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朦胧诗歌的“个体主体性”涉及到生命领域的各个层次:理性与感性,文化与本能,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诸种精神指向在现实生存图景和形而上学方面呈现出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补充,既相互分裂又相互包容的特征,这种看似不可解析的个人话语策略扩大了人的解放效果,打开了“人的自由本质现实化”的潜在可能性。后朦胧诗歌其实是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同构现象。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国的理想图景——自序《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书对这个理论论题尝试给出了个人的回答。本文再从“中国法律哲学的初步纲领”“‘共谋’与强制性支配”“从‘主权的中国’迈向‘主体性的中国’”等方面做了进一步阐释。提出:中国法学或中国学术,在当下世界结构中的首要任务,或者说中国学术的当代使命是根据我们对中国现实情势所做的“问题化”理论处理而去建构中国自己的一种有关中国未来之命运的“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理论界关于人学研究对象问题,观点已基本达于一致,即人学是关于整体的人及其本质的科学,人学应达到对人的完整图景的把握。但在完整图景的主体人及完整图景的具体内容上却存在着分歧。在完整图景的主体人上,大致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是将完整图景的主体人视为“人类”①,一种将完整图景的主体人视为“个人”②。而对于完整图景的内容,有的理解为人各方面综合的图景,注重于全,有的理解为根本图景,注重于深。我认为,无论历史地还是现实地把握人,人都是自己的实存。实存即人实际的存在,实际的生活。马克思说:“人们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从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现实性与理想性的辩证思维方式中,形成了历史的运动和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共产主义的构想有机统一的基本逻辑框架。通过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逻辑性和现实必然性的阐述,马克思深化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实践要求,彰显了人在历史中的主体性地位和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5.
个人的世界史与人类的世界史是两种不同形态的世界史,个人的世界史属于第三种历史范畴。第三种历史鲜明地强调了世界史的个性风格和个人价值,是一种更追求个性化的世界史。历史使人获得了最高的的生存意识,个人历史则使人类获得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意义空间。个人历史的可能性永远都是历史意义的总和形态和本质规定。第三种历史对历史学家提出了一个“新史德”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虚拟生存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虚拟生存是在技术生存大背景下所展现的一幅新图景。本文从哲学的视窗“全息”了虚拟生存的技术性和文化性、社会性相融的特质 ,指出了其“星丛”隐喻 ,并贯之以辩证法的逻辑 ,得出了其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继现实生存出现后的最具有革命性的生存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韩静  雷龙乾 《学术探索》2022,(10):73-81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实现即“真正的共同体”的追求,承载着其一生的奋斗理想。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并不是一经宣判就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实践历史过程。从人的生存状况为出发,马克思批判以往社会形态中个人与共同体之间“非此即彼”的关系,以历史观的实践唯物主义立场揭示了资本主义“虚幻共同体”并没有实现普遍自由,而经过否定之否定更高形式的“真正的共同体”的联合形式,植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基础之上,是通过不断实践地改变和创新历史条件,实现的个人自由和共同体的辩证统一。重温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的生成理路,对新时代全面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智慧,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面向世界百年大变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持实践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  相似文献   

8.
项久雨 《中国社会科学》2023,(4):26-47+204-205
文明具有时间性,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世界变局历史地推动着文明形态变革。在21世纪的世界变局中,生产生活变革、世界政治调整、价值理想重塑、全球治理改革正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未来叙事。立足于对西方现代性的反思,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历史性出场,反思并超越了资本主义带来的“文明的悖论”。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标志的思想体系塑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层精神结构。在世界变局的历史分界点上,超越以西方为中心的“普世文明”构想,超越具有对抗性质的文明冲突陷阱,解决世界性的风险社会难题,需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历史载体,协力走向文明自觉的多元现代性图景、更高历史位阶的社会主义文明图景、美美与共的文明交往图景,最终绘就各文明共创人类美好社会的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9.
我认为讨论“个人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价值问题”,有必要先对“个人主体”和“道德价值”两个概念,作个大致的界定,以利于讨论顺利进行。主体,对这个概念国内学术界众说纷法。我认为主体可界定为:认识、改造世界和自身的人,主要特征为能动性和实践性。主体在实践中,实现人的物化和物的人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不断改变世界以服务自身的同时,又不断增强主体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也是一个双向的改变过程。个人指历史的具体的,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体。个人主体,可以说就是现实的个人。道德,是人的行为规范和…  相似文献   

