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琼瑶版浴客静静地趴在搓澡床上,眼睛望着前方,仿佛在等待着什么!一双手轻轻地搭在了他的肩上,他那坚实而宽阔的臂膀开始微微颤抖。这种感觉?浴客的心仿佛都要碎了,他轻轻地对搓澡工说:你用力搓吧,我甘愿承受这一切苦痛!搓澡工微微一笑,眼角流露出关爱的目光,没有用任何语言去安慰他,只是用力抚摸着他的后背。  相似文献   

2.
走进铁岭市银州区第十九小学,你很快便会为宣传廊上斗大的“飞跃生”三字所吸引。如果你再随便找几个学生问一下,他们很快就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当‘飞跃生’最光荣!”原来,“人人争当‘飞跃生’”是学校开展近两年的一项活动,有班级、年级、学校三个层次,每学期评选一次。当上了“飞跃生”,不仅要在学校的广播站、宣传  相似文献   

3.
搓澡、修脚,不用说,这是咱北京的传统。我是日语导游,有一次问一位日本游客:“您到北京,不搓个澡?“他问如何搓,我说先在池中泡一会儿,然后出来,横躺在条凳上,有人用毛巾裹住手掌从头到脚给您搓,干干净净,根本不用您动  相似文献   

4.
娱乐广场     
选助手宋代有位知名的画家,他有3位高徒。一天,他把3个弟子叫到跟前吩咐:“你们跟我学画业已3载,也该出去自己闯荡了,只是我还想留一个徒弟在身边当助手。现在我请你们以《鸡》为题作一幅画,技艺高者可留下。”画家言明两天后看徒弟们作的画。第三天一大早,画家抱了1只母鸡去看画,他先走入大徒弟的画室,撩开画帘后老母鸡便冲着画“咯咯咯”地直叫。原来,大徒弟画的是一幅《群鸡争食图》。画家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接着他又来到二徒弟的画室,刚一揭开画帘,老母鸡便扑腾着往画上扑。原来,二徒弟画的是一幅《饿鹰抓雏鸡》。画家不由赞道:“妙也!…  相似文献   

5.
轻松一刻     
《社区》2004,(17):64-64
车经过时,她的床就会摇动。“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建筑师回答说,“我去看看。”建筑师到达后,夫人建议他躺在床上,体会一下火车经过时的感觉。建筑师刚上床躺下,夫人的丈夫就回来了。他见此情形,便厉声喝问:“你躺在我妻子的床上干什么?”建筑师战战兢兢地回答:“我说是在等火车,你会相信吗?”施密特先生看报时,吃惊地发现报上竟刊登了一篇有关他的悼文,便怒气冲冲地打电话给一个朋友:“真见鬼,这是谁搞的恶作剧,你读到那篇悼文了吗?”“读过了,是……”朋友的声音有些发抖,“您,您是从什么地方打来的电话?”一位妇产科的护士问一位医生:“…  相似文献   

6.
喝墨水     
一天,我家来了一位戴着眼镜的客人。妈妈说:“这位叔叔肚子里全是墨水,是作家,你要向他学习。”我听了,十分好奇,心想,喝墨水就能当作家,我也会!客人走了,妈妈去送他。我便拿来一瓶墨水,黑黑的、浓浓的。打开盖子,闻一闻,还有一股香味,过去我怎么没发现选伸出舌头舔了一下,没有什么味道。我举起墨水瓶喝了一小口,弄得嘴上、地上都是,赶快找来抹布,擦干净。我又喝了一大口,便拿起一张纸,写起文章来。我想我虽然喝的墨水不多,但一定比原来有学问,写的文章会很好。我要给妈妈个惊喜,瞧好吧。这时,妈妈回来了,她一下子愣住了,问:“儿子,你怎么了…  相似文献   

7.
借钱风波     
梅雨 《社区》2003,(13)
我家对门住着一对小夫妻。丈夫小王是个电工,也许是工作不忙的缘由吧,他总能抽出些时间打打麻将,妻子小李是个护士,工作比较忙,有时忙得连饭都赶不回来做,好歹他们刚结婚不久,还没孩子。一天,我正在书房写稿子,“咚咚咚”有敲门声,我连忙开门,一看,原来是小王。只见小王搓着手,结结巴巴地红着脸说:“梅姐,能借三百元钱给我吗?”我一愣,也不知他做什么用,就在一刹那间,我忽然想到小王有打麻将的恶习,而且小李也曾叮嘱过我,不要借钱给小王。“你要这么多钱做什么?”我问。“是这样的,前天我和小李去逛商场,小李看中了一件皮衣,价格挺合理的,明…  相似文献   

8.
李白小时候很贪玩。这天他在街上见到一只蝴蝶,便连滚带爬去追。追着追着,他来到了一座山谷。这儿的景色很美,突然传来“嚓——嚓”的声音,李白循声去看。原来,是一个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棒,并说要磨成一根绣花针。李白问:“那怎么可能呢!”  相似文献   

9.
娱乐世界     
旅游观光 台胞朱先生来大陆旅游观光,目睹了祖国巨大变化,感慨万千。回家后,老伴问他参观过哪些城市,他兴奋地说:“船出长江口,风平浪静,一路平安来到海上绿洲,那里四季温暖,真是八月飘香满园,不冷不热的好所在。”并说他的每句话里都隐含有一个至二个地名,他老伴想了一下便笑着说:“明白  相似文献   

