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渐次加快,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向城市涌流,城市的多民族化进程也在加快,新的民族地域格局正在构建。少数民族群体内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影响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城市和谐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指标。该研究通过对天津市天穆镇A社区回收的120余份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以期对影响城市少数民族社会认同的一系列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2.
3.
广告社会功能新论——以电视广告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广告在传播商品广告信息的同时,因为进入了电视传媒的公共领域,也就自然地被赋予公共领域的价值规范,并且不得不接受公共领域的诸多影响。因此,在现代消费社会,由于电视广告的影响力以及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渗透,它作为电视媒介重要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形态,同样也具有表征大众传媒公共领域的功能。对电视广告社会功能的认识,只有以社会“公共领域”的建构和批判的视角来科学理性地反思电视广告及其受众的公众身份建构的价值,才能寻求其健康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管理”概念界定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成为一门科学以来,管理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对管理概念自身的界定至今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未能达成共识。本文通过对收集到的四十多条概念,进行归类分析,试图作出管理概念的科学界定。一、概念界定的方法论问题随着“三论”的发展,特别是系统论在各门学科的迅速渗透,许多概念采取了系统论的视角进行新的自我定位,管理定义也不乏例证。如“管理就是根据一个系统所固有的客观规律,施加影响于这个系统,从而使这个系统呈现一种新状态的过程。”①“按系统理论原理,管理就是人类为了使系统的功效不断提高所从…  相似文献   

5.
谢姝玮 《理论界》2014,(12):121-125
街头政治的表现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乌克兰、泰国、土耳其、委内瑞拉、柬埔寨针对执政当局、执政者的游行示威活动风起云涌。我国的台湾地区2014年3月"反服贸"、4月"反核四"——两场声势浩大的"街头运动"搅动台湾社会,香港七一"占中环",大陆内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街头政治现象,其负面影响极大。应该如何看待并规范街头政治行为,本文企图在公民权利和民主政治之间寻求合法的平衡点,使得街头政治行为纳入到社会治理法治化轨道,既实现了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又不至于使街头政治背离民主政治的合法性而成为民主的暴政。  相似文献   

6.
农民政治认同是现代政治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不仅对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有特殊意义,而且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有重要推动作用。调研发现,湖北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的现状是:认同主体良性发展但主体性意识仍然不高、认同客体进步明显但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外部环境整体稳定但不和谐因素同时存在。增进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必须努力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加强农民政治参与实践;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政治认同环境。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社会认同内在二维性这一概念,认为社会认同不是同质线性的,而是在两个维度上发生变化,即对社会群体本身的认知与评价以及对自身与社会群体之间关系的认知与评价.这两个维度并不一定同时变化,且变化方向也不一定相同.文章认为社会认同的这种内在二维性是导致个体社会认同的张力和矛盾性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北京市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状况进行分析,尝试勾勒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图式,并以此说明社会认同的内在二维性问题.结果显示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并不是单维度线性的,而是具有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图景.  相似文献   

8.
信任问题——以社会资本理论为视角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潘敏 《浙江社会科学》2007,26(2):104-108
本文主要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来阐述社会信任问题,第一部分指出信任是社会资本的关键性测量指标,一个社会的信任度高低决定了它的社会资本的多少;第二部分主要讨论中国的信任问题,一些学者和社会观察家分别从理论和经验的角度论述了中国的信任问题,尤其是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信任危机及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损失;第三部分探讨社会资本和信任如何可能的问题。就笔者目前的研究进展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从社会和政府两方面双管齐下,来创造和维持社会资本和社会信任。  相似文献   

9.
民族学界对民族一直存在很多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民族并非真实存在,甚至出现了“去民族化”的思潮.民族概念争议的焦点在于“民族”与“族群”概念的对话以及是否用“族群”取代“民族”概念等问题,原因在于中西语境下的民族概念的歧义、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特性差异、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的重要影响,因此,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把握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势,抓住民族发展的基本特点,揭示民族概念的一般内涵,探求民族概念的研究路径来化解其困境.  相似文献   