10.
非理性:人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学就是关于人的哲学,它是以整体和完整的人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就是提供和展现出世界的整体图景,人学则是提供和展现出人的整体图景和一般模式,但人学又不是统计地去描述总体的和所有的人,而是研究人的本质、存在境况和发展前景,从而,人学所研究的人既是总体的人、普遍的人和大众的人,又是具体的个人;既是现实的人,又是理想的人。人的一切行为和认知都超不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本性及其需要这三大领域。基于人的本性和需要之上的人的行为和认知就组合着人的整体图景,固化和积淀为人的一般模式。人的一般模式是指基于人的…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的生成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提出,理论地表达了当代中国社会“个人”出场这一具有历史进步性的客观事实。“人的全面发展”应当合理地理解为人的本质在人的对象性活动中复归和展开的过程。作为一个批判性的维度,它为人类的历史发展敞开了可能性的空间,并引导当代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和理想的辩证统一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苏振源 《理论界》2022,(6):22-28
唯物史观的“个人”概念的制定,起源于对利己主义个人观的批判,深化于对市民社会内在矛盾的揭示,完善于对一般世界历史进程的考察。回顾这一形成历程,有助于匡正西方学界的片面解读,科学把握个人的历史能动性。首先,马克思批判式地继承了黑格尔法哲学,从市民社会中寻找利己主义个人的现实基础。随后,马克思深入剖析了市民社会的二律背反。一方面它掩盖个人主体异化的悲惨境遇,另一方面它正确地反映了工业文明以来个人主体能力不断拓展的历史趋势。最后,马克思揭示出个人的唯物主义本体论。个人是受限于时空狭隘性的历史定在,但通过继承、发展与革新世代积累的生产力和交往关系,他愈来愈克服狭隘性,成长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  相似文献   

13.
张立文 《船山学刊》2002,(3):5-9,26
合和历史哲学是人的智慧创造,无人的智慧创造,就无人类历史,亦无和合历史哲学。和合生存历史世界(情的历史世界)说到底是人的生存历史世界,有人的生存,才有生存历史世界的生态、形态和情态历史学。因此,和合历史哲学应定位在和合生存世界。然而,人的生存是有意义的生存,人的智能创造,是为了生存意义,他所创造的历史世界亦是有意义的历史世界,于是便进入和合意义历史世界(势的历史世界)来考察。一、权势对历史的玩弄和合意义历史世界(势的历史世界)是指特定历史世界内特定历史人物所制造的特定历史事件或行为活动所具有的意…  相似文献   

14.
一、承认个体具有道糟的价值‘人的生命本体,是个简单个体性生物学事实。由此人们观察问题的方法,也首先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人类的历史最终归结为“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尊重个体生命的存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承认人类个体具有道德的价值,就是承认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诚然,人是以群体的方式生活的,任何个人都只能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只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当然…  相似文献   

15.
从赫拉克利特美学思想中“火”的观念来审视希腊文明中的人文精神,“火”的观念是主体理性思考的产物,它意味着人类生存发展回归到人的主体性和完整性上;从马克思“关学和历史的”角度看“火”是审美创造意识的体现,“火”反映了赫拉克利特对人的生存目标和生存状况的审美创造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反复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邓小平正是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世界历史”视野,把当代中国的矛盾和问题置于世界历史演变发展的时空中加以考察,将中国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作为现时世界历史时代的有机组成部分来把握,在世界历史演变发展的大坐标系上找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在当代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选择,则尤为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种“世界历史”性的规定。因此,也只有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才能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发展的“世界历史”性特点以及它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是当代人的生存方式。市场经济对人本身发展的作用 ,是人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根本。人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创造出市场经济的生存方式 ,通过这种生存方式 ,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己生命本质之间形成普遍的转换关系。把“自由人”及其自由个性的生成确立为研究市场经济与人的关系的主题 ,从而把市场经济、自由和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在这样的意识中研究人的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中的人 ,才有可能真实地理解人的自由与自由的人。从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视角来说 ,市场经济的历史地位在于促成“世界历史性、真正普遍的个人”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人何以在生存?不同的哲学流派有着不同的回答。意志主义认为是“自由意志”,存在主义认为是人的“自由选择”。他们都是把人存在的根据归结为个人内在情感体验,在论证的过程中都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困境。唯有马克思从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关联的“自由劳动”出发,才真正科学地解答了这个难题。  相似文献   

19.
风险生存及其历史扬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险生存是全球风险社会条件下出现的一种崭新的人类生存方式,它在给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积极影响.风险生存对人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影响要求我们积极探寻扬弃风险生存历史之路.风险生存的扬弃,既需要实践为其提供现实基础,也需要人的努力为其提供主体条件,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扬弃风险生存,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人类生存的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以一种新的言说社会理想、奋斗目标的方式表达了当今中国的重社会理想,“中国梦”对青年大学生群体具有显著的价值观引导和激励作用。在“中国梦”的社会理想引导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中国梦”赋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历史责任;“中国梦”对大学生价值愿景的丰富;“中国梦”提供了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