10.
爷爷穿新衣     
有这样一个笑话说,张三的孙子给张三买了一双新鞋,张三很想在邻居李四面前显示一下。到了李四家里,见李四并没有注意,他便在地上不停地四处瞧,好像在找东西。李四很奇怪,便问他“:你掉了什么东西吗?”“哦,没有,没有,我只是在看我孙子给我买的鞋有没有踩坏你的地板。”每次说起  相似文献   

11.
地铁惊魂     
深夜,地铁里只有三个人,都靠车门坐着,分别是一个军人、一个运动员和一个学者样的瘦弱青年。车进站后,上来一个满脸胡子、相貌凶狠的大汉。大汉一上来便盯着三人看。看看军人,他摇了摇头:看了下运动员,他又摇了摇头。他眼睛一下盯到学者身上,将手伸向衣内,走过来把学者拉近,问道:“6年前的碎尸案,知道是谁干的吗?”  相似文献   

12.
谈“原来”     
一、从语文角度谈“原来”1·0 “原来”实际上是跟时间概念相关的诃。根据表意的功能、同义的替换及语法特征的不同,“原来”可以分化为两个:“原来1”表示“起初,没有经过改变的”的意思,是过去事件发生的时间,可以用“原先”来替换;“原来2”“表示发现真实情况”,有所领悟的语气,它是表示不确切时间,可以勉强用“没想到”来替换。例如: 原来1 (1) 把他往原来关押矿警和日本人的工具房门口推。(《军歌》周梅森) →把他往原先关押矿警和日本人的工具房门口推。  相似文献   

13.
一个宁静的夜晚,蓝蓝的天空挂着弯弯的月亮,月亮的身边有数不清的星星,星星眨着眼,一闪一闪的真漂亮!一个调皮的小姑娘,抓住长长的天梯,一下一下,爬到了月亮上。她坐在月亮上,一边唱,一边荡起了秋千“,摇啊摇,摇啊摇,摇摇到外婆桥……”歌声引来了小星星,他们七嘴八舌地问:“你是谁?“”你从哪儿来?”……看到这么多亮晶晶的星星,小姑娘别提多高兴了!忽然她看到一颗最小的星星没有光彩,就问“:星星弟弟,我怎么看不到你发光?”没等他回答,星星姐姐抢着说“:他呀,整天只顾贪玩,也不洗澡,身上太脏了,就是发光也看不出来呢!”哦,原来是这样。于…  相似文献   

14.
老山叔选鞋     
老山叔原来是菜农,但在前两年他的地被开发商征用了以后,便无地可种了。他不太情愿地成了社区居民,随即他也改了营生去卖菜。本来老山叔是打算在小区里支个菜摊子的,但他实在不具备做零售商的“天赋”,尤其是无法和邻居们做买卖。于是他便改了经营方式,到附近还有菜地的地方去进些菜,然后到城里的农贸市场批发给零售的菜贩。  相似文献   

15.
马德 《社区》2009,(8):62-62
父亲是个搓澡工。我已经很大了,也没有人喊我的大名,只是说,他啊,是搓澡工家的小子,学习不赖。即便是在夸我,我也会远远地走开。 记得有一年夏天的晚上,我在用水冲凉,父亲说:“小子,来,我给你搓搓背!”我有些不冷不热地说:“你给别人搓去吧,我用不着你搓。”说完后,我把剩余的水一下子兜头浇下来,一转身,就进屋去了。  相似文献   

16.
幽默放送     
《21世纪》2007,(2):44-45
卖扫帚的人和理发师一个卖扫帚的人去一家理发店修面,理发师向他买了一把扫帚,当理发师给他修完面后,问了一下扫帚的价钱。卖扫帚的人说“:两便士。”“不,不,”理发师说“,我只出一便士。如果你认为不够的话,可以把扫帚拿回去。”卖扫帚的人取回了扫帚,随后问修面要付多少钱。  相似文献   

17.
一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在对《水浒》、《红楼梦》、《西厢记》等古典精品的评述中,总结出一种名之为“那辗”的创作手法。他这样阐述“那辗”的定义:“那之为言搓那,辗之为言辗开也。搓那得一刻,辗开得一刻;搓那得一步,辗开得一步。於第一步刻第一步,不敢知第二刻第二步,况於第三刻第三步。於第一刻第一步,真有其第一刻第一步,莫贪第  相似文献   

18.
读者平话     
《社区》2003,(22)
杂弹 原来很简单 马蹄 有个小孩对母亲说:“妈妈你今天好漂亮。”母亲问:“为什么?”小孩说:“因为妈妈今天没有生气。”原来要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 有一支淘金队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伐沉重,痛苦不堪,只有一个人快乐地走着。别人问:“你为何如此惬意?”他笑了:“因为我带的东西最少。”原来快乐很简单,拥有少一点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19.
《老友》2014,(2)
正退休了,闲下来了,我便常常跟着老伴上街买菜,总能碰到很多老熟人,听到很多新鲜事,天天都有好心情。一日,我突然听到有人在身后喊我:"老黄,你也来买菜啊?"我转过身去,原来是小孙在不远处跟我打招呼。我心里咯噔一下:小孙是我们局里的办事员,20多岁,以前在局里时,他总是在我面前"主任"前"主任"  相似文献   

20.
贾云  朱毓倩 《社区》2012,(4):28-29
“这不是新米,是陈米抛光后加工而成的,”市粮食局处长张大男抓起一把米,在手中细细搓捏,展示给居民林老伯看,“新米的腹白应该是乳白色或者淡黄色,这种米粒的颜色偏深;新米颗粒内的水分较多,用手使劲搓捏时感觉很黏,而这把米像散沙,捏不起来。”一旁的林老伯感慨:“原来识别大米还有这么多门道!”近日,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区民政局组织专家走进社区,向居民传授“米粮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