10.
德意志民族在世界历史精神中具有特殊地位。在一般意义上,这种观点乃是人们熟知的一种德国思想。马克思批判这个思想,是为了破解"德国式的现代问题":即迟到的资本主义发展及其一切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后果。从作为一个民族生存的基础的生产力观点看,"头脚倒立"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思想方式对时代的科学,特别是历史科学所做的积极贡献远远少于英、法等国。欧洲资本主义普遍发展之厄,令德意志民族特性消失了。深刻的民族之间的区别不管多么重要,民族之间的差异只能是一种历史地加以确定的。  相似文献   

11.
纵观以往对"空间转向"概念的研究,学术界要么是以具体人物为标志,要么是以具体论题为界限来进行探寻,其中,以福柯、列斐伏尔、大卫·哈维等人的思想作为研究所集中关注的热点,然而,却忽视了以阿尔都塞的理论为视角展开研究。以阿尔都塞理论体系中的"总问题""理论实践"和"断裂"这三个重要概念为切入点,在思维范式的层面来理解"空间转向",可以将"空间转向"界定为是不断与现有压迫力量进行着持续的断裂、不断审视、反思和改造自身并展望着未来革命可能性的一种文化实践。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已然到来,而长期以来各成气象的文化形象影响了三地之间的融通和发展。打通文化根脉,营造共通的文化空间,建构区域文化认同,消解隔膜与屏障,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当务之急。在大众传播时代,影视艺术是蕴藉文化,构建形象,传播共识的主要媒介类型。“影视叙事综合体”以影视艺术为传播载体,通过叙事行为、叙事故事、叙事话语、叙事反应等影视叙事功能建构区域文化认同的影像文化空间,提升区域文化形象,促进区域文化的融通和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农民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群体,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他们对自己奉献的城市却没社会认同感。本文站在农民工的视角,从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经济认同三个方面来分析他们对城市的社会认同状况,并提出了增强其社会认同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众多学者对“一边倒”政策的产生、发展、转变及利弊做了一定的论述,但对这一方针给新中国带来的巨大成效仍估计不足。本文认为,“一边倒”方针实质是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所采取的政治方针,不是机械地投向苏联的怀抱,也没有妨碍中国的独立自主。“一边倒”方针符合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的完全独立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利益,成功地建立并加强了我国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其在实施过程中所体现的原则上的坚定性与策略上的灵活性至今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前,无论是在刑法学还是在犯罪学领域,都存在着对犯罪概念的不同定义的争论,这些争论影响了犯罪理论本身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的定义和研究方法紧密相连,两者相互决定,共同构成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思维框架或"范式".从刑法学和犯罪学学科范式的不同方法论准则出发,刑法学的犯罪概念应予以形式化的界定,犯罪学的犯罪概念应予以实质化的界定.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列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民族问题和民族问题的实质,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两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民族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民族问题的本质或其实在的重点的内容。这两个问题,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术界和理论界进行了多次讨论与探索。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的民族理论工作者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坚持从实际出发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剖析有关民族问  相似文献   

18.
与流动人口中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不同,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在北京工作的这一群体俗称"北漂")的社会认同具有独特性.以社会认同链这一分析框架,对"北漂"的社会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北漂"对城市的发展和形象与自身的关系持较肯定的态度,但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不强;与市民交往的深度和广度比较有限;与市民在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感大于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感.此外,"北漂"的社会认同受其参与社区集体活动的经历、与市民的交往情况、在北京的安全感程度以及受歧视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两岸关系研究语境下台湾民众的"认同"有其特定的内涵,对台湾民众认同的研究要运用多种学科视角进行观察分析,其中从社会学角度对台湾民众"社会认同"的研究有助于较为客观地把握当前两岸关系及民众心理变化的脉动。基于此认识,首先从纵向角度梳理了台湾民众认同问题的产生及其"国家认同"意识的变迁;接着着重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民众认同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从横向角度,以对2008年以来福建台商社会认同的实证研究为例,描述台湾民众复杂的社会认同现象及正在发生的微妙变化;最后提出"在绵密的两岸双向交流中夯实台湾民众认同的社会基础",构建两岸共同认同,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民族团结与民族进步,分别表现出对国家-民族整体的团结与对公平、正义等时代价值认同的转向。这一转向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化在民族工作领域中的具体反映。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新时代,一方面表现为民族团结领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层面上的深入展开,另一方面表现为民族进步领域中民族个体或群体在主体发展层面上的时代要求。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境况,为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发展,需要正确认识并把握民族团结与民族进步的关系。两者共生共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