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东岳论丛》2021,(2):154-161
共同体的生活并不意味着相互之间生活的彼此妥协,而是意味着让每一个成员都能够过上有价值的生活。我们要追问的不是要在多大限度上来实现共同体,而应当是在共同体所暗含的公共价值中如何培育个体的共同文化的理性信念与公共品格,如何让公共生活领域走向一种具有文化价值的共同体。共同的文化理性信念和公共品格还意味着一种对现代社会的整合性认同,推崇人类社群交往的差异共识,而这种认同和共识,并不是外向的诉求,而是内向的圆融,是每个人个体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态度的选择,意味着对一种文化的良性秩序、公正的伦理道德、合理的价值意义的公共生活、情感世界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政治哲学是对现实政治生活方式的反思和评价。建国以来政治哲学研究经历了非学术自觉的沉寂期、初期的自觉研究、蓬勃发展等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研究都表现出了各自的特色。建构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必须使之兼具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政治发展的现实指导性与理想指引性的双重特征,坚持科学性和开放性原则,充分借鉴和吸收迄今为止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宝贵的思想资源。最后尝试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体系建构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是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政治家。早年就创办新民学会,进行新村试验,尝试建构理想社会。在22年的军事共产主义生活中,毛泽东通过思想改造成功打造了一个坚强的军事共产主义共同体。革命胜利后,他决心把理想付诸现实,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五七”指示》展现了毛泽东建构理想社会的不懈努力。临终前的几年,他还在为革命理想可能被遗弃而忧心忡忡。尽管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但是这是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者所犯的错误。其出发点是为了建设一个美好的新社会,其动机是无可指责的。毛泽东的理想主义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对于世界现代化进程来说也是一味清醒剂。毛泽东理想主义的魅力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把现代性之批判和拯救的目标定位为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把这种统一具体地标识为国家,这个国家不是任何现实的国家,而是一个建构性理想,性质类似于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两者对比:马克思的目标是全体个人对社会财富总和的联合占有,其问题意识执着于经济领域和市民社会批判,尤其执着于解决现代最大难题财产权问题,显示了高度的政治理想主义。黑格尔的问题意识本乎财产问题而充满现实感,但就其坚持普遍物对特殊利益优先、国家对市民社会优先来说,又超越了市民社会、经济领域和财产权问题,而指向更高远的理想,政治气质近于古典共和主义。  相似文献   

5.
赖大仁 《学术月刊》2015,(2):100-106
西方文论的"后理论"转向,既表现为"反理论",即对此前盛行的后现代文化理论的批判反思,同时也是一种"新理论",指向对前人遗留问题及新的现实问题的重新探讨。在"后理论"转向的启示下,我国当代文论研究,一方面有必要加强理论反思,包括解构性反思和建构性反思,这不仅需要怀疑和批判精神,同时也需要建构性的理论精神;另一方面,还有必要在理论反思的基础上重建当代文论的理论自觉。这种理论自觉所关涉的主要问题,一是当代文论建构的现实基点问题,二是当代文论建构的文学观念和价值理念问题,三是当代文论对文学实践和社会现实的"介入"功能问题,四是当代文论的开放与坚守辩证统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浩然表现"文革"前农民生活作品里的世界,不是艺术真实,而是他用从理念出发的主观主义、自上而下建构的表达性现实.它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阶级斗争,具有宏大政治意义、高度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的农民日常生活.浩然借写<金光大道>成功创立了想象、表现和建构农民生活的新方式.他是毛泽东时代的标志性作家,<金光大道>是集大成的"社会主义文艺"著作.晚年,他虽在实践上颠覆了表达性现实,但仍倾力为其作品的真实性辩护.这表明,他深深迷恋着表达性现实.  相似文献   

