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给苏州带来了新的生机,但是古城人口膨胀与交通不便成了制约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上世纪90年代初,苏州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古城居中,东园西区”的城市开发目标,并于本世纪初将原苏州下辖的吴县撤县建区,设置了吴中区与相城区。之后,又几经修订苏州城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商业街区发展规划。这样既完整地维持了苏州古城的规划布局,又为苏州城市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个保持完好的古城与一片欣欣向荣的现代苏州城区,相辉交映,相得益彰地得以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小城镇发展至今,已走过一条坎坷曲折的道路.在当今社会,发展小城镇在中国城市化道路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发展小城镇是发展小城镇是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发展小城镇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展小城镇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小城镇利于西部大开发,发展小城镇利于建设生态城市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来,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在资源、能源和环境方面的瓶颈性制约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紧迫。苏州未来的发展,必须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本文围绕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目标提出相应的法律举措。  相似文献   

4.
苏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指出,要努力把苏州建成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教育名市,并要求,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国际和国内的经验与实践都证明,文化综合实力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产业的发育程度和发展状况又是文化综合竞争力的显著标志,也是决定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发展特色的重要因素。没有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就不可能有文化事业的长期繁荣;没有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也不可能把苏州真正建成文化教育名市。尽管人们对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赋予多种解读,但普遍认为,文化具有产业的属性,具有产业属性的文化有可能做大乃至做强,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对于苏州来说,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和空间,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走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要打造文化产业的“苏州特色”,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历史与现实的融和,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衡量城市发展的标尺,更是城市文化底蕴的具体反映和广大市民精神的生动写照。2006年12月11日,我市确定“崇文、融和、创新、致远”为苏州的城市精神,这八个字准确而又凝炼地勾勒出了苏州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城市特色,它成为了苏州人文精神的坐标。目前,全市上下正在认真学习和宣传苏州的城市精神,本刊组织我校教师撰写了一组稿件,拟就苏州的城市精神予以解读,以达到学习和宣传的目的,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共同致力于我市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伴随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失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大中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严重与小城镇相对萎缩,人居环境退化、公共服务短缺等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大规划"、"大扩张"等粗放式城镇发展模式下,片面追求城市规模和城镇化速度也导致一些地区出现"空城"现象。传统的城镇化路径难以持续,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须走新型城镇化之路。  相似文献   

7.
服务经济、金融业与中心城市的协同发展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江苏省创建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的导向下,以南京和苏州双中心为例,构建服务经济、金融业与中心城市协同发展机制,运用非线性系统协同度模型,对南京和苏州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系统的协同发展程度进行测度和比较。结果表明,南京和苏州服务经济中心系统协同度得益于服务经济、金融业和中心城市的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三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其中金融业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总体上,南京市和苏州市都符合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的建设需求。  相似文献   

8.
张静 《经营管理者》2009,(17):232-232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不同的城市面貌、街道景观、是我们区别认识不同文化最直接的途径。城市是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高度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制约的统一体。改革开放后,新的建设高潮来临,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到处开膛剖肚,彻夜施工,现代建筑形形色色,光怪陆离,大、中城市建设指导思想是“香港、纽约模式”化,而小城镇建设仿效大城市,片面求大、求高、求洋,造成城市建设杂乱无章,整齐单调,缺乏有个性的城市形态。虽然房子建了不少,但“千城一面”。这些未经消化的外来的一种种形式主义,破坏了原有城市文脉与肌理。甚至各城市不乏历届领导留下的  相似文献   

9.
丁瑾 《管理科学文摘》2012,(10):216-217
当前城市地下空间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出现很多问题,尤其管理比较薄弱。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经济发达城市,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古城保护和城市发展的迫切需要。笔者通过对苏州地下空间相关管理部门和专业单位的实地访谈,了解苏州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其开发利用中的管理问题,并研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纪明 《领导科学》2003,(14):12-13
姜堰作为泰州的一个重要城市,近几年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指标增幅较高,但从总体上看,仍然没有摆脱在苏中居中的状态。如何进一步找准发展的突破口,使得姜堰在苏中14个县市中脱颖而出、率先崛起,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为此,我们坚持抓全局工作突出经济,抓经济工作突出招商引资,抓招商引资突出项目建设,努力以项目建设的大突破来实现姜堰在苏中的“突围”。从化解项目建设的瓶颈入手,拓宽“两个渠道”。资本不足和供地不足,是制约姜堰项目建设的主要瓶颈。为此,我们一是充分发挥外来投入在项目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大招商引…  相似文献   

11.
苏州作为我国先行较发达地区,虽然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受要素和环境不可持续的制约以及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影响,主要依靠资源驱动、劳动力驱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传统苏南发展模式也基本走到了尽头,建设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毫无疑问成为苏州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本文试图在对苏州建设高端产业城市的优势和劣势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到最佳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正> 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农村城市化的主要依托,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城乡结合的纽带。邹平县的经济发展现代化与小城镇建设关系十分密切。小城镇建设事业是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而发展,为了发展经济、扩大内需,大搞小城镇建设是发展经济的重  相似文献   

13.
苏州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重点风号旅游城市和国际新兴科技城市,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考察,也使苏州日益成为全国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基地。苏州农村干部学院,不仅承担着苏州市乡镇干部、农业专枝干部、女干部、共青团干部和苏州对口支援地区干部的培训任务,  相似文献   

14.
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决定了该经济区城市化的道路选择方式。 珠三角经济区小城镇发展的特征1.城镇连绵区初步形成珠三角地区目前已经形成了深圳-东莞-广州-佛山的城镇连绵区,各城市的市区与"郊区"小城镇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连绵成片,相互之间不存在明显的自然界限。珠三角的城镇群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逐步建立,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城镇群之一。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小城镇土地利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主要表现为小城镇土地用途变更的随意性、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小城镇建设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因此,促进小城镇建设中土地集约利用,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正> 过去,长期以来,城市建设走的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路子。笔者以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西部城市发展恐也要转变观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首要任务,也是苏州“两个率先”的实践要求。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苏州在“两个率先”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紧迫性,而且还要认真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况和新任务,积极探索苏州在“两个率先”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措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成为苏州推进“两个率先”实践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8.
代凝冰 《决策探索》2009,(18):15-16
城市化就是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机制,坚持可持续集约发展,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城市化道路。城市化不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而且是几亿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个根本改变。城市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水平,而且也关系到信息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城市的科学发展蕴含着经济社会转型的现实方式,是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宇轩 《决策探索》1995,(10):25-25,27
介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的小城镇,即是农村带动城市的桥梁和纽带,小城镇的发育,发展对牵动城乡经济的发展,优化配置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职业分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小城镇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长远的规划,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很不相同,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很大,因此,在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上,既要慎重,又要积极,要防止城镇化建设步入误区,影响城镇建设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从增长方式、激励与约束机制、技术水平、就业压力、法律法规,节约意识等六个方面,比较全面地探讨了当前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要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是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解决的几个方面的重要问题,只有将这些矛盾化解掉,我们国家才能真正能够建立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