3.
王允 《社科纵横》2009,(9):121-122,130
唐代多元化、世俗化的文化,孕育山中国服装史上独树一帜的女性服饰审美文化。当代服饰审美文化的"多元化"、"世俗化"特征,在精神上与唐代审美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是传统审美文化资源在当代服饰语境中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4.
审美文化消费作为一种文化愉悦的精神性消费行为,承继着人类既往审美经验的历史积淀,但同时又吸纳了当代新奇、轰动、同步、冲击的消费和体验方式,引起人们的关注。视像时代的审美文化消费注定要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以及被某种随机性所左右并在大众审美趣味的共同参与下发展、变化。个体的感性自娱追求和群体仪式化的心理效应显示了审美文化消费方式的基本和普遍的特点,喜新求异的消费更迭加快了审美文化消费的运转周期,多元趋向选择构成了审美文化消费的多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5.
都市生活方式与都市审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波 《求是学刊》2007,34(3):101-104
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创造的基本形式之一,对于美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天性,因此审美文化本身应该是无分都市与乡村的,然而,在当代,随着都市社会的崛起,审美文化在都市社会语境中却呈现出别样的意义,因此,都市审美文化之特质的探讨就成为一个必需的问题了。要讨论都市审美文化,我们首先要分析都市生活方式,因为审美文化在根本上是对于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方式的折射和再创造。在当代西方,随着城市消费研究的展开,生活方式在消费文化的意义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关于生活方式的概念已经达到十几种之多①。在西方学术界关于生活方式的种种论述中还是…  相似文献   

6.
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矛盾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是在现代商品社会应运而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以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化形态,它与以往的文化形态有着重大的区别。总的说来,当代审美文化不同于以往其他文化形态的有两点,一是经济动机上升为文化行为的主导动...  相似文献   

7.
作为消费文化的当代审美文化姚文放从文化的运作体制来着,当代审美文化与以往相比有一个180度的大转弯,那就是从生产本位走向了消费本位,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从生产型文化走向了消费型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历来文化就是作为商品而生产的,文化产品的买卖就...  相似文献   

8.
论当前审美文化发展的二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商品经济大潮的浸洗、高科技手段的推助与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使得中国审美文化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当代面貌。本文正要从对审美文化的界说及对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演变的追溯入手,结合文学艺术的微观考察与审美文化的主体性考察,围绕“超越性、愉悦性、普遍性”三大内在特征和外在的他律性,对中国当前审美文化的语境构成、具体表征及文化实质作出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审美文化的结构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审美文化是当代美学和艺术思潮发展中的新现象。审美文化结构作为审美文化主体生命活动型态的展开方式与表现方式有不同层次,从历时性视角看,审美文化的结构表现为由浅入深、由显型到隐型特征,分别以审美文化产品、审美文化现象、审美文化心理、审美文化符号等层次排列。作者对审美文化结构系统的内部要素及特征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0.
欧阳彬 《唐都学刊》2007,23(3):121-124
社会认识中的审美追求根源于马克思的在社会实践中“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重要思想。当代社会认识的审美追求体现在三个层面:日常的社会心理;阐释的社会理论;决策的社会规划。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美的眼光来感受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审美设计、管理美学、社会发展美学等新兴学科对日常生活审美加以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和谐社会成为新的社会规划的审美理念。研究当代社会认识中的审美认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1.
审美物化论     
张晶 《求是学刊》2004,31(3):89-94
"物化"是中国美学中一个渊源有自又有深厚的中国哲学背景的范畴,对于中华民族的艺术创作和理论都有深刻的影响。"物化"与西方美学中的"移情"说有接近之处,却又有其不同的美学内涵;与中国美学中的"感物"、"感兴"等范畴有密切联系,但又并不等同。"物化"是指主体进入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的高峰时,在感觉和意识中与客体完全融合为一、无法分辨物我关系的至高境界。在中华传统艺术领域中,"物化"是诗词书法艺术家审美体验中物我两忘、而将主体的灵性和对象的物性化而为一的极致之境。  相似文献   