7.
政治建构主义意在为理性多元论提供具备公共性的规范性回应。来自政治现实主义的批评认为,其“康德式”属性蕴含的抽象性和普遍性等特征使该证成试图通过程序性建构为现实政治实践提供抽象而普遍的道德蓝图,并把规范性理解为现实政治实践对某种道德蓝图的“符合”。但这一批评误解了政治建构主义,政治建构主义并没有把被建构而成的规范性视为纯粹理智演绎的结果,而是始终把规范性安置在现代社会的历史基底上。这种安置暗中援引的“伽达默尔式”诠释学方案能不断挖掘和凸显建构背后的历史性,使正义原则成为一种负载着历史性的动态道德规范。由此,合法性并非囿于符合论,而取决于历史性视域下原则与现实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8.
略论孤独张怀民陈波孤独作为人类所特有的情感,它是指人对人生命运形上的思考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人的精神理想王国得不到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它是现实的生活不能满足心灵的欲望而产生的一种悲观,而这种悲观却又是建立在理想主义色彩基础之上的,因而它不是...  相似文献   

9.
作为对政治生活进行哲学反思的政治哲学,它始终是一种事实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理论建构。这种统一性不仅体现在政治哲学体系的整体性上,还贯穿在每一个具体的论证过程之中。柏拉图对政治合法性论证过程,其事实性与价值性维度所具有的古典范式性意义在于,先贤们为人类确定了直到今天仍然影响整个西方的政治哲学思维范式。  相似文献   

10.
王欧 《学术研究》2008,19(4):52-57
在认识论的意义上,秩序是人类对事物整体进行理性把握的一个标志,政治秩序则是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群体生活安排的活动.而政治秩序在实践上又是人类自我组织群体生活的结果,它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本文试图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分析在追求良好生活的实践中,人们不断反思、建构理想政治秩序的认识论意义和实践目的.  相似文献   

11.
道德理想主义可以理解为宽泛的经济社会伦理或者伦理政治构想,但其更为本真的意义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古典纲领.“实践性”与“超越性”构成道德理想主义的根本特质.在已经告别物质生活资料匮乏的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不仅表现为多元化与开放性的“盛景”,同时还呈现出物欲化与外在化、世俗化与平面化、虚拟化与感性化等种种隐患和危机.两个紧密相连的问题越发凸显:其一,道德理想主义如何摆脱现代文化困境?其二,现代精神生活如何消除隐患和危机?现代精神生活的建构呼唤道德理想主义所提供的精神典范,而道德理想主义倘若能够在现代社会摆脱文化困境,生活儒学的复兴与开展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面向生活世界,一种富有道德理想主义的幸福观既对精神生活的样式提出了高贵人性的要求,同时还赋予开放多元的精神生活以崭新的、超越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政治哲学之思:内涵、学科属性与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云志 《齐鲁学刊》2006,22(2):128-134
在今天的学术界,政治哲学的话题已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政治哲学是政治哲人对政治世界的理性反思,他们反思人类政治生活的本质,反思人类政治生活存在的前提与条件,关注人类政治生活的美好问题。政治哲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哲学与政治学共享的领域,它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关于美好的政治生活问题的哲学思考。具体来讲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什么是美好的政治生活;其二,达成美好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规范、方式方法是什么。在这一思想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哲学与政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们解决这种矛盾的态度与方法在很大意义上决定了他们的政治哲学思考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周波 《天府新论》2009,(5):13-17
以道士邓牧<伯牙琴>为代表的中国道教理想主义,是宗教对人间社会的一种政治秩序的设计.<伯牙琴>提出了对现实的批判,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废有司,去县令",是道教理想主义对时代发出呐喊的最强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份重要思想遗产,道教理想主义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4.
从道德视角看政治合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维度曾一度被实证主义排挤出政治合法性的研究领域,这种理论影响到现实政治生活,使西方政治生活濒临危机。罗尔斯的《正义论》使道德问题重新回到政治合法性论域,引领了规范理论的复兴,但他在后期却由于不必要的妥协而放弃了道德立场。政治合法性和道德问题有深刻的关联,政治合法性理论的建构和评价不可能离开道德问题而进行。  相似文献   

15.
王心竹 《河北学刊》2012,32(1):182-186
孟子在以德力、义利之辨凸显德、义作为王道内涵的不可取代性和价值优越性的基础上,对王道与仁政进行了具体论述。他认为,王道与仁政可概括为养教之两大端,即一为养民,二为重视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及对民众的道德教化,而其中尤重养民。就此而论,孟子的王道论具有一定的重效果和现实的倾向。但由于孟子道德—政治一体化的为政体系以统治者拥有仁德,即以其"仁心"为养民、教民的基础,使仁政成为仁心的铺陈与延展,具有明显的道德理想主义特征,从而使历史性的以礼乐之制为典范的王道政治在孔子之后进一步转化为价值性的王道理想,儒家的政治价值理想至此得以全面确立。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17,(5):11-27
毛泽东时代是一个神圣的时代,他通过灌输毛泽东思想,"再造新人",建立了一个地上的天国——人民公社;邓小平时代是世俗时代,其世俗性在于改革开放对毛泽东个人意志的解构以及个体从政治国家中解放出来而对市民社会的回归;党的十八大之后是国家意识的再度觉醒时代,国家意识的觉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为标志,中国进入了国家意识主导的理性时代。生活的此岸性和彼岸性是神圣世界与世俗世界之间的界限,在神圣世界,人们生存于理想中,而且理想世界就是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就是理想世界;而在世俗世界,人们却不得不生存于现实之中,生活在此岸中。神圣时代到世俗时代到国家意识的觉醒,其内在是正反合的逻辑。  相似文献   

17.
社会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追求和理想状态,更是社会或国家治理的合理性基础。西方世界的政治价值赋予了社会正义自由和平等的基本内涵,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社会正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社会正义不仅是一种理论、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实践,它塑造着人类社会生活的秩序,驱动着民主政治的进步。在实践中,社会正义实现的途径是制度正义,包括经济制度的正义、政治制度的正义和法律制度的正义等。社会正义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今世界人类要立足现实,回溯历史,思考未来,科学和合理建构社会正义的实现机制,而在我国就是要建立彰显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我们可以将思维方式划分为本源性和实用性两个层面,前者指一种文化之象征性地把握世界的基本或核心构架,后者则指基于这种基本或核心构架而敷设的象征性地把握现实生活的具体方式。文化即为思维活动的创造物,两个层面的思维方式分别对应于理想性文化与现实性文化。当现实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之时,实用性思维方式层面必定会发生变化,而本源性思维方式层面则有可能不发生变化且倾向于不变化。这意味着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用性文化的改变虽必不可免,但国人有可能在理想性文化层面保留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而不必追随西方的思维方式。但这种本源性思维方式与终极文化理想的不变与实用性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巨变,不可避免地要在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的两个层面之间形成一种错位和紧张,并造成种种文化焦虑。消除这种紧张、龃龉,正是今天国人必须直面的现实和必须自觉承担的文化创造任务。这一工作不可能是各种元素之间简单的排列组合,而必然是一种基于中国本源性思维方式对于外来文化的重构。这种重构的实质就是在中国本源性思维方式及文化理想与新的现实生活以及与之匹配的实用性思维方式之间重新建立起一种搭挂关系。  相似文献   

19.
董学文的学术活动是在理想主义的庄严中开始的。立言为真、立言为用、立言为新、立言为进 ,使他直面中国现实 ,对美学理论、文学基础理论、文学理论学等关涉学术发展和民族精神大厦建设的学科 ,进行了较为彻底、通透的研究。他的理论成就、学术方法、社会影响 ,共同体现着现实开拓中的顽强风格 ,因其将文学和美学精神建构在理想主义基础之上 ,而令人尊敬  相似文献   

20.
美好生活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要求在社会现实中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建构对这一目标形成回应。这无疑会使一些新的伦理形态和观念引入人们的视野,同样也会让人对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进行反思。这一背景使得关怀伦理凸显出其特有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由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首先基于对"共同生活"的承认,这恰与关怀伦理所强调的伦理共同体相融合。进而,关怀伦理对道德移情的强调形成了美好生活的感情基础;同时,关怀伦理又对"自我"进行了反思和重构,提出关系性自我这样一种更能够适应于生活共同体建构的个体设定。最终,关怀伦理所倡导的多元实践则对美好生活共同体建构给予了较为现实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