12.
韩伟 《阅江学刊》2014,(1):91-97
皮朝纲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重要专家,其理论体系经历了从范畴论到人生论,又从人生论到禅宗美学的内在转向,三者具有内在的相通性,通过禅宗美学实现了对其整个美学体系的阶段性总结。禅宗美学转向并非偶然,其早期的审美心理学和人生论美学研究为禅宗美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012年出版的“禅宗美学三书”是皮朝纲禅宗美学研究的最具代表性成果。  相似文献   

13.
姚文放 《求是学刊》2001,28(2):75-79
中国古典美学比较突出地体现着东方式的思维方式 ,包括中和思维、类比思维、整体思维、圆形思维等。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说到底仍是为了发掘其现代意义 ,为建设现代美学体系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对于美学研究中某些思维片面性具有防范作用 ,对于美学研究方法的某些欠缺之处具有弥补和完善的意义 ,而其中某些富于生命力的因素也可以整合到美学研究的现代思维之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及其现代意义(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姚文放 《求是学刊》2001,28(1):70-75
中国古典美学比较突出地体现着东方式的思维方式 ,包括中和思维、类比思维、整体思维、圆形思维等。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说到底仍是为了发掘其现代意义 ,为建设现代美学体系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对于美学研究中某些思维片面性具有防范作用 ,对于美学研究方法的某些欠缺之处具有弥补和完善的意义 ,而其中某些富于生命力的因素也可以整合到美学研究的现代思维之中  相似文献   

15.
高建平 《阅江学刊》2011,(3):120-125
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美学和文学艺术理论领域出现了文化学转向。在西方与在中国,发生这种转向的语境不完全相同。走出康德式的审美无利害和艺术自律,将分析美学与美学上的文化学转向结合,成为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特色。在正确认识西方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误读后,清醒认识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资源,建立一种既有普世因素也有个性特征的美学和文学理论是中国美学研究的当务之急。这种新的研究会带来新的学术气象,代表着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2 0世纪 90年代美学界令人瞩目的景观是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的论争 ,以及修辞论美学、否定主义美学的异军突起。这场批评与反批评、超越与双重超越的论争展示了世纪之交美学界多元化的理论景观 ,集中体现了中国美学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发展的趋势 ,显示出中国美学蓄势待发的生机活力和前途。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人们去进一步思考 :后实践美学自身存在的诸多局限 ;美学理论与争鸣和现实的脱节 ;美学界匮乏原创冲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艺术美意识历史嬗变的再思考,有助于从艺术观念史的角度把握中国人美感意识转向的大致脉络及中国人美感形态的特点,有助于研究中国美学的特点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中国艺术美意识大体以中唐为界点,由崇美走向尚韵,主要表现在艺术目的与功能、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审美感知方式的转变上。  相似文献   

18.
任增强 《阅江学刊》2010,(6):136-140
西人早在18、19世纪便接触到中国道家经典《老子》与《庄子》,但对其中美学思想之阐发则是20世纪之事。美国学者对先秦道家美学思想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道家美学与浪漫主义、道家美学中的"与道合一"说、"神"的观念、道家言意观、美学思想及其在全球化进程中之意义。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与中西比较的视野有别于国内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以气论哲学为基础的中国气象文学在不同阶段一直都延续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气象现象在先秦至汉代成为领会“天意”的重要途径;魏晋至唐的气象文学中则主要呈现为物候学的特征;宋以后的气象文学中,作为独立审美对象的“山水”面目被注入作者越来越多的主观情感;近代以来气象文学逐渐沦为气象科普之类的通俗读物。道、气、象是气象文学的基本范畴,雄浑、劲健、豪放、实境、含蓄、超诣等为其主要美学原则。倡导当代气象文学创作与研究,是跨越横于中国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间不可逾越之鸿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百年美学的兴起和演变与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相伴,它既受西方启蒙学说的影响,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改造,涌现出梁启超、鲁迅、王国维以及宗白华、朱光潜先生等一大批美学大师。他们将美学建设与改造国民性、塑造健康人格时代重任结合起来,其立人精神与美学理论浑然融为一体,给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留下了令人景仰的风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